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热带海洋对于气候的影响,已是国内外研究海气交换的主要课题。特别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由于表层海温大的扰动发生在这一区域,所以它已是这种研究的焦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说法是与厄尼诺事件有关的海水异常增温。 Bjerknes(1966)最初提出,沿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异常高的表层海温(SST)增加了从海洋补充的热量,从而增强对流,形成  相似文献   

2.
8.1 厄尼诺、东北低温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微机软件系统 厄尼诺(EL Nino)是秘鲁、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这一带的海洋表面水是冷的,但有的年份,在圣诞节前后,一股暖流在该沿岸流动,来替换冷的表面水,最初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尼诺。现在我们通常把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和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持续上升现象称为厄尼诺。1982/83的厄尼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1986/87又出现了厄尼诺。朱正心、曹鸿兴运用厄尼诺年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厄尼诺现象与北半球环流的关系,提出了当厄尼诺现象发生时,北半球环流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并利用山东1951—87年资料分析了厄尼诺年及反厄尼诺年与山东降水的关系。 一 厄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它不只是赤道东太平洋的局部现象,往往导致全球范围的天气气候  相似文献   

4.
厄尼诺(EINino)现象与山西夏季大暴雨关系的统计分析王素卿苗玉芝曹玉莲(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引言众所周知,厄尼诺(ELNino)现象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太平洋赤道地区出现海温持续异常偏高的过程。它不仅直接造...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根据已经得到的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在东太平洋赤道洋面上已出现了强大的厄尼诺(El Nio)现象,有可能是近些年来一次较强的厄尼诺现象。在秘鲁北部的皮乌拉等地,接连不断的暴雨造成水灾;在厄瓜多尔沿岸地区予1982年10—11月也连降大雨,致使巴巴奥约河、卡拉科尔河和圣保罗河  相似文献   

6.
1.前言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1960年以后,关于大范围海面水温的变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一直进行着大量的研究。赤道海域上的海面水温和大气的大规模变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我们熟悉的太平洋上,发现了赤道贸易风(即信风带)的强弱与东部赤道海域上海面的水温的异常变化(厄尼诺现象),及其与此相应的阿留申低压强度的变化,这样一些大规模的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皮雅克尼斯·1966,1969)。在此,我们根据日本气象厅的凌风丸(1598吨)1967年以来的每年一月(1972年以来每年还有六、七月)从日本的南海岸开始,一直到新几内亚沿  相似文献   

7.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则起着加强的作用。(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相似文献   

8.
1982—83年的厄尼诺和南方涛动是本世纪最强的一次ENSO(El-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本文分析对比了El-Ni(?)o当年(1982)夏季(6—8月)和El-Nino次年(1983)夏季的西北太平洋低纬度环流特征发现有明显的差异,在198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850hPa低纬度西风较强;200hPa上低纬度东风较强,在赤道海洋上已建立了沃克反环流,根据1982年和1983年夏季向外的长波辐射差异图可发现菲律宾以东洋面上ITCZ活跃。而在1983年夏季的低纬度环流几乎与1982年夏季的相反。这两年上述的差异是与赤道太平洋中部或东部的海温异常增暖有关的。   相似文献   

9.
厄尼诺与南海的台风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对于大多数年份来说,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以外的海洋表面水是冷的。每年圣诞节前后,一股暖流在厄瓜多尔海岸以南流动,来替换冷的表面水,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尼诺。捕鱼受到轻微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然而,有些年份(1891、1925、1941、1957—1958、1965、1972—1973和1976)厄尼诺强而且长。沿秘鲁海岸和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上升,并且可以持续一年以上。鳀鱼捕捞遭受破坏,南美西部热带地区发生异常的大雨。在最近几年中,厄尼诺的最初含意已经失去。对于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来说,现在的厄尼诺则意味着这种主要现象。较早的沿南美海岸的海水上翻速度控制着厄尼诺的海洋学理论,已被Wyrtki(1973,1975)有力地反驳了,他假定厄尼诺是由信风强度的振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厄尼诺监测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气象》1986,12(12):47-47
自1982—1983年厄尼诺事件发生至今已有4年。一般认为,厄尼诺事件平均3、4年发生一次,因此,从今年初人们就对各种迹象十分注意。对此特别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1982—1933年预报的失败。 1986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一些地区海温上升,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分析中心(CAC)开始在每月气候诊断公报上发表厄尼诺监视报告。但到4月,海温距平及各类指标有的恢复了正常,有的变为负值。因此,决定不再继续发布报告。 可是,今年9月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据10月发布的公报报导,9月份几乎所有指标均与厄尼诺事件时类似。所以,公报认为,一次中太平洋变暖  相似文献   

