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带有雷电现象的冬季雪暴中尺度探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德斌  焦热光  吕达仁 《气象》2012,38(2):204-209
对2009年11月9日北京市一次伴随雷电的局地暴雪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了风廓线雷达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对此次降雪的精细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天气尺度及中小尺度分析,探讨了冬季对流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华北回流天气过程,西南暖湿空气在低层冷空气之上产生高架对流和雷电天气,对流的触发机制是中空扰动。  相似文献   

2.
2011年山西省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1°×1°)逐日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28日山西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结果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2月25日的倒槽冷锋降雪阶段,26-27日的回流降雪阶段,28日的低空切变降雪阶段.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3个类型,分别是倒槽冷锋类、回流类、低空切变线类.25-27日的降雪属东路冷空气影响,28日的降雪则由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所致.暴雪过程有不同的影响系统,26日的暴雪天气是850 hPa东北急流、700 hPa西南急流及暖切变和边界层切变线共同作用的结果,28日的暴雪天气则是500 hPa西北冷平流和西南暖平流导致的地面锋生以及700 hPa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28日降雪维持的机理对于低空切变类暴雪天气,对流层中层湿核的出现与消失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回流类暴雪天气,低层回流对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低空东北急流、西南急流的建立使降雪增幅.26日受东路冷空气影响的回流降雪,从形势特征和高低空配置的完整性分析,预报员相对容易预报暴雪的落区和强度28日在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产生的暴雪天气是一个预报难点,对这类天气的预报需关注暖湿空气的活动及其维持机制,假相当位温低谷期的开始对降雪的预报有12~24 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3.
渤海冬季的冷流低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显泉 《气象》1980,6(2):25-25
冬季当一次低槽移过后,处在槽后西北冷平流下,各地天气都迅速转晴,但山东半岛却又从北部海上涌来低云,不时地下阵雪,直至这一次冷平流结束。当地预报员称这种天气为海上冷流降雪,观测员称这种降雪的低云为冷流低云,这种低云的形成和阵雪天气的产生与冷平流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流低云和冷流降雪成为山东半岛冬季地方性天气特色,对生产活动和飞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对2011年冬季陕西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2年1月19—21日稳定的乌拉尔山阻塞形势为陕西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冷空气条件.2012年2月23—25日降雪冷空气来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弱高压脊前输送,这是引起两次降雪过程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f两次降雪过程都有700hPa西南气流和850hPa偏东气流两条水汽输送通道以及明显的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其中,1月19—21日850hPa偏东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切变辐合,且对暖湿空气有很好的抬升作用,促进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发生;2月23—25日850hPa偏东气流位置偏南,使得水汽难以在陕西境内汇聚,大气湿度层浅薄,不利于降雪强度的增大。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850hPa西北干冷空气、偏东暖湿空气和东北冷湿气流在延安南部和关中西部地区交汇,为1月20~21日大到暴雪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850hPa相对湿度大于90%的高湿区对大到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11月22日内蒙古中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下,500和700 h Pa短波槽、700h Pa西西南急流和地面倒槽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属于回流暴雪天气过程。700 h Pa西西南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和水汽的强烈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水汽辐合出现时刻降雪开始且辐合最强时出现最强降雪;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强了系统性上升运动,700 h Pa西西南暖湿空气在850 h Pa偏东气流上爬升,冷暖空气交汇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冷垫"与"暖盖"相配合是产生暴雪的热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锋区最强至减弱期间且低空急流建立后。中尺度系统云团是造成暴雪天气的直接系统,最强降雪中心与TBB≤220 K移动区域一致。片状回波中30~35 d Bz的强带状回波造成此次暴雪过程中局部强降雪,零速度线呈现"S"结构,当冷锋过境,低层转为偏北风后降雪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6.
