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正相关关系;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着一种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型,而关键海区正好位子其相关最显著地区;正是由于北太平洋大范围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这也正是海温与降水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贵州夏季降水场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非同步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丹  王瑾 《贵州气象》2000,24(1):3-7
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对冬季、春季北太平洋海温与我省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合成分析表明贵州多雨年份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从西北-东南呈负-正-负-正的里平分布,少雨年份则呈相反的分布。SVD方法揭示了海温场和夏季降水奇异向量分布型,海温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1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冬季海温场第1奇异向量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且黑潮区为负距平。与之对应,夏季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春季海温第1奇异向量西北太平洋为正距平,黑潮区为负距平,暖地海区为正距平,NINO4区北侧海温(0~10°N180~150°W)与加利福利亚负距平区连成一片,在NINO3区有一正距平区与之对应,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海温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3.
北太平洋海表持续加热对夏季中国降水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用海温距平累积和讨论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持续加热对夏季中国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STPNA(海温的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指数距平累积和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有密切的相关,与全国雨带的类型也有较好的联系。进而讨论了STPNA指数距平累积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 mm;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为负异常年份,距平为-273.78 mm。南京夏季降水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西海岸)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引起该地区上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样的环流异常引起中东太平洋上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该异常上升运动则通过纬向垂直环流引起菲律宾附近产生下沉运动并抑制该地区对流活动,激发出负位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引起了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流域降水正异常;同时,水汽由菲律宾地区向南京地区输送并辐合,有利于南京地区1991年夏季降水偏多。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活跃,激发出正异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同时,水汽由黑潮延伸区经日本列岛向西输送,南京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使得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负异常。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1951—1998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59个站点夏季大雨及以上降水量资料与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借助于SVD分析方法,逐季分析我国东部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及南方涛动指数的遥相关,进而检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的海温关键区和南方涛动及其显著季节(月份)。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同期太平洋SST的遥相关主要在太平洋130~170°E,5~25°N之间海域;Ni-no区域SST与次年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主要表现在与华东地区的正相关;黑潮海域及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春季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冬季太平洋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遥相关主要表现在,赤道东太平洋、黑潮海域的冬季海温与华东地区、河套地区降水的正相关;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前一年秋季Nino区海温为负相关,与西太平洋海温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 2011年夏季贵州83个台站降水月资料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前一年夏季至当年春季由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冷流区转移到了黑潮区,前一年夏、秋及冬季海温的变化与贵州夏季降水关系更为密切,同期春季与贵州夏季降水的相关最差,且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中东部降水的异性相关更好。(2)贵州夏季降水偏多年,前一年夏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从西北到东南为"+-+"分布,而降水偏少年为"-+-"分布,降水偏多年与El Nino事件关系不密切,而降水偏少年与La Nina事件关系较密切;在北太平洋夏季海温正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多,而在负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少。(3)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是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可引起向中纬度西太平洋传播的波列,通过加强西风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强,有利于贵州降水异常偏多;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对贵州降水的影响不如海温异常显著,它可造成西风减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偏弱,从而抑制贵州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03年的Ni?o1+2, 3, 4和3.4区的海温异常指数, 分析了各个海区3—8月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4个海区海温异常变化与我国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合成分析表明: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正的年份, 上述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少; 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负的年份, 情况正好相反。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Ni?o3.4区的海温异常变化和高低空纬向风垂直切变之间的关系, 发现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环流场之间也有很好的关系。由合成分析结果发现, 在海温异常变化分别为正和负的年份, 500 hPa高度距平场、850 hPa纬向风距平场、850 hPa流场距平场, 200 hPa纬向风距平场及高低空纬向风距平切变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在长江流域以南、南海及我国的东北地区都呈相反的分布形势。因此, Ni?o3.4区的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为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媛媛  康志明  金荣花  李峰 《气象》2007,33(5):89-93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旱为主,3个重旱年有2年出现在这个时段内;1970年代末至2003年,旱涝年均有,但以涝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旱的年份。旱涝指数与SST的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SST,特别是1—3月SST有较好的相关关系,Z指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正相关。重涝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广大海域SST呈明显的正距平,而重旱年则为大范围SST负距平。2006年1—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明显负距平、南太平洋20°S以南到40°S之间海域海温呈显著正距平有利于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9.
