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文章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北京地区小麦气象产量主要特征及代表序列,并对该序列和北京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用交叉谱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前期秋冬季中的4-6年的周期振荡(中心周期为4.5年)中有显著的相关,当前期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和气温在振荡中处于正距平时,当年的气象产量为丰年,反之为欠年;进一步对该序列与大气环流的静力和动力物理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它们在同样的周期振荡中有十分强烈的表现,尤其表现在与动力物理量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环流-降水-谷物”系统的存在,并揭示在短期气候振动(4-6年)上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热带平流层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HALOE的观测资料、对热带地区平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年际变化及其准两年周期振荡(QBO)进行研究,并同赤道上空平均的纬向风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进行了模拟研究。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高值区的位置在南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臭氧浓度高值中心的南北移动和上下移动又引起局地臭氧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和准两年周期振荡南北半球不对称。而臭氧浓度中心位置的准两年周期变化与赤道上空平均纬向风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资料分析还表明,赤道上空平流层中臭氧浓度QBO的位相随高度变化多次。模拟试验表明,纬向风QBO引起垂直经圈环流的变化,在平流层有三对余差环流圈。它们对O3在不同纬度和高度的输送是引起O3准两年周期振荡的重要动力原因。其中,余差环流在平流层中层(25-35km)的环流圈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带周期分量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贵州气象灾害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与贵州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春旱,夏旱,倒春寒,秋风,秋绵雨,凝冻6种气象灾害作研究对象,在对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序列周期期规律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筛选法,建立了邓序列各种延拓周期分量为预报因子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据此,对1998-2000年的6种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1998年 5-8月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东亚地区 850 hPa中低纬环流指数、东亚季风指数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进行了Morlet 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这些要素均有明显的30-60天周期低频振荡。在此基础上对 5-8月每隔 5天的 850 hPa低频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150°E间东亚从中国东中部大陆经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南北半球中明显的存在一个以30-60天低频荡为特征的东亚季风低频环流系统,东亚季风活动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中低频活动影响;(2)5月第5候南海热带季风爆发、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人梅及产生大暴雨以及7月中旬以后的该地区大暴雨均与低频气旋带在该地区活动有关,而8月长江上游大暴雨则与低频反气旋伸人到大陆有关;(3)SCSMEX期间东亚低频振荡系统的源地有二个,即南海赤道和北半球中太平洋中高纬。南海低频系统向北传播,而中高纬低频系统自东北向西南传播为主。长江中下游6、7月二次大暴雨均与上述二个低频气旋系统自热带向北和中高纬向西南传播并于长江中下游汇合有关;(4)5-8月间东亚季风系统中有二次低频气旋带和二次低频反气旋带活动,这些低频环流系统的活动与印度季风低频环流系统活动并无明  相似文献   

5.
用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6月10日至7月23日T42中期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度夏季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发现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与热带纬向环流不同存在着20-40天的局地低频振荡,在热带季风中断时,35-45°N范围内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主要表现为120°E附近区域内下沉气流加强。初步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所选范围为100-120°E平均低频经向环流,热带季风中断时,下沉气流在30-40°N区域内加强。通过对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而的低频振荡的分析,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与华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可能联系。由于热带季风中断时,主要降雨带位于我国江淮一带,此时垂直环流表现为在对流层低层28°N左右范围内为上升运动区,在35-45°N区域附近内下沉气流加强,即我国华北地区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于该地区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旱涝与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黄嘉佑  张镡 《大气科学》1996,20(6):673-678
本文利用黄河流域1951~1990年期间逐月降水、 径流量及地面气温资料,作该地区蒸发和地下潜流量的估计,提出关于该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的估计,并定义水资源指标。结果发现可用水资源与降水量有十分密切关系。但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地区降水量存在唯一的2.6年主要周期,而水资源则存在2.3和9 年的主要和次要周期。用相关分析方法比较这两序列和前年夏季、秋季、冬季及当年春季的大气环流场之间的关系,发现水资源与环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前年秋季和冬季高度场的相关上,与大气环流中高纬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系统强弱也有十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汛期降水的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 引 言  以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华南汛期降水存在准3年周期振荡[1~2],近几十年存在几次干湿相间的阶段性变化[3]。显然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尺度并不匹配,那么降水是否存在更长时间的周期振荡?如果有,这些振荡与阶段性变化之间有何联系?本文利用广东序列较长的34个站点降水资料(1951~1997年),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2 资料和方法  用34站平均降水量代表广东降水量。本文对4年以下的周期振荡不再重复研究,故不用月资料,而分别用前汛期(4~6月),后汛期(7~9月)以及整…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1年5-8月江淮特大暴雨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夏季风和江淮梅雨的准周期振荡,探索季风对异常梅雨的影响。分析指出,1991年北半球夏季风活动,江淮流域湿度场和降雨量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4天周期振荡,夏季风的周期振荡,主要表现在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不明显),它的位相比降雨量提前2-4左右,其振幅大小较好地反映了降雨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年际变化相联系的10-25天季内振荡的特征。在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10-25天季内振荡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所讨论的亚洲-太平洋大部分区域,“暖”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和“冷”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表现出显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最强和最弱阶段时,低层大气表现为Gill型环流响应,即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出现在最强(最弱)对流活动的西北,这种对流和环流关系在西太平洋暖池出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均成立。而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除此以外其他阶段时,就看不到Gill型环流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亚大槽强度与EINino事件的统计分析,揭露了在多数EINino(反EINino)事件的前期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弱(偏强)的事实。对10个EINino事件的合成分析亦表明,EINino前冬季东亚西太平洋中高纬地区500hPa为显著的高度正距平。谱分析进一步指出,冬季东亚大槽强度与赤道东太平洋各季SST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且槽强度的变化超前于SST约4-8个月。  相似文献   

