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应用一维定常积云载水绝热模式模拟计算了403个算例,得出盛夏积云的基本特征,确定盛夏积云是人工催化作业的主要对象.结合湖北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实际,用一维时变积云微物理过程双参数化模式模拟计算了作业日的自然云和催化云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盛夏垂直发展旺盛的暖底(≥20℃)积云既具有暖云催化条件,又具有冷云催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维积雨云双参数模式模拟福建省的暖底积云自然降水过程和催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暖云催化影响了降水的演变过程,不仅使总降水量增加,而且改变了降水的分布,使降水提前出现。冷云催化对降水过程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对催化云和自然云云水和雨水含量的模拟表明:暖云催化使云中碰并过程提前出现,导致催化云中云水含量明显少于自然云中的云水含量:催化云雨水含量先是明显大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随后明显小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  相似文献   

3.
书本上对淡积云天气意义的介绍 ,多是“晴天积云”、“天气睛好”及“睛天常见”等。但广州观测到的淡积云 ,也有预兆坏天气的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 预兆当天有地方性阵雨的淡积云  这种淡积云的特点是 :1淡积云生成的时间比睛天时早 ,0 7时左右便可生成 ,这表示大气不稳定。但需注意 ,要和从海面移入的淡积云区别开来。因为夏季睛天的后半夜 ,水体表面的温度比其上空低层气温降得慢 ,常有淡积云形成 ,有时有浓积云甚至积雨云 ,清晨随海风移入陆地 ,而陆地的温度比其上空低层的气温降得快 ,故移入的淡积云很快变成积云性层积云 ,并在 …  相似文献   

4.
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一个三维轴对称的积云发展模式,考虑了凝结对流场的反馈影响,并假定环境的温度递减率和相对湿度随高度减小。在电子计算机上求得的数值解表明:当大气中有1℃左右的温度扰动时,则在二十分钟以内就可以发展成一块5—6公里厚的积云。在积云下部形成一个变化不大的湿绝热不稳定区,流场和温度场在积云发展后期变化也不大。而在积云上部的稳定层结中,流场和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比较大,从云中下部上升的对流泡到顶部形成波动。这与观测结果是相象的。  相似文献   

5.
一维积云模式初始参数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预报积云降水和评估增雨效果中曾采用一维时变积云模式。关于该模式初始场的确定 ,考虑到不同天气类型对模式初始参数的影响 ,并采用了以确定敏感参数为主 ,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参数为辅的方法。经分类调试 ,证明了一维模式初始场确实与天气类型有关 ,并得到旱期降水预报率大于 75%和可预报积云云顶高度的结果。通过对模拟云和实测云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及经拟合敏感参数初始扰动温度与平均地面最高气温 ,均存在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郑淑真  何观芳等 《气象》2002,28(2):13-16,21
福建省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预报积云降水和评估坪雨效果中曾采用一维时变积云模式。关于该模式初始场的确定,考虑到不同天气类型对模式初始参数的影响,并采用了以确定敏感参数为主,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参数为辅的方法。经分类调试,证明了一维模式初始场确实与天气类型有关,并得到早期降水预报率大于75%和可预报积云云顶高度的结果。通过对模拟云和实测云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经拟合敏感参数初始扰动温度与平均地面最高气温,均存在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勇  梁必骐 《大气科学》1991,15(4):35-42
本文在分析梅雨期暴雨中尺度水热场特征的基础上,利用Nitta的云谱模式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对暴雨区积云对流对环境水热场的反馈机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主要是高云和低云两类云的活动,在对流层中层很少有卷出的积云;积云对流的补偿下沉气流强烈地加热和干燥环境大气,这种加热和干燥效应主要被积云卷出的液态水再蒸发所抵消;同时,在暴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某种不同于积云卷出液态水的蒸发冷却和湿润环境大气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一维半时变积云模式模拟了福建古田水库地区积云的自然降水及人工催化对积云降水和地面雨滴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播撤,云上部冰晶增加。120分钟后,地面总降水量比自然云增加了0.5毫米,相对增雨量7.1%。文中还讨论了增雨机制,对AgI的播撒剂量作了一些数值试验,并与本区实测的雨滴谱、雨强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邹光源 《气象》2007,33(12):46-52
利用三维积云模式模拟2006年4月9日下午发生在广西东兰县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三维模式对该个例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个例催化数值试验表明,该积云具有一定的人工催化潜力,当在出现过冷水后,自然冰晶浓度较低前在过冷水区的底部实施适量的催化,则可达到最佳的效果,既能一定程度增雨又能一定程度消雹;当过量催化时则既能一定程度消雨又一定程度消雹。  相似文献   

