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区域季节性降水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OF方法研究华南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变化上有区域一致性,但有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季和秋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降水明显减少,旱年增多;而夏季90年代后降水明显增加,涝年增多;冬季变化则不明显。(2)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其中春季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及西南沿海。夏季和秋季降水相似,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广东西南沿海。冬季降水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粤北。  相似文献   

2.
对天峨县气象站1984-2013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季节降水、季节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不同年代降水、气温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峨县近30a年际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年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39.3mm,多年平均气温为20.5℃。各季节、各月降水分布不均,气温呈明显的季节划分,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最多,占全年平均降水量54%,冬季最少,占全年平均降水量5%,月平均降水量最高峰出现在6月;一年最热的月份是7月,极端最高气温变化不大,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正常略少,90年代属于丰水期,进入21世纪后,降水量偏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1世纪头十年气温呈上升趋势,第二个十年的头4年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海北地区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草地生物量资料,分析了海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地区的气温增暖趋势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气温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为最大,90年代有所回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是海晏、门源和刚察逐渐减少,祁连全境逐渐增多;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气温大于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温影响亦较大,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德令哈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法、降水倾向法,对德令哈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年代际、年际、季节、月际4个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市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大,21世纪前10年降水量最多,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整体上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呈现增多趋势。35年降水量以15.604mm/10年的速率增多。四季降水量变化差异明显,春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夏秋冬三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尤其以夏季降水量的增多最为明显。各月降水量分布不均匀,7月份降水量最多,11月份降水量最少。汛期降水量以17.006mm/10年的速率增多。夏半年不同等级降水量日数均呈增多趋势,等级为5.0~9.9mm的降水日数增多最为明显;冬半年不同等级降水量日数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Kriging插值法对浙江省降水做空间插值划分高、低值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浙江省以及高、低值区降水趋势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南北相差悬殊,各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低值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与全省年际变化特征更接近,整体上升趋势更明显;高值区较全省年际变化波动更大,但整体上升趋势较缓。(3)全省、低值区均在2011年存在突变。(4)全省以及高、低值区年平均降水量与各季节平均降水量在置信区间内均有小于4 a(主要周期为2 a)的周期变化规律,但存在周期变化的时间段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西典型石漠化区2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1971-2013年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计算其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其变化的突变时间及显著性。结果表明:近43a广西典型石漠化地区的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降水年际变化较大。70年代和90年代为多雨期,80年代和00年代以后为少雨期。同时,各季降水量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春、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其中秋季减少较明显,为-15.7mm/10a,春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13.4mm/10a和-1.8mm/10a;冬季呈略增加趋势,为3.9mm/10a。在突变特征方面,典型石漠化区年降水量与各季降水量突变时间不同,其中年降水量比春、夏、秋季的减少突变时间偏早,比冬季增加的突变时间偏晚,且年降水量与春、夏、秋季减少的突变均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我国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异常主要包含三种优势模态: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呈整体偏多或偏少的一致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华南呈反相变化的南北反相型以及东南与西南呈反相变化的东西反相型。其中一致型是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变率的第一优势模态。总体而言,在1961—2013年南方地区平均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其中,夏季和冬季南方区域平均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秋季降水的年代际演变几乎与上述两个季节的相反。不过,在近30年南方各季降水量发生年代际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春季和秋季降水分别在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进入干位相,冬季和夏季降水则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之后进入湿位相。自21世纪初期以来,南方夏季和冬季降水逐渐转入中性位相。此外,南方春季和秋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均呈增多趋势。对于西南地区,除了春季外,其他三个季节的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出现了季节连旱的特征,尤其是秋旱最为严重。不过,不管是季节降水量还是旱/涝日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线性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显著,这与南方降水年代际分量对降水变率存在较大贡献相关。分析还发现,我国南方区域洪涝受灾面积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干旱受灾面积则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和洪涝受灾出现了交替互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6—2016年南川国家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及次季节变化和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峰值出现在6月,月降水强度最大在7月;南川的降水具有明显的次季节变化,且准双周变化信号(10~25 d)大于低频季节内振荡(25~90 d);南川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与年降水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暴雨出现在3—11月,其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暴雨日为2.5 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总降水量在1966—1994年存在10~12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96—2016年主要存在13~15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76—1984年还存在2~4 a的年际变化信号;南川的暴雨特征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大,但没有显著的升降趋势,说明南川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是比较平稳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东、西部两个样本区100个站点从1970—2010年逐日云量及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量和云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40a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和云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年代际特征明显,降水量和云量有增加趋势。西北地区降水以低云降水为主,但是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短。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冬半年平均云量和降水较少,6—8月份平均云量和降水为每年的最大值期。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取决于低云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为峰值的单峰型分布;华南东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是以5月、8月为峰值的弱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8月为峰值的显著双峰型分布。华南东、西部降水季节分布的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华南全区6月降水量的年代际增加以及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密切相关。1990年之后,大雨及以上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强是导致上述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华南6月降水年代际的增强与南海区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代际异常偏南密切相关。7月华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增加与西太副高年代际东撤及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增多有关。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一方面受印度洋及南海上空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影响,使得输送到华南西部的水汽减少,另一方面西太副高的年代际增强并西伸,使得源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更直接输送至华南东部地区有关;同时也与登陆和影响华南东、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增多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贵州省19个测站1951~2000年夏季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量的月平均(区域平均)标准化距平。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夏季降水在近50 a中存在5个明显的气候段: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多雨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为少雨期;60年代中后期为多雨期;70~80年代为少雨期;90年代以后进入多雨期;降水呈增多的趋势。全省一致性是贵州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特征,同时还存在区域差异。贵州夏季降水异常有5种空间分布型,即:全省旱(涝)型、东旱(涝)西涝(旱)型、南旱(涝)北涝(旱)型、中东旱(涝)西南涝(旱)型和西南旱(涝)其余涝(旱)型。各型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10~12 a、4~5 a、2~3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北州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州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州温度增暖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3.