12.
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准10年尺度振荡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基于对气候、大气环流和海表水温的资料分析以及简单的理想化海气耦合模式的分析,研究了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准10年振荡及其可能机制。研究表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降水和地面气温等)和大气环流(环流指数和副高活动等)的演变都有明显的准10年振荡;同赤道太平洋SSTA主要为ENSO循环不同,西北太平洋SSTA主要表现为准10年尺度的振荡,且同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准10年变化密切相关;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可产生一种甚低频耦合波(10年左右周期),它可能是海气系统准10年振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7月份降雨分布型的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光  廖荃荪 《气象》1997,23(3):50-54
综述了我国7月份雨型的划分方法,各种雨型的多雨特点及环流特征,总结了各类雨型的预报判据,着眼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冬季(1-3月)500hPa环流,春季(3-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6-8月)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等方面,分析了与7月雨型的关联。该方法对业务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亚大槽强度与ElNino事件的统计分析,揭露了在多数ElNino(反ElNino)事件的前期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弱(偏强)的事实,对10个ElNino事件的合成分析亦表明,ElNino前冬季东亚西太平洋中高纬地区500hPa为显著的高工正距平。谱分析进一步指出,冬季东亚大槽强度与赤道东太平洋各季SST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且槽强度的变前于SST约4-8个月。  相似文献   

15.
全球平均海温演变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志强 《气象》1997,23(9):31-34
用奇异谱分析(SSA)研究了136年(1856-1991年)全球平均海温季距平演变特征,并对各主分量作了最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海温演变除了具有81年周期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周期振动,这些周期主要是准10年和2.6-6年。从各主分量的方差贡献来看,前15个主分量的方差贡献之和是总方差的78%。从特征向量的分布函数来看,第1、2特征向量表示了海温序列的线性特征,它们的方差之和可以占到总方差的48%  相似文献   

16.
利用NMC客观分析850hPa(1974.12-1988.2)和200hPa(196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在热带地区上、下层均一致自西向东传播,但位相相反;在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上、下层均盛行自西向东传播,且位相一致;西太平洋地区低层纬向风准3-4年振荡均为从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向赤  相似文献   

17.
冬季SSW低频特性及平流层低层和对流层中层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983-1984年冬季及1985-1986年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简记为SSW,下同)的活动特征,发现SSW的活动具有30-60天的季节内低频振荡特性,通过对1985-1986年冬季SSW和反SSW时段温压场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SSW事件不仅引起平流层低层环流的异常,而且在对流层中层的环流也有明显的异常,甚至表现更显著。伴随着SSW和反SSW的低频循环,极涡流型、中高纬和中低纬环流的经向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论述了促使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气候条件。分析该沙区边缘地带与沙化有关的降水量、蒸发等因子的气候变化趋势及期振动所具有的准周期性,建立它们与各环流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的3年和8—9年周期在该沙区普遍存在,且准3年周期与北半球冷空气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周期振动有关。利用鄂托克1955—1989年的年干燥度序列可以建立AR(2)模型,并依此预测该地1990和1991年的气候可能较常年干燥,1992年气候可能转变为较常年偏湿。  相似文献   

19.
乌山槽脊与内蒙古农区夏季旱涝的关系吕发泰(锡盟气象处)本文从500hPa环流形势出发,先分析了锡盟盛夏(7、8月)典型多雨和少雨各6年的前期环流变化特点,发现前1年9、11、12月乌山附近地区槽脊变化显著异常,由此引起亚洲纬向环流指数,70°E的西风...  相似文献   

20.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2001,25(4):433-443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0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