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前期海温关键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 1 95 1~ 1 994年的全球海温和中国降水资料 ,利用反复求相关的方法 ,确定了前期 3月北太平洋海区 ( 42 .5~ 5 2 .5°N,1 70°E~ 1 70°W)为影响后期中国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 ,给出了前期 3月海温关键区海温通过影响前期大气环流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关键区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很高且比较稳定 ,不受 1 978年发生的海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易  严小冬 《贵州气象》2005,29(Z1):15-17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海温异常变化,选取5月太平洋区域(135°~171°E,25°~39°N)和印度洋区域(71°~107°E,25°~39°S)的海温变化指数,与中国汛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太平洋的影响大于印度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太平洋和印度洋5月海温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分布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江苏省13个代表站41 a(1960-200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及 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夏季旱涝年环流特征以及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年际变化;江苏夏季涝(旱)年500 hPa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从低纬到中高纬呈"正负正"("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江苏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反相关;江苏夏季降水的偏多(少)通常与前冬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有关.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61—2018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海面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九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存在准4 a的变化周期;九江夏季降水与中国105°E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邻近海域的西北太平洋(140°—150°E,15°—25°N)为影响九江夏季降水的海面温度关键区。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九江夏季降水异常的对应关系为:当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温偏高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活跃、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长江中下游及以南有异常南、北风交汇,且水汽充沛、垂直运动旺盛。这种环流配置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包括九江的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常军  王永光  赵宇 《气象》2013,39(9):1133-1138
利用1961—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45站降水资料,定义了4月和上年10月的Nino3区海温差(ΔISST3)指数,分析ΔISST3指数与夏季海温的关系以及大气环流和夏季黄河流域降水与ΔISST3指数的相关情况,得到如下结果:(1)ΔISST3升高(降低)时,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易偏暖(冷),而我国南海到菲律宾半岛海区易偏冷(暖)。(2)500 hPa高度场上,ΔISST3与100°E~80°W范围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ΔISST3正负异常差值场显示,ΔISST3升高(降低)时,夏季热带和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500 hPa高度偏低(高),赤道北侧850 hPa西风(东风)距平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大陆盛行偏北(南)气流,暖湿气流不活跃(活跃),季风偏弱(强),而中高纬度上,蒙古北部气旋(反气旋)发展,致使河套地区处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中。(3)ΔISST3指数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当ΔISST3正异常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易偏少;ΔISST3负异常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易偏多,且负异常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及气候物理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 8 5 0 h Pau场分解为正、斜分量的方法研究了前期北太平洋中纬 ( 42 .5~5 2 .5°N,1 70°E~ 1 70°W)海温关键区海温异常对其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 ,前期海温关键区海温首先对其同期 85 0 h Pau场斜压波列施加影响 ,该斜压波列又对其后期斜压波列施加影响 ,最后此斜压波列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 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270 mm,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NorthEast Pacific SSTA Dipole,NEPD)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90°~120°W,5°~20°N]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150°~170°W,37°~45°N]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NEPD负/正位相。NEPD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金祖辉  罗绍华 《气象学报》1986,44(3):368-372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下称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前期海温与梅雨期降水及旱涝的关系。 所用海温资料为5°×5°网格点月平均资料,时间从1951—1972年共22年。500hPa的各副高特征指数取自中央气象台长期科出版的资料。我们取武汉、南昌、九江、安庆、合肥、南京和上海等8个站的月平均降水量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间与海温资料对应。取6—7月平均降水量为梅雨期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并选取降水距平大于或等于正(负)50mm的1954,1969及1970年和1958,1961,1967及1968年分别作为梅雨期持续旱涝的个例年份。然后计算旱涝年合成的海温场及各要素场。  相似文献   

18.
唐浩鹏  王芬 《贵州气象》2015,39(1):14-20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的夏季月降水资料、海温、气压场、风场等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副高指数资料,利用点相关找出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利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方法对贵州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域为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其中尤以加利福尼亚冷流区、北太平洋暖流区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重要,关键时段为上一年7-9月;2BP-CCA第一对典型相关场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冷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同位相变化,而北太平洋暖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反相位变化,关键区海温对贵州北部降水的耦合好于南部,而对西南部的耦合最差;3前期7-9月海温与副高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呈EI Nino型,与副高西伸脊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在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呈正相关,与中东赤道太平洋呈负相关,与副高脊点的相关系数与海温和副高的强度相关分布相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相关区,西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区,海温分布型为LA Nina型。东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贵州500h Pa气压场及风场显著正相关,而西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地区500 h Pa气压场及风场成负相关,为典型的EI Nino型。  相似文献   

19.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晶  高辉 《大气科学》2015,39(5):967-977
诊断分析表明,前期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前春海温与东北夏季降水存在持续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在年际时间尺度还是年代际尺度上,冬、春、夏季海温演变趋势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尺度分离结果显示,关键区海温与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依赖于其年代际分量,但年际分量也起到较重要贡献。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结果都发现,当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其上空可激发出反气旋式距平风场,而在关键区海域西北部激发出气旋式距平环流。同时在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南部分别出现反气旋式和气旋式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副高区为反气旋式距平环流。在东北地区西侧则为气旋式距平环流。在这样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的南风加强了源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东北地区的交汇,从而使东北夏季多雨。反之,当东南太平洋海温偏高时,其激发的气旋及反气旋距平中心和偏低年刚好相反,副高位置偏东,其西侧的南方水汽输送偏弱,同时东北冷涡也偏弱,冷暖空气汇合形成的低空辐合弱,东北降水因此偏少。这表明,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确实能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东北地区的跨越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交替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东北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中国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中国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中国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黄河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中国黄河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