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异常初终霜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于等于0 ℃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阿勒泰大部分地区呈初霜迟、终霜结束的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使作物生长季延长,其中哈巴河表现最为显著;极早初霜日发生频数为2—6次,以富蕴最多,极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各站最迟、最早初霜日的差值和最早、最迟终霜日的差值均在30 d以上;哈巴河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通辽市9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2℃为指标,建立了单站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3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通辽全市平均初霜日期为9月29日,终霜日期为5月1日,平均无霜期为149d。(2)近53a全市平均初霜日期呈明显的推后变化趋势,终霜日期呈明显的提前变化趋势,无霜日数显著增加。53a初霜推后了9.6d,终霜提前了16.2d,无霜期延长了22.7d。(3)各站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的离散程度均较大,极差为标准差的4倍以上,早霜年份秋霜可提前在8月14日出现,晚霜年春霜可推迟到6月9日出现。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年际变化的稳定性差,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河套地区初终霜日变化趋势分析及霜冻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5个站40a(1971—2010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用统计学方法 ,对河套地区近40a的初、终霜出现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套地区初霜日日期推后,终霜日日期提前,无霜期逐步延长,霜冻灾害呈逐年减少趋势。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有助于了解河套地区霜冻气候的变化特征,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宁夏近44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宁夏近44a来初(终)霜日、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大部分地区初霜提早的概率小于终霜推迟的概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无霜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44a来初霜日逐渐推迟,终霜日明显提早,无霜期明显的延长,1981-2004年固原地区表现出初、终霜日不明显提早,无霜期有非常不明显的缩短趋势,44a来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临沧市气象局1961-2010年霜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沧市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出:近50年临沧平均初霜日为12月10日,终霜日为2月17日,无霜期为295 d,霜日34 d;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临沧初霜日正常,终霜日稍推后,无霜期略缩短,进入21世纪初,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明显;近50年临沧初霜日推后6d,终霜日提前11d,无霜期延长15 d;最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最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初.临沧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5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宝鸡市11个县(区)气象站1964—2013年观测资料及低温冻害灾害调查资料,对宝鸡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平均初霜冻日多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终霜冻日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初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提前,终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推迟。渭河河谷地带无霜期最长为214d,秦岭北麓太白山区最短为150d。宝鸡市初霜冻日呈推迟趋势,线性趋势率为2.4d/10a,50a约推后了12d;终霜冻日总体呈提前趋势,线性趋势率为-1.3d/10a,50a约提前了9d。无霜期以3.7d/10a的线性趋势率延长,50a约延长了18d。50a间宝鸡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1996年发生突变,在气温发生突变后,全市平均初霜冻日推迟了11.9d,终霜冻日提前了11.8d,最早初霜冻日推迟了24.9d,最晚终霜冻日提前了24.5d,无霜期范围向南北部山区推移扩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石河子4个站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4个站历年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有利于农业生产。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期的绝对变率大,年际差异相对较大,初霜期提早趋势均比终霜期提早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华北地区90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地面0 cm日最低温度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反距离加权、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研究了近58年华北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分别呈显著推迟、提前和延长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势逐渐明显,反映出气候的变暖趋势。(2)由北向南随纬度和海拔的降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呈推迟、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平均气温上升速率越大越显著的站点,其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推迟、提前和延长的速率也较显著;山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比平原早、晚和短。(3)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突变分别发生在1986,1995和1995年,各区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突变。(4)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等值线呈北移趋势。(5)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在未来分别呈持续推迟、持续提前和持续延长的趋势,且三者的变化幅度为无霜期>终霜日>初霜日。  相似文献   

9.
采用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71—2018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利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浙江省平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基于不同气候态、年代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特征上,近48 a浙江省平均初霜日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显著提前,平均无霜期显著延长;1981—2010年气候态的平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推迟、提前、延长的趋势都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平均初霜日在2003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在1997、2004年发生突变,无霜期在2002年发生突变。空间特征上,近48 a浙江省初霜日在空间上,整体呈现西东晚、北中南早的格局;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终霜日表现为自浙南向浙北逐步推迟的趋势;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无霜期整体分布上呈现出西东南长、中北短的特点;1981—2010年和21世纪00年代初霜日整体有推迟的趋势,终霜日整体有提前的趋势,无霜期整体有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初终霜冻日、无霜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M-K检测等统计方法,分析焉耆盆地54a来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平均初、终霜冻整体均呈显著线性后推趋势,平均分别后推了3d和21d,终霜冻推后速率大于初霜冻,无霜期呈缩短趋势,平均缩短了18d,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平均初、终霜冻及无霜期分别于1987年、1985年、1967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初、终霜冻均表现为由提前转为明显推迟,无霜期表现为由延长转为缩短.(3)焉耆盆地特早、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7%和22%,发生在60年代到90年代,特晚、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4%和11%,多发生在7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各出现一次。(4)终霜日显著推后,无霜期缩短,是今后焉耆盆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28日,初霜日期为9月11日,无霜期为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的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的年际波动大,极差为标准差的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年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的气候规律,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无霜期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施淑嬿  曹秋萍 《气象》1998,24(1):25-30
对黑龙江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按地区,年代进行较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70年代终霜较晚,初霜较早,无霜期较短,80年代以来,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推后,无霜期明显延长,90年代前期(1991-1995年)有的地区终霜又有所提前,各区及全省初霜日明显推后,无霜期延长,反映了60,70的代较冷,80年代变暖,90年代前期持续变暖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疆乌苏1961—2010年近50a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乌苏市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异常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9日,终霜冻日为4月7日,无霜冻期为193d;初霜冻日以3.1d/10a的速率推后,终霜冻日以0.2d/lOa的速率推后,无霜冻期约以2.3d/lOa的速率延长;进入21世纪后,初霜冻日推迟和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非常显著;异常霜冻发生次数20世纪60年代出现最多,以80年代末为界限,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极端偏早初霜冻和极端偏晚终霜冻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0%和6%。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且末绿洲近50 a初、终霜日等气候资料,分析该地区的霜冻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且末绿洲近50 a来终霜危害大于初霜,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趋势明显,无霜期呈微弱延长趋势但不显著;初、终霜均具有5a、33 a的振荡周期,未来一段时期均处在偏晚期;进入21世纪以后未出现特早初霜和特晚终霜.总体上看,气候变暖使该地区霜冻灾害减少,对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5.
