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汕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信息接收处理中心的环境因素、信息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和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已经设计的防雷装置情况进行雷击风险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结合东营市数字化713天气雷达的一次感应雷击事故,分析了此类事故的原因,提出了检修思路和处理方法,并提出雷达防雷的措施建议,为雷达机务和防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供电系统、传输系统、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接地、雷达机房综合布线等方面,对桂林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防雷工程选取了合理的防雷措施,减少雷击灾害,使雷达系统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防雷参数。在设计中加强了塔楼直击雷防护,防雷击电磁脉冲,屏蔽保护以及等电位连接等防雷防护措施,从而达到了强雷区的防雷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某局业务楼机房综合防雷整改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天气气候资料和广东省雷电定位数据库系统的相关雷击数据资料对2009年8月10日某局位于山顶的业务楼综合机房的设备遭到雷击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了雷击事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一套较全面的防雷整改方案,包括防直击雷措施、设备防雷电感应措施及防雷电波入侵措施。整改后,经过一年多的检验,该机房各项设备运行正常,再也没有因为雷击而...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天气雷达资料、闪电定位记录数据,结合事故现场的地理环境,对番禺地区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两起农村雷击伤人事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悲剧的发生不但与农民自身缺乏防雷安全及现场急救知识有关,而且雷击点的周围地理环境也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使人们吸取教训,提高防雷安全意识,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7.
从一起雷击事故谈砖混结构建筑物的雷电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一起砖混结构建筑雷击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结合砖混结构建筑的特点,阐述砖混结构建筑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探讨砖混结构建筑物在防雷设计、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并就大量旧式砖混结构建筑物提出防雷改造措施,确保人员和用电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泰山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设计和施工,结合山顶的特殊地形、地质条件,采取接闪、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等现代防雷技术进行系统防护,并充分利用雷达楼内金属物件的多重连接实现等电位连接,达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9.
依据贞丰县TWR01小型天气雷达安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相关的防雷技术规范,对其进行雷电防护设计,具体包括小型雷达自身的雷达的天线、信号和控制线路、雷达主体直击雷防护及在户内重点保护雷达控制设备及线路的防护措施;从外到内综合运用接闪、分流、屏蔽、接地、等电位等现代防雷技术,该技术的实施保证了雷达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专业防雷的角度, 对安装有SPD却仍然年年遭雷击而损坏电气电子设备的雷击事故实例进行了分析, 再次充分说明防雷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任一环节设计不完善或被忽略掉, 一旦发生雷击, 电气电子设备就可能遭到毁坏。同时依据现代防雷理论, 指出了程控交换机电源系统雷电防护级数设计不够、信号系统没有安装SPD、机房没有采取屏蔽措施与等电位连接等是石油管理站电气电子设备遭雷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多布点在城郊的山头上,站址地质导电率低,雷达塔楼用钢筋混泥土代替钢架结构,防雷措施至关重要。早期建设的CINRAD/SA的防雷设计沿用美国WSR-88D雷达的单针方案,导致多次遭雷击故障。分析广州雷达多次遭雷击故障及当时天气背景,参考美国WSR-88D防雷评估报告,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分析CINRAD/SA的防雷设计改进。得出以下结论,CINRAD雷达站防雷设计不适宜简单沿用WSR-88D雷达的单针方案,需要在天线罩四周增加3~4根避雷针,设备房还有必要增加金属屏蔽网连到防雷地网,形成不漏过任何细节的桶状保护网。  相似文献   

