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丽丽  杨毅  张廷龙  王莹 《高原气象》2015,34(2):546-555
为进一步了解多普勒雷达及闪电资料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方面的应用以及降水系统动力结构的研究,利用合肥和阜阳两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两步变分反演法反演双雷达,并采用模糊逻辑算法进行云类型识别,再结合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降水和闪电分布特征,分析了2010年6月7-10日发生在安徽合肥和阜阳的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风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风场的气旋性旋转以及水平风切变相关;此次降水过程是以层状云降水为主的积云混合云降水;另外,以降水为主的层状云,其闪电频数低且以负闪为主,闪电之后20 min左右出现强降水;此次暴雨的VIL值不是很大,强降水区对应的VIL值基本3 kg·m-2;云识别结果、降水区、VIL值与雷达回波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2.
一次西南涡引发暴雨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到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正、负闪和45-55 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3.
雷达、闪电资料在典型雷暴单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即从雷达产品的4个参数与地闪频数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反射率因子的回波面积大小和强回波中心的移动与闪电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很好的一致性。(2)闪电发生前最大回波顶高有明显的增大,闪电发生的位置和最大回波顶高的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地闪频数的变化与VIL(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最大值的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但VIL最大值下降到25 kg/m2以下时,可以考虑作为雷暴消散的一个因子。VIL大值区的移动以及VIL大值区面积的变化与地闪频数的整体变化是一致的。(4)雷达VWP产品的无数据区破坏的时间提前于闪电的发生和地闪频数的增长,其恢复滞后于闪电消失。  相似文献   

4.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了2009年7月30日发生在南京地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及闪电数据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Ecap比起K指数(IK)等对于对流潜势预报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0 ℃层和-10 ℃层高度的降低有利于雷暴云的雷电活动;整个过程以负闪为主导,闪电强度越大,闪电频数也越高,每次闪电峰值后,都对应一次谷值;闪电数据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叠加后分析发现,回波的生消演变对应着闪电频数和强度的生消演变,负闪主要落在强回波中心区域,正闪零星分布于回波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变化更能揭示闪电发生发展的机制,逆风区对应雷暴中心区域,不仅是强降水的中心区也是闪电的中心区,对逆风区的识别监测能够更好的指导雷暴预警报工作;利用雷达数据计算的云底动能施力参量,能够很好的描述支持闪电起电的热动力特征,云底动能施力对雷电增长的贡献有一段持续传输过程,该参量峰值比频闪峰值和强度峰值都约有0.5 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5.
南京一次雷雨的闪电特征与多尺度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媛  魏鸣 《气象科学》2013,33(2):146-152
为探究闪电与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可预报性,本文利用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南京雷雨天气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负地闪始终占较大比例,正地闪的数目在雷暴消散阶段稍有增长;地闪频数与地面风速时序变化呈现很好的一致性;雷暴来临前风矢位温特征表明对流云发展高度较高,对流层顶的薄层超低温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的先兆信息,整层大气深厚的顺时针垂直切变及中低层偏南风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为雷暴潜势预报提供了依据;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顶高、强的风切变区域以及暴雨落区有明显对应关系;负地闪密集区位于雷达强回波核前方强度为40 ~45dBz区域处,对于回波的未来移向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 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 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 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 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 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相似文献   

7.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仪、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7月24日下午出现在湖北襄阳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该过程的两个强风暴分别产生了冰雹和雷雨大风(后期强降水),重点分析了两个强风暴系统生命期雷达回波和闪电(地闪)特征。结果表明:产生冰雹的强风暴是一个孤立的超级单体,降雹发生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产生雷雨大风和强降水的强风暴是一个弓状回波,雷雨大风发生在弓状回波顶部,强降水回波成片状且移速较慢;两个风暴的地闪演变特征及闪电在风暴生命史各阶段分布的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结构和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FY-2E云图资料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可降水量资料对2013年7月4日山东中部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地面中尺度气旋系统发展和东北低压槽后干冷空气入侵,是造成本次鲁中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强对流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域并与上升气流最强区对应;负地闪密集区,对应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地闪主要分布在云顶亮温(TBB)-60℃的区域内,TBB值越低,负地闪越密集。在整个强对流发展过程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负地闪多存在于回波强度48 d BZ和顶高≥10 km的强回波区;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GPS可降水量能反映出降水出现时间和降水性质,雷达VIL峰值与降水出现时间较吻合;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0年7月9日凌晨发生在重庆市万州区西部的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从强度PPI、速度VPPI、回波顶ET、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其特征。初步探讨了副高边缘弱西南气流下我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多普勒回波特征,积累经验,为暴雨的临近预报预警建立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于云闪和地闪出现时间,云闪一般要超前地闪5~15min;强降水回波单体中,总闪电次数的70%以上出现在大于40dBZ的强回波区,当最大回波强度大于60dBZ时,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接近90%,说明回波强度越强,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越大;对云闪与雷达回波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强降水单体中云闪发生的高度主要在6km以上,且云闪发生频数峰值出现在8~11km高度。  相似文献   