利用韩城1970—2019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韩城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韩城近50 a平均初霜日为10月29日,呈推迟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6 d/10 a;平均终霜日为3月28日,呈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57 d/10 a;无霜期为2135 d,呈增长趋势,线性倾向率为67 d/10 a,其变化促使热量资源稳定上升,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提高花椒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韩城初霜日推迟不明显,2018年发生突变;终霜日提前趋势十分显著,2010年发生突变,无霜期增长趋势十分显著,并在2013年发生突变。韩城初霜日存在2 a和5 a左右的振荡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表现为明显的2 a振荡周期;终霜日存在2~4 a和6 a左右振荡周期,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表现为明显的3 a振荡周期;无霜期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2007—2014年表现为明显的2~4 a振荡周期。韩城初霜日和无霜期年际变化基本一致,终霜日呈相反趋势。对韩城初(终)霜日早晚、无霜期长短年份进行划分,终霜日提前或推迟对无霜期的增长或缩短起主要作用,初霜日推迟或提前对无霜期的增长或缩短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选取1980-2019a贵州省84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贵州省初霜期、终霜日、无霜期、霜冻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分析,并利用 M-K方法对霜期的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年霜冻日数呈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大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之西北部的赫章县和威宁县。贵州省的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优于东部地区。贵州省霜冻期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2月至次年1月为频率极大值,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其中初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10月,终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3月。从气候线性趋势上看,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呈显著的推迟、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从气候趋势突变特征上看,初霜日期和无霜日期分别在1989年、1997年出现了显著突变特征,其中初霜期突变后呈现推迟趋势,无霜期突变后呈现延长趋势,而终霜日在1993年和2011年出现了2次显著的突变特征,终霜日两次突变后均呈现提早的变化趋势。近40a气候变化趋势显著,其中9-10月气温的变暖趋势与初霜日期的推迟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9月平均温度因子的贡献率大于其它的温度因子。根据贵州省的初霜期的M-K分析检测结果将初霜期分为提前期、推后期、停滞期3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提前期与推后期在高度距平场上有大体相反的分析形势,停滞期在高纬度地区与提前期接近。提前期(推后期)的气压距平场从高纬到低纬呈现正负正(负正负)的分布贝加尔湖附近附近,(50°~60N°,100°~120E°)的区域为贵州初霜期影响关键区。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江中游近40年异常初终霜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军  宁斌 《气象》2006,32(9):74-89
以≤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江孜则表现为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的不显著趋势。20世纪70、90年代终霜日提早结束、初霜日推迟来临,使得流域东段生长季延长,以90年代最为明显;流域西段的江孜,终霜日则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流域特早初霜日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特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江孜最多。流域内只有泽当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8.
选取定陶1963—2015年的历史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并进行历年平均,利用气候历年统计方法,采用一元回归方程y=ax+b,分析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及线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定陶近53年初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3.20天/10年,初霜日历年平均值为10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30日,最晚初霜日为11月15日,极差为46天;定陶近53年终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0.04天/10年,终霜日历年平均值为4月4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1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25日,极差为43天;定陶近53年无霜期的线性倾向率为2.73天/10年,反映无霜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定陶终霜日变化缓慢,无霜期延长是由初霜日推后造成的。定陶无霜期历年平均值为203天,最多无霜期是235天,最少无霜期为177天,极差为58天。  相似文献   

19.
近46年大连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冻期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 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 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 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 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 其中瓦房店站表现得更为显著; 庄河站的初霜冻日和终霜冻日表现出相似的变化, 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显著, 而无霜冻期延长趋势显著; 大连境内极早初霜冻日和极晚终霜冻日发生频数分别为1~3次和1~4次, 大连最多, 瓦房店最少; 大连站的初霜冻日期存在2年和11年的显著周期, 终霜冻日期存在22年的显著周期, 庄河站的初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均存在11年左右显著周期; 异常霜冻事件大连和庄河站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频数最多, 21世纪初最少; 而瓦房店21世纪初异常霜冻事件出现的频数最多, 20世纪8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20.
山西近50a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霜冻13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耕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山西62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冻日及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西初霜冻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的时间分布总体为推后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霜冻日提早显著,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霜冻日明显推后。2)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的空间分布为“5级阶梯”型分布,从9月中旬到11月上旬,自北向南相继出现初霜冻。3)M—K突变检验表明,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在1989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山西近50a初霜冻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推后的趋势,但南部和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提前的趋势。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的初霜冻、轻微初霜冻、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发生的主周期分别为5a、2a、5a、6a;目前山西正处在初霜冻和轻微初霜冻的推后期、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的提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