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密度反演法对南黄海布格重力进行处理和解释,结合山东和朝鲜半岛的地质信息,推断了扬子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南黄海海域的界限。中朝和扬子块体在海上的分界位置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向NE延伸到125°E后,折向NNW向并在36°N附近再次转为NE向进入朝鲜半岛并经过洪城南侧继续以NE向延伸。扬子的北缘为苏鲁造山带,穿过黄海与京畿造山带相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对应洪城杂岩。  相似文献   

2.
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东部边界及海域延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的边界划分的各类观点,分析了存在争议的原因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对苏鲁造山带及黄海海区的重磁资料、周缘断裂特征、典型地震剖面等最新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华北扬子板块的碰撞结合带应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千里岩隆起,结合带在陆地的北边界可能为五莲-青岛-牟平断裂;南边界为连云港-黄梅断裂;千里岩南缘断裂在印支期是一条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折返的边界断裂,白垩纪以来反转为一条控制南黄海北部坳陷的大型边界断裂,并指出加强黄海海域重磁震资料的精细研究及海陆结合带的构造关系研究是进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碰撞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在苏鲁造山带向海域延伸部分,一直缺乏相关地球物理资料来约束碰撞造山带的深部特征。本文总结了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经典模型,根据南黄海海域最新二维地震反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造山带南缘南黄海盆地中,扬子板块上、下地壳发生拆离,形成类似"鳄鱼嘴式"形态,华北板块向南楔入到扬子板块之中。在区域重磁异常图中,千里岩隆起带与苏鲁造山带具有相似的重磁异常分布,认为千里岩隆起带为华北-扬子碰撞造山带在海域上的延伸;在南黄海盆地北缘二维地震剖面中,千里岩隆起与南黄海盆地具有完全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南黄海盆地发育完整地层层序,而千里岩隆起内部反射杂乱,变形强烈。在南黄海盆地自西向东三条南北向地震剖面中,南黄海盆地与千里岩隆起带边界反射均具有南倾特征,表明扬子板块物质置于造山带之上;南黄海盆地北部烟台坳陷发育中侏罗统,约束华北-扬子碰撞所导致的挤压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三叠世。在千里岩隆起内部反射特征整体上具有背形形态,具有向北逆冲挤压特征,千里岩隆起内反射断续自南黄海盆地基底之下延伸至造山带近地表位置,形态类似于变质核杂岩从深部拆离到地表;千里岩隆起深部,在10 s深度附近可识别一系列近水平反射,具有莫霍面反射特征,莫霍面反射延伸至南黄海盆地北缘消失,推测千里岩隆起之下为华北板块地壳,而华北-扬子板块碰撞过程导致南黄海盆地之下莫霍面反射缺失。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南黄海海域内扬子板块的"鳄鱼嘴式"地壳形态,以及华北板块地壳向南楔入到扬子板块地壳中。  相似文献   

4.
黄海海域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海海域跨越扬子和华北两个板块构造单元 ,发育了北黄海和南黄海两个盆地构造单元。扬子和华北板块在这里沿五连—荣城—朝鲜的临津江断裂构造带于晚三叠至早中侏罗世碰撞缝合 ,形成了与秦岭 -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成因意义完全相同的苏北张八岭 -朝鲜临津江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北黄海盆地就位于该变质造山带北侧的华北板块上 ,而南黄海盆地则位于该变质带南侧的扬子板块上。地震剖面和北朝鲜钻井资料证实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早期 ( J3 —K1)和新生代的叠合盆地 ,盆地基底为晚印支—早燕山期碰撞花岗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 ,局部可能残留有古…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千里岩榴辉岩对研究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有重要意义。千里岩榴辉岩变形作用较弱,经历了多期退变质作用。千里岩榴辉岩原岩为拉斑系列的玄武岩,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相似。千里岩榴辉岩微量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有较大差异。千里岩榴辉岩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MORB富集,高场强元素特征与N-MORB基本一致,无Nb、Ta、Zr、Ti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为LREE亏损的左倾型。千里岩榴辉岩主微量元素判别图与微量元素特征值均指示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榴辉岩的207Pb/204Pb比值不同于华北板块而接近扬子板块,继承性锆石(747±19)Ma的SHRIMP U-Pb年龄说明其原岩经历了仅在扬子板块有记录的晋宁期热事件。该区所在的千里岩隆起区代表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相似文献   

7.
论鲁东地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归属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作者用地体说理论重新解释鲁东地区的胶东地块,认为是个外来地体——鲁东地体,不属于中朝地台范畴,应归属于扬子地台.作者指出鲁东地体与鲁西地块在基底变质程度、年代、地壳结构以及区域重磁特征等都有显著差异,在晚印支期鲁东地体才从古太平洋陆块分裂位移到郯庐断裂,与鲁西地块发生热拼贴.  相似文献   

