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风暴潮过后秦皇岛海域两次赤潮过程浮标数据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16年7月22日-8月12日水质自动监测浮标数据,对秦皇岛近岸海域两次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第一次赤潮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期间Chl a浓度最高达到38.84μg/L,平均水温为26℃,盐度在15.9~29.1之间大幅度波动;第二次赤潮由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引起,赤潮期间Chl a浓度最高达到35.12μg/L,水温较赤潮发生前升高2℃。研究结果表明,风暴潮为夜光藻赤潮的重要诱因,温盐变化也影响着赤潮生物种类的演替。  相似文献   

2.
对2018年8月秦皇岛风暴潮期间3个入海口岸基站及邻近海域浮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导致入海口水体中COD、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均明显升高;风暴潮2 d之后,3个入海口邻近海域均发生赤潮,此次赤潮的发生与风暴潮导致陆源入海污染物骤然大幅升高有关。此次风暴潮导致秦皇岛人造河口、大蒲河口和七里海3个岸基监测站的COD监测日均值最高分别达到15.83 mg/L、8.70 mg/L和7.92 mg/L,约升高至前期的2倍、1.5倍和2倍;人造河口总氮变化不大,大蒲河口和七里海总氮升高30%左右;大蒲河口总磷变化不大,人造河口总磷为前期的3.5倍,升高幅度最大,七里海总磷为风暴潮之前两日的2倍,但未超过前一周的最高浓度;风暴潮当天及第二天,人造河口、大蒲河口、七里海氨氮日均值陆续达到最高,分别为2.34 mg/L、1.11 mg/L和0.12 mg/L,分别为风暴潮前两日的7倍、3.5倍和10倍。风暴潮过后,入海口临近海域发生赤潮,浮标监测到叶绿素a最高值为76.4μg/L,pH和溶解氧也大幅升高。分析表明,此次风暴潮导致的入海口污染物突然大幅升高为风暴潮之后的赤潮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岙山监测浮标周边海域2015年9-12月水质调查资料,采用水质有机污染指数(A)、富营养化指数(E)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岙山监测浮标周边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油类(oils)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DIP)和无机氮(DIN)含量均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DIP最高为0.048mg/L,DIN最高为0.753mg/L,总磷(TP)各月平均含量范围0.098~0.185mg/L,总氮(TN)各月平均含量范围0.650~0.818mg/L,叶绿素a(Chl a)含量基本稳定,DIN是主要的超标污染因子;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岙山监测浮标周边海域水质富营养程度严重,E值最高达9.10,NQI值最高为4.58;有机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岙山监测浮标周边海域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A值最小为10月的1.90,最大为12月的2.73;使用A值、E值和NQI值方法同时对岙山监测浮标周边海域进行评价,其结果变化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精确获取剖面风数据对海上风电场规划选址、风能资源评估等至关重要。针对测风塔建设成本高、拆卸移动困难,而传统浮标电源供给较小、摇晃角度大等缺点,设计一种新型激光雷达浮标,实现了对目标海域的风资源剖面数据的观测、解算与自存储。在南海海域进行海试应用,并对观测的剖面风数据和传统大型海洋资料浮标风数据进行同步比测分析。结果表明,激光雷达测风浮标的测量结果与大型浮标测风数据吻合较好,风速R~2相关系数达到0.975,风向R~2相关系数达到0.932。该研究成果可为激光雷达测风浮标在海上风电开发和开展风场变化的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205号台风“泰利”影响下台湾海峡风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对密集的海上浮标和岸基台站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1205号台风"泰利"影响期间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风浪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台湾海峡东南海域海浪始终相对较大,过程极值出现在该区域的七股浮标;(2)台风中心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和南部时,海峡中线浪高自台风中心向外递减,台风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时,海峡中线浪高自台风中心向外递增;(3)台湾海峡西南侧1号浮标风速曲线两次出现漏斗型向下波动;(4)在13个主要浮标站点中有8个浮标的风浪经验相关系数未达到高度相关。本文从台风机构、风浪成长要素、相关天气系统、台湾海峡特殊地形、边界层风场环流等方面分析了台湾海峡的台风浪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该类型台风浪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台风"莫拉克"造成南台湾50年最重水灾国家海洋预报台8月8日16时发布今年首次风暴潮红色警报。8日14时,位于台湾海峡的浮标测得最大浪高8.8米,位于闽江口的长门验潮站风暴增水达到140厘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船型海洋资料浮标浮标体和锚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该浮标可适用于远海、深海海域布放 ,定点实时获取布放海域的水文、气象等有关要素的现场参数  相似文献   

8.
海洋资料浮标测量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经济和方便,是多年来浮标工程研究的课题。文中介绍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数据传输方式的变革,国内卫星(中卫-1号)的性能及覆盖海域,"全线通"双向数据卫星通信系统原理特点以及"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成果在我国东海、南海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南大洋海况常年较恶劣,导致现场观测资料匮乏。中国首套南大洋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于2019年1月1日布放在新西兰东南近53°S海域,现场实时观测并传输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海表层温盐、海流、波浪等数据资料。该套锚定浮标也是我国首次布放超过4 500 m水深的极端环境观测浮标系统。布放运行结果表明,我国已具备研发极端环境海洋资料浮标的技术基础和深海浮标布放作业经验,研发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可长期运行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进行长期海上水文气象和动力环境参数观测。  相似文献   