近45a辽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5年辽宁省53个测站,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辽宁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45 a来,辽宁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且存在着4~6 a的周期变化。辽宁夏季及其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夏季降水处于偏多时段,70年代偏少,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进入21世纪的前5 a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4.
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整理出海南1962-2004年的热带气旋的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海南省热带气旋降在海南省总降水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平均占年总降水量30%,但呈每10 a 3%的显著线性下降趋势;海南热带气旋降水与年总降水相关显著,年总降水显著偏少的年份,热带气旋降水偏少;热带气旋降水显著偏多的年份,年总降水量偏多;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一致型,时间特征表现明显的周期性:高频的年际变化周期70年代前期以前为3 a周期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以2 a的周期为主;低频的年际变化周期80年代以前以8—9 a为主,80年代以后以准6 a为主;年代际变化则以准17 a的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贵州省284个气象站1980—2015年降水、蒸发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贵州降水蒸发差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结合气候平均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降水蒸发差在时空上的分布具有均衡性,基本上是省西部以负值为主,东部以正值为主,全省各站的平均降水蒸发差为-483.8~412.5 mm;时间演变是正负交替,20世纪80年代后期降水量和蒸发差持续偏少,90年代持续上升的趋势,2000年以后波动较大,基本在1~2 a的变化周期,尤其在2011年降水量和蒸发差达到最低,2014—2015年贵州降水量和蒸发差最大,最大和最小值出现在最近的5 a中。通过对降水蒸发差的分布分析可判断贵州的水分盈亏分布情况,即省的中部以西为负值区,中间有一块正值区域;中部以东以正值区,中间也有一块负值区域;省的东南部与西北部有一对正、负值最大区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51 a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少,2000年后年降水量与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基本持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近51 a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量存在准3 a、8—11 a和30 a的周期,以准11 a周期最为突出。降水量变化以春季增长趋势最显著,可在干旱季补充土壤水分,减轻风沙化土地的发生发展。秋季和冬季增长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就季节降水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周期性而言,2007年后四季降水表现为,春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秋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冬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出现向降水偏高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98~2015年TRMM卫星3B42的日降水资料,对秦巴山区的年降水量、季降水量、各个等级降雨日数、整个区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同时还对各个不同降水类型的倾向率进行了统计,再根据他们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5年秦巴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特征且呈带状分布, 山区南部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北部,山区东西部降水差别不大;2)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无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增大的趋势,小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减少的趋势,中雨日数除山区东南外呈增大的趋势,大雨日数除重庆、河南、四川北部外基本呈增大的趋势,暴雨日数除山区东西部暴雨日数减少外其他地方都呈增加的趋势;4)整个山区年降水量随着时间的增长在缓慢的增多。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3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相似文献   

19.
选用陕西78站1961—2008年夏季降水量,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8a陕西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夏季降水量主要呈全省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中间多南北少等三种典型场,其中第一模态(全省一致型)的解释方差为40.5%,因此其时间系数的变化基本上代表了全省夏季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近48a陕西夏季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M-K检验显示陕西夏季降水在1977年前后存在由少到多的突变;小波分析发现陕西夏季降水量存在13a的周期和3~5a的周期;降水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夏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关中、陕南一致增多,陕北长城沿线减少,其中关中中部和陕南东部、南部增多显著,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疆98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年降水量资料,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新疆年降水量进行分区研究;同时利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检验、t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年降水量在不同区域上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得到了新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年降水的分布大致可分为7个区域;(2)根据模糊C均值方法所分区域能够体现出由于地形差异导致的降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干旱区降水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相同。分区结果合理,说明该聚类方法适用于区域气候区划;(3)新疆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偏少,低于多年平均值,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开始偏多;不同区域的降水量依次从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开始增加;整个南疆盆地、阿勒泰地区、准噶尔盆地降水的突变时间较为接近;(4)新疆降水量整体异常表现为降水一致多(或少)、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