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遥测雨量计的某些管道很容易被尘沙、小虫、蜘蛛网等堵塞,从而造成有雨量时翻斗不跳或漏跳,使雨量记录失真。因此除了每月一次的仪器大清洗外,在降雨即将来临或刚开始降雨时,值班员应仔细检查遥测雨量计的感应器。自承水器、漏斗到计数翻斗下面的排水孔,逐一查看所有的进水、出水孔。如有堵塞情况,可用细铁丝进行疏通。这样可保证遥测雨量计正常工作,准确地记录降雨量。防止遥测雨量计不跳或漏跳@王延福$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456500  相似文献   

2.
汪庆森 《气象》1985,11(4):32-32
遥测雨量计在使用中有时会发生计数值与记录值不相等的情况,雨量大时甚致会相差几个毫米。  相似文献   

3.
自记与自动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07年同时使用雨量计(自记)与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54站其中1年的平行观测日降雨量资料,通过对比差值、相关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自记观测比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12 mm,标准差为0.93 mm。虹吸式雨量计自记观测比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39 mm,标准差为1.5 mm。自动观测降雨量对雨日有一定的影响,两者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与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观测日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94,虹吸式雨量计、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自记观测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5。  相似文献   

4.
我站从去年开始使用遥测雨量计,由于是新仪器,对其性能了解不多,但通过一年的使用,对记录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基本上了解了它的性能和在工作中存的利弊。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气象站从没有虹吸雨量计发展到有虹吸雨量计;又从使用虹吸雨量计到使用遥测雨量计。我们看到在记录降水的仪器上  相似文献   

5.
不同雨量计测值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耀宁  陶立新  黄湘 《气象科技》2011,39(5):670-672
目前气象部门使用的雨量计,基本上为自动气象站遥测雨量传感器、双翻斗遥测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和雨量器等几种类型。根据北京朝阳气象站近几年的雨量测量数据,分析了各种雨量计在不同降水情况下所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相同工作原理的仪器由于仪器本身的性能差异和不可预见的故障会造成较大测量误差,由于降雨强度突然变化的影响,雨量计产生的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提出增加备份仪器、随时仔细观察每一种仪器的变化从而减小误差的建议,为以后降水测量数据的分析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是我国新设计定型的雨量自记仪器,这种仪器既可作液态降水的定时测量,又能作降水量的连续记录,同时采用有线遥测,观测使用方便,测量精度为0.1毫米,在降水强度不大于每分4毫米时,误差不大于±4%。能满足气  相似文献   

7.
从虹吸式雨量计安装前仪器的检查、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和日常维护保养等3个方面,总结归纳虹吸式雨量计的使用经验,以保持雨量记录的准确性、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降水观测常用仪器是雨量器和遥测雨量计。在使用期间常会出现遥测读数和雨量器读数有偏差 ,有时超出仪器本身允许的误差范围 ,这种现象称为超差。判断仪器是否超差 ,首先进行差值计算。即 : 差值 =(排水量 -遥测雨量 ) /排水量× 1 0 0 %如果差值在± 4 %之内 ,则为正常 ;否则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全国遥测雨量计推广使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积极做好我省遥测雨量计的推广使用工作,省局于七月四日至九  相似文献   

10.
董国清 《气象》1985,11(4):32-32
一般情况下,SL_1型翻斗式遥测雨量自记记录的整理方法与虹吸雨量计相同。由于笔尖的上跳高度并不是十分均匀的,有时和自记纸上的格数不完全吻合,所以,在跳数清楚时,应以跳数为准。 当降水量较大,看不清跳数或者上下出格或者上下基线不到时,应以实际迹线所占的格数为准,但要注意和6小时雨量读数及整个降水过程的雨量读数相吻合,因为记录器和计数器应该是同步的。例如图1中,02—08时6小时的降水读数为12.1毫  相似文献   