12.
厄尼诺现象一般是指秘鲁外海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偏高的现象,是大尺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隔2至7年不规则的出现一次,每次持续1至2年。近几年来,厄尼诺对大气环流和大范围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引来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着重分析了厄尼诺与影响本省台风的关系,发现在厄尼诺年影响本省的台风在总次数和出现的月份上与常年均有较大差异,还对厄尼诺现象与西太平洋台风发生的环境条件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中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R42L9)与一全球海洋环流模式(T63L30)耦合形成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GOALS/LASG)新版本已积分30 a的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年际变化及其纬向传播、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与其他洋面SST变化之间的遥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浅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COALS模式模拟出了赤道太平洋SST异常出现不规则的年际变化特点;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的向西传播过程;赤道太平洋混合层海温变化由西向东、由深层向浅层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模拟出了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与赤道西太平洋以及与西南太平洋海温之间的反相关关系,与南印度洋和副热带大西洋SST之间的正遥相关关系等实际观测现象.但COALS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赤道东、中太平洋SST异常的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偏小,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变化比赤道中太平洋强的特点;赤道太平洋SST从东向西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观测慢得多,但混合层海温极值变化由西向东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情况快得多;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同西北太平洋SST的负相关和北印度洋海温变化的正相关现象,因此也影响了对南亚、东南亚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气象台中年工程师刘厚赞、刘梦玉经过三年来的潜心研究,对厄尼诺事件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观点。过去国内外有关专家对厄尼诺事件的研究一般都只局限于海气间的相互作用。从大气对海洋的影响进行探讨厄尼诺事件的成因。例如,kamage(1985)认为,近赤道南北两侧的  相似文献   

15.
1.引言最近关于大气环流和厄尼诺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有:Wallace和Gutzler(1981年)论证了500百帕高度场上5个遥相关型。而Horel和Wallace(1981)提出了太平洋/北美(PNA)型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的关系。另一方面,Hosksins和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奇异值分解方法,讨论了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冷源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海洋环流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异常强(弱)冷源可以使随后我国东部维持异常偏北(南)风,并诱生出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异常偏西(东)风,从而可以促使下一个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偏暖(冷)。而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可以通过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来影响下一个冬季青藏高原东部的积雪深度和大气冷源强度。  相似文献   

17.
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耦合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东太平洋赤道海温和太平洋月平均云量距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太平洋赤道海温距平和中太平洋赤道云量距平有很好的正相关,而与东、西太平洋赤道云量距平有很好负相关。所以太平洋赤道上空应该存在二个距平的东西向环流。(2)云和海温存在周期为34—38个月的耦合振荡,我们提出了云-辐射-海温机制来作解释。(3)在东太平洋海温暖水月的前12个月到后6个月期间,东太平洋赤道云量是负距平的(即偏少),这表明此期间可能是大气在影响海洋,亦即Walker环流影响海温变化,而不是海温影响了Walker 环流。海温和Walker环流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组成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一种耦合振荡。(4)东太平洋海温、中太平洋云和北半球中、西太平洋信风亦有很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胡坚  费亮  季明珠 《气象学报》1990,48(3):355-364
本文分析了33年(1951—1983年)逐月平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SSTA)、热带西北太平洋500hPa高度距平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距平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热力状况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对于1982—1983年的厄尼诺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认为,SSTA异常可以通过经圈环流改变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制约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即:当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时,北半球的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致中纬度上空西风带加强、斜压扰动向南发展,结果,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滞留在较低纬度、热带盛行东风气流,形成了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本文对中国异常季风降水与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注意到1951—1975年夏季北半球月平均年际变化.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经验正交函数(EOF)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序列与长江流域季风降水及太平洋副高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着相当明确的遥相关,发现长江流域旱(涝)与赤道东太平洋暖(冷)、西太平洋冷(暖)以及太平洋海温距平的二种行星型相符合.存在两种异常季风环流型,其一种型式相似于Horel和Wallace1982年提出的赤道增暖事件冬季的波列,另一种型式在相同位置其距平中心符号相反,只是强度较前一种情况弱. 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改变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及位置,从而影响印度尼西亚地区的跨赤道气流和中国东部低层的东南季风及长江流域的降水. 在赤道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或东亚)之间表面温度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行星对流环流,并以此来解释异常的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20.
厄尼诺现象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计算了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发现它们之间的遥相关现象是十分显著的。从相关场的空间分布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热带低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全年为较强的正相关,而与中高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相关最好的地区,低纬度主要在太平洋西部,向西至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其次在大西洋上。中高纬度的太平洋中部和北部,以及北美中部至大西洋上为较强的负相关。在欧亚大陆西部,通过北极区至北美大陆西北部则有稍弱的正相关。通过这一正相关区中心,似乎存在着一个对称轴,使得太平洋及欧亚地区的相关场与北美和大西洋地区的相关场呈轴对称,此对称轴随季节的差异在极地附近有东西半球之间的摆动。同时发现,从热带太平洋—欧亚大陆东部,北太平洋中部和北部—北极—北美大陆东部,北大西洋北部—热带大西洋西部,存在着一种相关区正、负间隔的“大圆环路”。从时间上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变化对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影响是持续的,一般海温超前的影响很明显,往往超前达一年之久,较强的影响超前约5、6个月左右。海温滞后的相关与超前的相关符号相反。厄尼诺现象对北半球冬季极涡、西风带槽脊、副热带急流以及副热带高压都有影响,尤其是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