10.
Argos表面漂流浮标在黑潮区的若干观测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几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面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浮标流经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水温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南海的趋势,夏季南海表层水经吕宋海峡流出,汇入黑潮主干;夏末冬初,黑潮主干经过东海时明显呈弯曲流动;2003年春季,日本以南海域黑潮弯曲不明显;台湾东北部海域存在一个强反气旋涡;表层海水的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在浮标漂移路径呈反气旋或气旋式转动的区域,对应出现了表层水温的高、低温区。  相似文献   

11.
广东电白浮标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根据1985年对广东电白沿岸浮标进行污损生物调查的结果,报道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厚度、覆盖面积和湿重。共获得92种生物,优势种是Balanus reticulatus和Brahcidontes variatiIis。大部分浮标都完全被污损生物所覆盖,附着厚度为8-15mm,湿重3.8-14.7kg/m2。浮标侧面、底部及尾管内的污损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差别。位于港内、港口和港外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也不同,布放于海中一年的浮标,污损生物群落已接近顶级,二年浮标的污损生物群落有所衰退。  相似文献   

12.
据最近在加拿大锡德尼结束的第三次国际 Argo科学组会议宣称 ,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 1个 Argo浮标 ,从而正式拉开了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且在 2 0 0 1年将有 11个国家和团体提供的约 5 6 0个Argo浮标陆续布放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未来 3年 ,这些国家和团体还将继续提供约 2 0 0 0个浮标投放于上述海域和南大洋海域。这与 Argo计划当时构想的用 3年时间 ,在全球大洋中布放 30 0 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国际 Argo科学组成员姓  名国 家 名 称供  职  单  位Olaf Boebel美…  相似文献   

13.
鏖战风浪     
王青 《海洋世界》2009,(10):80-80
2007年8月.强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在我国海域肆虐,此时正在执行黄海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海监18、22船,遭遇了11、12级大风。8月10日14时30分,海监22船航行至千里岩耐近海域时,强热带风暴开始发威.海上风云突变,海面掀起了3米多高的大浪,风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大鹏湾两次溶解氧骤降事件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大鹏湾8月16~17日和9月13~15日两次溶解氧骤降事件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包括溶解氧、pH、叶绿素a、水温、盐度、风速等的浮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溶解氧的降低,两次事件均出现水温降低和盐度升高的现象。8月的事件中,由于受台风"启德"影响风速最高达到20 m/s以上,9月的事件中风速并无显著增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8月份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台风导致的大风将海水沉积物带到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快速消耗表层的溶解氧,致使溶解氧骤降至1 mg/L左右;9月份事件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受到外海水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极地海气通量异常通过大气环流将极区和中低纬度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海气通量观测是从根本上认识极区对中低纬度气候影响实质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高纬度定点海气通量观测非常稀少,可借鉴的极地锚锭浮标布放技术也处在摸索阶段。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在北太平洋高纬海域白令海成功投放一套锚锭海气浮标,进行定点气温、湿度、风速、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海表面温度等海气界面数据连续观测,这是我国在北太平洋高纬海域成功布放的首套锚锭浮标。通过该套锚锭浮标的成功布放,获得了我国以"雪龙"船为平台的极地锚锭浮标布放技术的宝贵经验。本文从极地锚锭浮标布放的意义、锚锭浮标介绍、布放原则和方案、布放过程及布放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我国未来极地锚锭浮标布放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99年下半年 ,我国在南沙预定海域成功地布放了两只海洋气象浮标。该两只浮标是我国自行设计的首批船型海洋气象浮标 ,浮标具有对海洋气象、水文数据的自动遥测和传输功能。该浮标的成功布放 ,标志着我国海洋浮标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 ,对获取海洋资料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海洋开发事业和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南沙海域布放海洋气象浮标@毛祖松  相似文献   

17.
一、海洋浮标网的发展海洋浮标的研制始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到60年代,浮标开始在海洋调查中试用,70年代中期才进入实用阶段。此后,美国、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都相继在各自近岸海域和世界大洋的若干海域构成局部浮标观测网。随着卫星遥感和卫星通讯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海洋浮标网得到了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研制的国产气象水文传感器的性能,设计了直径3 m的圆盘式小型浮标,拟搭载所有传感器在2000 m以深海域开展应用试验。统计了试验海域的有义波高、波浪周期、最大风速和表层流速等环境参数,计算了浮标的质量、重心、吃水、受力投影面积和惯性矩等设计参数。以三维势流理论和波浪辐射-绕射理论为基础,使用AQWA软件在频域内对浮标进行水动力计算,仿真了浮标工作时所受的一阶波浪力、附加质量、附加阻尼和运动幅值响应因子,通过仿真结果对浮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浮标计算结果随波浪频率变化平缓,幅值合理且无激增点,表明该浮标与工作海域内的波浪没有发生明显谐振,对环境载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方案可用于浮标研制。  相似文献   

19.
对2016年深圳大鹏湾海域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过程的浮标数据进行分析,赤潮期间叶绿素a最高达到123.0μg/L,DO和pH在赤潮期间显著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19.78 mg/L和8.78;赤潮期间水温相对较低,变化范围为14.48~20.34℃。本次赤潮始发于盐田至大梅沙附近海域,并随潮流扩散至其他海域,前期水温升高对赤潮起到了促进作用,2016年2月营养盐(特别是氨氮)突然升高是本次赤潮的直接诱因。结合广东省近10年的赤潮发生情况,发现红色赤潮藻近几年已成为深圳及广东省海域的赤潮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袁新  王景田 《黄渤海海洋》2002,20(2):118-124
介绍了我国船型海洋资料浮标体和锚泊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浮标可适用于远海、深海海域布放,定点实时获取布放海域的水文、气象等有关要素的现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