11.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1,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 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 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 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observational system called LISDAD (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Demonstration and Display) has enabled a study of severe weather in central Florida. The total flash rates for storms verified to be severe are found to exceed 60 fpm, with some values reaching 500 fpm. Similar to earlier results for thunderstorm microbursts, the peak flash rate precedes the severe weather at the ground by 5–20 min.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severe storms is the presence of lightning ‘jumps' — abrupt increases in flash rate in advance of the maximum rate for the storm. The systematic total lightning precursor to severe weather of all kinds — wind, hail, tornadoes —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updraft that sows the seeds aloft for severe weather at the surface and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s the ice microphysics that drives the intracloud lightning activity.  相似文献   

13.
Lightning meteorolog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lightning to the dynamic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thunder- st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lightning detection and location technologies, lightning meteor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interdiscipline between atmospheric electricity and meteorology.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advances of lightning meteorolog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lightning location technology, 2) char- 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different convective systems, 3) relationship of lightning to the dynamic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thunderstorms, 4) charge structure of thunderstorms, and 5) lightning data assimil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to severe weather forecasting. In addition,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n future research of the lightning meteorology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通过对2007年深圳市雷电气候特征、雷电密度分布、重要雷电天气过程分析和雷电灾害情况分析,探讨雷电发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的成因,为雷电预测预警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呼和浩特市区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中某汽车4S店遭受雷击的事故进行现场调查和实地勘察,并综合各种调查结果,对雷击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电源及信号系统防感应雷设施方面,对该汽车4S店电子信息系统提出了雷电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次雷暴冷出流中新生强脉冲风暴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岚  戴建华  陈雷  王强  顾宇丹 《气象》2009,35(3):29-3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地面风场辐合、海陆风锋和雷暴冷出流等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海地区出现了多个强局地脉冲雷暴;F1国际赛车场致灾脉冲雷暴发生在前期雷暴的冷出流中,冷出流锋区与原边界层辐合线的碰撞是其触发的动力机制,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充足的水汽和中低空的辐合上升导致该风暴强烈发展,造成了F1赛车场出现了13级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雷暴过程的总闪电活动分析表明:闪电活动的突然增强预示了该雷暴的爆发并开始进入减弱阶段.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利用山东电力部门提供的雷电定位资料,对10次冰雹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雹暴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平均为57.39%,远高于当地正地闪比例的气候特征值13.48%。地面降雹区基本出现在正地闪密集(活跃)区或邻近区域。在雹云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存在明显的“跃增”;在减弱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显著减少,但正地闪比例有所提高。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通常提前于降雹0~20 min,正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一般滞后于降雹发生时间。整个降雹阶段对应于正地闪的活跃阶段。另外,结合对卫星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分析,发现冰雹云的云闪与地闪的比值远高于一般的雷雨过程,其云闪密度也远高于雷雨过程。以上这些特征对于冰雹的识别和对冰雹的超短时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密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4—2007年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数据获取的雷电数据资料和江西省抚州市各气象站的雷暴记录,进行了雷暴日数的比较,分析了以实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与以雷暴日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的差别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地闪与对流性天气系统中降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7年夏季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平凉雷电与暴雹实验站设置的3站闪电定位系统所取得的地闪资料与雷达、降水及探空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地闪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用来对一般性对流天气中降水进行估测是可行的。通过非线性回归近似拟合得到平均雨强与对应时段内的地闪数回归方程为R=1.692lnF-0.273,相关系数r为0.8641。同时地闪频数与层结最大不稳定能量一样能够指示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