12.
移动气象台防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陈红兵 《气象科技》2012,40(4):661-665
移动气象台在防御气象灾害和突发气象事件应急处理方面提供着重要的支持,而它往往又是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前或发生时在建筑物附近或在空旷的地区布置,很容易成为雷击的主要目标。考虑移动气象台一般是由通信指挥和车载雷达两部分组成,结合其移动和停放时相对固定特点,从其可能遭受雷电危害分析入手,以国家、气象和通信行业现行防雷标准为基础,对移动气象台防雷进行层层设防,综合治理,同时还对防雷设施安装施工方法进行具体探讨,这些对做好移动气象台的防雷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23日故宫博物院锡庆门、箭亭等5个场所遭雷击.利用该日常规天气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次雷击事件的天气背景和雷击时段大气电场、闪电分布的相关特征;根据雷击现场调查,分析了故宫遭雷击的具体原因和防雷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整改建议;提出了采取小范围雷电监测预警措施,进行故宫精细化雷电监测预警,改善故宫防雷现状.相关结论可以为文物古建场所的雷电监测预警以及防雷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国内收集的地铁运营事故类型统计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地铁雷灾事故案例,分析发现:雷击是引发地铁不同类型运营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雷击地铁线路造成的经济损失时,笔者将时间成本对应的个体劳动力价值体现作为评估依据,通过建立雷击地铁造成乘客延误总时间与乘客流量、列车运行参数以及恢复通车时间等参量的数值关系,利用成都地铁1号线运营数据对地铁遭受雷击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地铁运营的平峰时段因雷击停运30分钟将造成8.97万元的经济损失,在高峰时段因雷击停运60分钟将造成85.64万元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通信基站建设诱发雷电灾害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启 《气象科技》2012,40(4):651-655
针对大足县城南中学附近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后频遭雷击的状况,结合2006—2009年重庆地区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重点分析该校频遭雷击事故原因。结果表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增加了遭受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影响概率)是城南中学频遭雷击的诱因;该校未安装防雷装置,且部分教学楼处于铁塔保护范围外,而位于雷击铁塔的散击区内,是频遭雷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 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 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 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 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 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相似文献   

17.
用Micaps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日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的大范围强雷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配置,形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槽线由高到低前倾,有利增强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尺度切变线南北摆动具有触发对流作用等,为该区强雷暴多灾种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从云图、雷达参数和地闪特征对比分析得出冰雹、雷击、强降水,分别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的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其云团的形态、强度和范围等也不同。冰雹所表现出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最强,雷击次之,强降水最弱。在地闪出现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雷击事故,但多为负地闪,强度均较强。强降水过程多为负地闪,强度较弱,降水集中时段,地闪频次高。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明显下降,且多为正闪。雷击过程强度和陡度变化最平缓,冰雹过程突变最明显。雷击发生在整个地闪过程中强度和陡度都相对较大的时刻;冰雹发生前约半小时有强度和陡度的骤增;强降水阶段地闪平均强度和陡度都最小。  相似文献   

18.
用TRMM/LIS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闪电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由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观测的闪电资料,发现了该地区LIS闪电活动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3倍;7~8月盛夏季节是闪电高发期,闪电次数和日数分别占全年的70%和60%;闪电高发期间的抬升指数(IL)小于-2℃;7~8月闪电主要集中于午后,3~6月则集中在上半夜;上海地区单日LIS闪电次数超过8次时,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长三角地区的闪电活动区主要分布在上海的东部,部分沿江、沿湖地区和浙江的龙门山等山区;水域闪电少于陆地,大城市城区下风方向闪电活动较多,部分雷暴刚入海时有加强的趋势。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地形的动力作用和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对LIS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并与地基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对比。LIS闪电活动特征的分析,对雷暴预警和防灾减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7年5月8日华南地区一次典型飑线过程, 分析了此次过程中闪电活动和-35~0℃温度层内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此次飑线过程中, 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频次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且随着闪电活动的发生及雷暴过程的增强, 双偏振雷达参量中的冰水含量、雷达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等偏振参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闪电频次高峰时间段对应各个参量最大值时间段。双偏振雷达各个参量最大值与闪电活动的线性拟合关系均优于多项式拟合关系。定性地发现了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的关系, 可为将来将双偏振雷达参量加入到闪电临近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次西南涡引发暴雨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到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正、负闪和45-55 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