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4日产生在渤海西部莱州湾的温带气旋风暴潮的天气系统、风场结构特征以及诱发风暴潮的气象、天文因素。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南北两槽的结合,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山东半岛的交馁以及江淮气旋的北上是引发这次风暴潮的主要天气背景,而持续强烈的东北大风是风暴潮产生的强迫动力,再加上风应力的增水作用和天文大潮相叠加,导致了风暴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羊角沟位于平缓浅滩的莱州湾南岸,该地形利于风暴潮的形成。每年的秋、春季节,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经常出观气旋活动,在其发展东移过程中常伴有黄海偏东大风。在风的摩擦作用下,使海水经渤海海峡涌入渤海、整个渤海海域持续增水。当气旋入海后,其后部的冷空气南下,常伴有偏北大风。在偏北大风的作用下,使已经持续增水的渤海海域在其南岸的莱州湾出现向岸海流,莱州湾沿海区潮位剧增形成风暴潮。  相似文献   

3.
对产生于胜利油田近海、沿岸地区的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灾害的两大类天气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冷锋配合江淮气旋产生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的三种环流形势和两类影响胜利油田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及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渤海是一个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型浅海.当渤海及黄海北部出现强烈而持久的偏东大风时,海水便不断涌入渤海湾内,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一带形成风暴潮.渤海风暴潮多发生在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同时南支槽发展东移,地面倒槽发展为气旋,形成"北高南低"的地面气压形势,山东北部沿海海面出现强劲的东北大风,如果适逢天文大潮,便出现风暴潮.  相似文献   

5.
渤海是一个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型浅海.当渤海及黄海北部出现强烈而持久的偏东大风时,海水便不断涌入渤海湾内,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一带形成风暴潮.渤海风暴潮多发生在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同时南支槽发展东移,地面倒槽发展为气旋,形成“北高南低”的地面气压形势,山东北部沿海海面出现强劲的东北大风,如果适逢天文大潮,便出现风暴潮.  相似文献   

6.
风暴潮是指在台风、寒潮、气旋等风暴天气系统影响下,引起局部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是莱州湾的一种多发性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与天文、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认为是一个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中常用的基本模型之一。拓扑预测是利用GM(1,1)模型群的预测方法。本文将对羊角沟逐年最高风暴潮位的长期趋势进行拓扑预测。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暴雨及风暴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分析了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一次秋季暴雨的水汽条件及物理量场特征,并简要分析了这次天气过程引起的莱州湾沿岸风暴潮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此类天气形势下风暴潮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27日莱州湾大风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尹尽勇  曹越男  赵伟 《气象》2011,37(7):897-905
利用NCEP资料对2010年4月27日莱州湾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导致气旋冷锋后部的锋生加强引发的变压梯度加大是造成此次莱州湾地区大风过程的直接原因。通过大尺度环境场分析,以及温度平流、涡度平流、高空急流、高层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认为强的大气斜压性和其所伴随的冷、暖平流使高空槽发展;高低层涡度平流差异是地面气旋发展初期的主要因子;高空槽前急流轴向极一侧的非地转分量所引起的辐散有助于气旋发展;高层高值位涡下传激发了气旋性环流,造成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彬  陈涛  康志明  向纯怡 《高原气象》2011,30(4):901-912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  相似文献   

11.
对一次温带气旋引发的渤海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非静力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ersion 3.7)输出的黄渤海海面风场和气压场预报资料,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HAMSOM对2008年8月22日温带气旋造成的渤海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逐时的渤海增水场、渤海风暴潮流场,与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渤海西部已经转西北风的情况下,塘沽出现了121 cm的高增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远距离的气旋作用产生的北黄海海域偏东大风导致北黄海水体大量涌入渤海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也是今后预报业务中必须特别关注的产生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数值模拟的塘沽测站的风暴潮增水极值及增水过程都和实测值符合较好,本次过程中数值预报能够很好地模拟出这种特殊的风暴潮。在离岸风的情况下产生风暴潮,这仅靠预报员凭经验主观分析判断是很难的,数值预报可以弥补预报员主观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温带气旋诱发的渤海风暴潮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7年3月4日渤海风暴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渤海地区风向的变化是导致渤海沿岸各地出现高潮位时间差的主要原因,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出现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由于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影响时间造成渤海海峡的风速极值滞后于渤海湾,而其增幅却远远大于渤海湾.  相似文献   