运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冬季雷暴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深的高空槽、低层的低涡系统、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北方回流冷空气是这次雷暴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层水汽和热量平流的差异,促进了低涡系统的发展和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高空辐散低层辐合、正涡度的增强以及回流强冷空气对暖湿空气的强迫抬升是产生雷暴暴雪的动力条件;西南急流诱发了强上升运动,造就了大范围的水汽输送和辐合;在冬季,"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依然是雷暴降雪的显著特征,降雪结束与高空的垂直运动的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冬季暖区大降雪过程中尺度云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俊荣  杨雪  杨景辉 《高原气象》2010,29(5):1280-1288
利用1997-2006年深秋到冬季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的17次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雪量资料,并选取其中3次典型的暖区大降雪过程,对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极涡是造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主要系统。暖区大降雪的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在绕极涡移动的高空锋区短波槽前和暖平流输送区形成,并位于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的低层到高层强锋区中,在随着天气尺度云系移动的同时,绕极涡中心逆时针旋转,移速缓慢或稳定少动,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其多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暖区大降雪发生在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面积越大、生命史越长,造成的暖区大降雪范围就越大、强度也越强;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在阿勒泰地区上空维持数小时可造成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暴雪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28~30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东部的大一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降雪天气发生在低涡暖湿切变北抬的过程中,降雪过程伴有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的东向伸展促进了低涡的发展,低空急流形成为降雪输送了暖湿空气。水汽图像的特征可以表征大尺度环流特点及高空急流的发展演变,高空急流与边界及暗区相对应。物理量场上,大一暴雪落区发生在暖湿舌与冷空气侵入的西边界上。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回流天气是冬季黑龙江省产生暴雪的一种特殊的天气形势,黑龙江省回流天气特征是在一定的环流形势下.中低层有由东部或东南部海上伸向陆地的暖脊,风向以出现偏东风为标志,地面气压场上,黑龙江省处于低压北部的偏东气流里。2009年冬季,黑龙江省出现了两场典型回流暴雪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强降雪产生在锋区靠近暖区一侧.地形在回流暴雪过程中,通过其强迫分别位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正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冬季降雪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很大,为了搞好冬季降雪天气预报,我们统计了本地区1961~1980年共20年12月到2月中到大雪(24小时降雪量≥2.5毫米)天气。通过普查历史天气图和有关资料,分析降雪条件,得出预报我区冬季降雪的形势和指标,在近年使用验证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低温阴雨天气除和北方冷空气活动有关外,还与一定势力的暖湿空气的活动有关。春季暖空气活动又与前一年副高活动密切相关。在此思路下,我们用前一年1—12月的副高面积指数总和,与我地春播期天气趋势进行对照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4.
采用T2 13 产品预告资料 ,逐个考察它们对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 ,结果表明 :5 0 0hPa高度场、85 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70 0~ 85 0hPa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散度、涡度、垂直速度、风场、流场等预报量对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了我国江淮冬季降雪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SCAND)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江淮冬季降雪表现出空间一致的年际变化,SCAND与江淮地区冬季降雪异常关系密切。江淮冬季降雪偏多通常对于SCAND正位相,500hPa阻塞高压、东亚大槽加强,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江淮地区垂直运动增强,水汽输送增强;降雪偏少则对应SCAND负位相。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江淮冬季降雪异常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16.
冬季降雪期,部分区域站因为积存了积雪,导致在天气转好后因气温逐渐升高而出现融雪性降水。本文利用国家站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并对降雪天气过程作了一定程度的合理简化,通过分析国家站与区域站的天气现象关系得到一个积雪关系函数,以此识别出积雪站;定义了一个积雪站融雪指标,以其判断融雪性降水。在对一场典型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检验以后,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有较好的质控效果,但仍需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华北大范围暴雪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家庄、济南和濮阳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09年11月9—12日华北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1)低层冷、中层暖、高层冷的"冷-暖-冷"层结造成了中层以上大气不稳定;中层急流将南方暖湿空气输送到北方,同时低层东北回流将东部海区的水汽向内陆输送,从而为持续性降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700hPa切变线及低空急流为降水形成提供了触发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2)雷达回波呈现出大范围层状云结构,分布均匀连续,反射率因子一般在15~29dBZ之间;雷达径向速度图上低层零速度线呈"S"型结构,风向随高度顺转,有暖平流存在;2km左右高度存在切变层,低层东北回流把暖湿空气抬升,中层西南气流把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地区输送。③降水区域与700hPa散度和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的叠加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的加强使回波强度局部加强,达到30~35dBZ,导致局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对0817号热带风暴"海高斯"造成的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右侧生成的低空急流,将低层高能暖湿空气向暴雨区不断地输送,加上低层辐合,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层结不稳定条件。同时,来自中纬度西风槽后部的弱冷空气,在对流层低层与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对暖湿空气具有明显的抬升作用,促使了热带低压的对流发展和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诊断分析技术在山西强降雪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9 12日山西大范围持续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阻塞形势和低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偏东急流、850 hPa和925 hPa强偏东北气流等三支强气流稳定维持,地面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共同强烈发展并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持续强降雪的重要原因。(2)强降雪出现前,低层中纬度持续有暖湿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暖湿中心强度持续增强;从其水平结构变化看,可将此次过程分为锢囚降雪、回流降雪、暖倒槽降雪和持续降温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降雪特点不同。(3)强降雪区上空垂直热力结构为上冷、中暖、下冷,低层冷平流强度为普通暴雪的3倍;对流层中低层持续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不稳定区内存在空气辐散,且持续有暖湿平流输入,导致对流性不稳定及其降水不断增强。(4)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中,山西上空大气可降水量累计达到35~88 mm;随着低层和近地层风场的加强和辐合,大气可降水量不断增加,强降雪也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5)强降雪前及整个强降雪期间,强降雪区上空300 hPa以下为水汽散度通量正值区,其强度在500~600 hPa达到最强,且强度为普通暴雪的6倍,而高层和低层均存在弱的辐散。  相似文献   

20.
半岛地区东部的地方性降雪是在于冷气团内部形成的。其水汽和能量主要来源于渤海。在冬季,由于从蒙古南下的干冷气团与暖海面的温差较大,如果有一定高空形势的配合,就会在半岛东部造成持久性阵雪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