10.
一维积云模式计算降雹最大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保民  盛裴轩  王雨曾 《气象》1997,23(10):3-7
采用一维积云模式计算积云的发展和冰雹的增长,根据当天07时的探空资料,用模式计算积云的发展,给出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底高度,云中0℃层高度,云内、外温度分布,以及云内上升气流速度和含水量的分布;再由设定计算冰雹的增长,求出雹云中生成的最大冰雹尺度,考虑0℃层以下冰雹的融化,计算出降到地面上的最大冰雹尺度。与实际观测的最大降雹尺度比较,发现计算结果较好,由此得出结论,用此模式预报最在尺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下曳气流在积云对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建军  谈哲敏  闫之辉 《气象》1999,25(11):9-14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业务预报模式(HLAFS)对有无下曳气流的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积云内容各物理量及大尺度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研究下曳气流对积云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大尺度热力,动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下曳气流具有湿冷的特征,主要出现在强对流时段时流层中下层;(2)下曳气流的引入,促进了模式中强积云对流的发生发展,并在更高更多的空间层次上更强地加热及干化环境大气,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气象观测场LNM激光雨滴谱仪获得的2009—2011年175次降水过程的观测资料,依据产生降水云的性质进行统计分类,基于微物理特征参量讨论了成都地区积云、积层混合云以及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3个典型个例的微结构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积云降水和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比层状云宽且雨滴数密度比层状云多,特别是在大雨滴和甚小雨滴部分;4种反映雨滴谱特性的特征直径从大到小依次为积云降水、积层混合云降水、层状云降水;成都地区层状云降水的雨强主要来自于小雨滴,而积云降水和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强主要来自于大雨滴;雨强取决于大雨滴的数量,小雨滴贡献率与雨强呈负相关,中数体积直径对雨强变化有一定指示作用。对成都地区雨滴谱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该地区降水的微物理特性及成雨机制,为降水数值预报工作积累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于志良  刘文 《气象》1997,23(6):3-7
应用部分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输出产品,以积云参数化为基础,依据湿绝热过程中饱和湿静力能量守恒原理,并通过克拉贝龙方程转换,实现积云形成所需不汽凝结量及积云面积比等积云参数的计算,进而实现对流性降水量的模拟计算,对计算值再做经验订正,建立对流性降水量的经验预报公式,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GRAPES中尺度模式中不同积云参数化方案预报性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云云  邓莲堂  范广洲  李泽椿 《气象》2015,41(8):932-941
利用我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GRAPES_Meso,采用KFeta和BMJ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我国2009年冬季(1月)和夏季(6—8月)天气进行批量回报试验。回报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两种方案对GRAPES_Meso模式的预报性能影响差异较小。在夏季,两种方案对模式回报效果的影响表现明显。在低层BMJ方案对形势场的回报性能略优于KFeta方案,中层则是KFeta方案明显优于BMJ方案,而在高层KFeta方案略优于BMJ方案。TS评分检验表明KFeta方案对降水的预报总体上优于BMJ方案,特别是中雨到暴雨量级在华南地区KFeta方案有明显的优势。两个方案预报积云降水平均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低纬度洋面上,BMJ方案的贡献率比KFeta方案大。两个方案积云降水贡献率的概率分布形态在小雨量级上都呈陡峭的“U”型分布。KFeta方案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逐渐向大贡献率偏移,特大暴雨量级时基本上是积云降水的贡献;而BMJ参数化方案则是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逐渐向小贡献率偏移,特大暴雨量级时基本上是格点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WRF模式中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基于WRF模式的快速同化系统(RUC)中使用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典型个例降水预报的对比试验和检验。结果表明,总体预报效果以KF和GD方案较好,具体表现在雨区分布及大暴雨中心强度,对流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在中低层流场高低值系统分布,以及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变温正负中心强度及位置,KF和GD方案模拟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观测实况,TS评分结果也表明KF和GD方案在小级别降水预报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雷雨云式的积云降水特点和归纳观测及理论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阵雨形成机制,发现雷雨云式的积云结构类似于雹云,也存在着水平风“零域”和成雨“穴道”,大粒子群向这里集中并累积,然后再下泻成阵雨。据此提出了积云人工增雨的动力学根据和设计实施方案的要领,并给出了积云人工增雨作业部位、时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梁志耘  杨振球 《气象科学》1998,18(3):266-270
本文将改进的一维积云模式用于积云人工增雨作业报告。在1993一1995年春季飞机增雨作业期间,对广西南宁地区的21个个例的计算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可能性预报,预报成功率可达6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