13.
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的统计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月宾 《气象》2007,33(9):40-46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1990年代以后发生几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增加。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黄骅港潮汐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偏东大风增水和天文潮叠加是造成风暴潮的直接因素;风暴潮和天文潮汐都有半日潮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模型,通过台风或冷空气配合气旋影响时增水值的计算,结合天文潮汐资料,做出最高潮位预报。应用该预报方法对渤海西岸发生的7次风暴潮进行回报,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0703温带气旋特大风暴潮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德国汉堡大学所开发的三维陆架模式HAMSOM(Hamburg Shelf Ocean Model)对渤海海域气旋风暴潮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度, 并对不同来源气象数据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分别使用T213和NCEP资料的风场和气压场数据, 运用HAM SOM模式对2007年3月4—5日发生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气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烟台、威海两站风暴潮增水过程的水位变化, 较准确地模拟出风暴潮在渤海、黄海北部的增水过程, 且T213资料比NCEP资料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 该模式对研究和模拟渤海气旋风暴潮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15.
Tropical cyclone (TC) Nargis (2008) made landfall in Myanmar on 02 May 2008, bringing a storm surge, major flooding, and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ath toll. TC Nargis (2008) displayed abnormal features, including rare eastward motion in its late stage, rapid intensification before landing. Using reanalysis data and a numerical model, we investigated how a low-latitude westerly wind modulated TC Nargis’ (2008) track and provided favor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for its rapid intensification. More importantly, we found a possible counterbalance effect of flows from the two hemispheres on the TC track in the Bay of Bengal. 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 strong westerly wind burst across the Bay of Bengal, resulting in TC Nargis’ (2008) eastward movement after its recurvature. This sudden enhancement of westerly wind was mainly due to the rapidly intensified mid-level cross-equatorial flow.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high-pressure system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duced this strong, mid-level, cross-equatorial flow. During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period of TC Nargis (2008), this strong and broad westerly wind also trans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vapor to TC Nargis (2008). Sufficient water vapor gave rise to continuously high and increased mid-level relative humidity, which was favorable to TC Nargis’ (2008) intensification.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 increased the energy supply, which eventuate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C Nargis (2008) to a category 4 on the Saffir-Simpson scale.  相似文献   

16.
Two linear methods, including the simple linear addition and linear addition by expans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employed to estimate storm surges and associated flooding caused by Hurricane Andrew for scenarios of sea level rise (SLR) from 0.15 m to 1.05 m with an interval of 0.15 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orm surge and SLR is almost linear at the open Atlantic Ocean outside Biscayne Bay, with slight reduction in peak storm surge heights as sea level rises.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storm surges and SLR is weak in Biscayne Bay, leading to small differences in peak storm surge heights estimated by three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estimate elevated storm surges caused by SLR in these areas by adding the SLR magnitude to storm surge heights. However, the magnitude and extent of inundation at the mainland area by Biscayne Bay estim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respectively, 22–24 % and 16–30 % larger on average than those generated by the linear addition by expansion and the simple linear addition methods, indicating a strong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storm surge and SLR. The population and property affected by the storm surge inundation estim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differ up to 50–140 % from that estimated by two linear addition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inappropriate to estimate the exacerbated magnitude and extent of storm surge flooding and affected population and property caused by SLR by using the linear addition methods. The strong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surge flooding and SLR at a specific location occur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LR when the water depth under an elevated sea level is less than 0.7 m, while the interaction becomes linear as the depth exceeds 0.7 m.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梅  濮江平 《气象科学》2002,22(2):210-217
本文根据探空资料(TTAA),利用数值模式的客观和诊断分析结果、高空气象探测数据处理系统(T-lnp图)及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定量分析及单站气象要素的演变分析等对2000年4月4-6日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沙尘暴过程的形成是由于生成于蒙古地区的蒙古气旋进入东北后强烈发展,在华北、东北、内蒙南部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强西北风而引起的。地面锋线及高空槽后都为偏北大风区,强劲的空中风使沙尘迅速向前方扩展。地面锋线与850、700、500hPa槽线上、下位置重合较好,槽后各层均存在大风区及下沉运动区,二者配合有利于高层动量下传,形成地面辐散大风直接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陡峭的锋面使得锋前有强励的上升气流,将沙尘粒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空,使地面和空中沙尘连成一体。利用高空气象探测数据处理系统对探空资料(TTAA报)处理的结果表明:整层大气比较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近地面大气较干燥,无法形成降水,疏松的沙土易被大风扬起,这也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风暴潮天气系统及风场结构个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资料、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结果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11日渤海湾风暴潮的天气系统及风场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强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与强盛的暖湿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形成持续强东北大风是引发渤海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海水向岸输送(增水)范围约100km持续时间10~12h,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导致风暴潮的发生。1985年以来渤海湾成灾风暴潮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渤海观测站风场对ASCAT风场进行检验,发现其风速、风向均有较大误差,尤其在渤海中部以外的海域可信度相对较低。为提高ASCAT风场在渤海海域的精度,基于变分方法,利用渤海观测站风场对2017年9月—2018年2月的ASCAT风场进行订正,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2.5 km×12.5 km的订正风场。并对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5个海域风场的订正误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ASCAT风场订正后精度提高显著,风速平均偏差从4 m·s-1减小为1 m·s-1,风向平均偏差从-30°~30°减小为-7°~4°,可见变分方法对渤海ASCAT风场有很好的订正效果,尤其对误差较大的渤海湾订正效果最为明显。对2017年12月18日的一次大风过程进行订正分析,结果表明:订正风场可以很好地反映沿岸风场信息和大风过程中的风速极值区,并能动态监测大风变化过程。变分方法解决了海面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低、ASCAT数据精度低的问题,能够实时监测海上大风,且对大风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够为海洋模式提供更精确的初始场。  相似文献   

20.
一次弓形回波中超级单体发展造成的大风、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灾情调查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4月15日出现在安顺市的大风、冰雹天气,此次天气直接触发系统是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加密自动站的数据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是一次"后续线"发展型飑线影响,其中有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弓形回波前最凸起部位前侧"v"型缺口处的强辐合入流造成镇宁站的大风,弓形回波特征减弱时后部弱回波通道中的下击暴流造成西秀区岩腊乡和紫云县猫营镇大风灾害。这两次大风灾害发生于强对流系统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