8.
千里岩隆起位于南黄海的最北部,是一个长期裸露的基底隆起区.通过对南黄海重力异常的区域分析和异常分区以及与苏鲁隆起的地质对比研究,认为两者具有同一地质成因,前者是后者的东向延伸,皆成因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早白垩世,后期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使千里岩断裂带反转变化为同生正断层.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与渤海、黄海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炳全  师先进 《海洋学报》1986,8(2):207-214
本文用有限元平面应力分析法对郯庐断裂区的地质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合补偿盆地模式探讨了郯庐断裂与渤海和黄海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加之朝鲜半岛的构造复杂性及黄海地区的资料缺乏,致使中-朝古陆南缘的大地构造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古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沿着秦岭-大别山-南朝鲜的汉城分布着一系列的古陆隆起,其分隔了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海盆(中朝海盆和扬子海盆),使得两个海盆的古生物交往受到了阻碍,从而导致了南北两侧的古生物差异,尤以早古生代最为明显,至晚三叠世之后南北两侧的古生物面貌趋于相似。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胶东地区曾有过中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而在朝鲜松林地区也发现了中晚古生代地层,这进一步说明了胶南隆起北部拗陷带、南黄海盆地及朝鲜汉城隆起北侧的临津江坳陷在中晚古生代呈经历了相近的大地构造发展史。沿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  相似文献   

11.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一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12.
蔡峰  孙萍 《海洋科学》2006,30(7):69-75
根据近年国内外在黄海海域的钻井和地震勘探,认为黄海海域发育一条“中朝造山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向海域的自然延伸。“中朝造山带”两侧分别发育北黄海盆地与南黄海盆地,形成了明显不同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演化特征。盆地内前新生界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以左行平移为主,如该断裂西侧,有一条安徽五河-红心铺断层,东侧向北错移达19km,在南黄海中,地震震中的分布,是北东5°的平行线状,与郯庐断裂的走向平行.而北美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裂,具有右行平移性质,上述两大断裂远隔太平洋,取遥遥对称之势,说明太平洋板块向北移动得比亚州大陆和北美大陆快,造成了板块之间的差异运动,而形成了上述对称的两大断裂.在世界地图上,清楚可见,各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只有孤立的澳洲,在南半球,但也处在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4.
正1地质背景南黄海盆地北起千里岩断裂,南至江绍断裂,西接下扬子苏北盆地,东临京畿地块。震旦纪至早三叠世,下扬子主要经历了晋宁运动、蓟县运动、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期间发生了多期海进、海退,沉积了多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同处于下扬子地块,南黄海盆地与陆域苏北盆地在古生代具有相同的沉积充填史和构造演化史。根据下扬子陆区露头、钻井和南黄海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南黄海古生代地层较完  相似文献   

15.
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以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主,~2.7Ga的造壳活动最为显著,经历了~2.5Ga的构造事件后接受了1.9~2.1Ga的孔兹岩系沉积,在~1.8Ga变质事件后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至震旦纪发育了亲华北的蓬莱群沉积;与胶北地块不同,北苏鲁以新元古代双峰式岩浆岩系为主,残留少量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并经历了1.8~2.2Ga的构造事件,但主要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0.7~0.8Ga)年龄。并对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归属以及二者界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南通幅区域地质调查的重磁异常数据,在重磁异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维频谱分析法对南黄海进行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南黄海属于扬子块体向海域的延伸,具有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的双基底结构,其磁性基底深度在2—10km之间变化,是褶皱基底与磁性层最小埋深的结合,在坳陷和隆起上表现不同。通过利用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方法,对南黄海区域的四大构造单元华北—狼林地块、扬子—京畿地块、华南—岭南地块、东海大陆架进行重磁异常变化特征和磁性基底特征分析,为研究区断裂等区域构造特征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盆地成因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演化主要受左行郯庐断裂带和右行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的控制。这两条断裂都是新生代岩石圈断裂。在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以西,新生代伸展盆地为NNE走向的铲形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两断裂之间为北断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郯庐断裂以东的北黄海盆地为南断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这些构造特征继承了该区中生代的构造格局,但其构造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两条走滑方向相反的断裂带控制下,这两条断裂带内古近纪以张扭作用下的裂陷为主,随后以伸展断陷为主,第四纪沿两断裂带局部发生挤压,而鲁西地块和渤海湾盆地区仍然为伸展正断。渤海湾盆地及邻区这些新生代复杂的断块或断裂构造格局受控于应力-应变-基底格局3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19.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20.
华南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特征与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钦杭结合带是中国华南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部,北西以景德镇-湘潭-凭详深断裂带为界与扬子地块相邻,南东与华夏地块的边界为绍兴—萍乡—北海深断裂。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主要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构造运动,依次经历了洋壳俯冲与陆-陆碰撞、聚合造山、统一华南陆块形成、陆内强烈褶皱变形、燕山期地块活化、中生代大规模岩浆岩侵入与喷发、陆内成盆等发展阶段,导致钦杭结合带内存在有特征各异、形成时代不同的多期多种矿床集中出现。不同期次和特征的构造运动控制着相应的成矿作用,其中燕山期是钦杭结合带的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