11.
使用加密雨量计网资料联合合肥新一代多普勒天雷达资料,通过5个个例对2003年佛子岭和响洪殿子流域内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3次典型梅雨期层积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校准雨量计密度对雷达联合雨量计估测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采用Z=300I~(1.4)和Z=200I~(1.6)两种关系式进行雷达降水估测,以各流域内布设12部雨量计距离平方反比法得到的平均面雨量作为真值,使用的校准雨量计数量逐渐从12部减少至1部,对雷达联合雨量计网以及单独使用雨量计网进行降水估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作为真值的12部雨量计平均面雨量序列,两流域内未经校准的雷达估测累积平均面雨量均存在20%—50%的低估,使用不同的Z-I关系时,只是低估的程度有所变化;整体上用于校准的雨量计数量越多,校准效果越好,随着校准雨量计数量的增加,均方根误差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同真值序列的相关性逐渐增强;雨量计数量一定时,校准雨量的结果优于单独使用相同雨量计估算的雨量结果;单部雨量计校准时,受雨量计在流域内的分布和相对于雨区的位置等影响,结果随着校准雨量计的不同而变化;文中研究的两流域内,当校准雨量计的数量大于等于2部时,均方根误差稳定,同真值的相关性较高,对应的雨量计密度在佛子岭流域为每900km~2布设1部,响洪殿流域为每700 k~2布设1部。  相似文献   

12.
虹吸式雨量计常见故障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阳彩虹 《广东气象》2005,(2):46-46,48
虹吸式雨量计是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普遍采用的雨量自记仪器,在日常观测使用中常发生一些故障,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观测记录的准确性,本文分析总结了虹吸式雨量计的几种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测定自然排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5 -9月使用的雨量自记多为虹吸式雨量计 ,虹吸式雨量计是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雨量自记仪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在雨季 (我省指5 -9月 ) ,每月应将盛水器内的自然排水进行1 -2次测量 ,并将结果记在自记纸背面 ,以备使用资料时参考。如有较大误  相似文献   

14.
《气象科技》1977,(4):2-4
测雨翻斗是目前用于有线或无线遥测雨量的主要测量元件。它具有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易于维修和省电等优点,其缺点是精度差。已设计定型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针对这一缺点已作了某些改进。  相似文献   

15.
章健 《贵州气象》1999,23(1):44-45
虹吸式雨量计雨量自记记录与各定时实测值比较,常有误差产生,有时误差达几个毫米之多,或造成缺测。本文对虹吸式雨量计(以下简称雨量计)雨量误差及常见故障分析如下。l雨量计固有候差雨量计安装正确在降雨且产生虹吸式时,一般情况下笔位从10.Onun处开始虹吸至0处,需IOs左右,但在降雨中开始虹吸时,虹吸时间将会延长,降雨强度越大,虹吸一次所需时间越长。因为虹吸过程中,浮子室内不断有降雨补充,延长了虹吸时间。换句话说,在延长的时间内所降的雨,就是仪器记录到的雨量,也就是误差的雨量。在一次降雨过程中,虹吸次数越多…  相似文献   

16.
1974年我们开始试验利用雨水具有高阻值导电性能这一特点制成的遥测雨量计,因是利用雨水“导通”线路,故称为“水导式遥测雨量计”。该样机制成后,经室内测试性能较好。1975年委托合肥无线电五厂试制,在试制过程中,按照两个三结合的方针,对该机又作了大量改进。1976年制造出第一批样机,并在江、浙、赣、粤、湘五省进行了实地考验,经过二个多月的试用,证实该机具有精度高、误差小,可测雨量强度大,各种雨量强度下误差值稳定,台站使用时不需要调整等主要特点(考验结果见  相似文献   

17.
虹吸式雨量计是台站普遍使用的雨量自记仪器。它虽具有调试维修方便、记录比较准确之优点.但经常因安装、调试及日常维护不当,记录产生异常或迹线中断,给记录整理或极值挑取带来困难。本文就虹吸式雨量计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谈些个人见解,供观测同行们在仪器维修维护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群众性的“遥测雨量计”研制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革命形势推动下,也试制了一台具有一定特点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见图1)。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一、翻斗式雨量接收器 翻动一次为0.1毫米(结构略)。 二、控制电路 为一极化继电器组成的双稳态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在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刘长胜 《山东气象》2008,28(1):58-58
对地面气象站测报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针对大风天气时蒸发量的观测、结冰记录、遥测雨量计的使用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俄  傅德胜 《贵州气象》1994,18(1):19-22
本文利用1991~1992年贵阳等地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和对应时次的300多个雨量计资料,建立雨量计一雷达遥测降水间的相应关系(简称G—I关系),并以彩色图形或文字方式给出区域降水量情况,经检验、相关分析并与实际雨量对比,表明这对受交通、电信、生活条件限制,难以建立加密站网的高原山区来说,不失为一种简易可行、效果较好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