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各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州南部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中高纬度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北部下滑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玉树南部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南部地区大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大降水过程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是此次大雨天气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A-16 g/(h Pa×cm2×s)时,有利于降水天气出现;玉树南部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总温度)密集带,且其值大于80℃(76℃),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玉树州一次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资料对2014年2月15—17日玉树州出现的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以下结果:500h Pa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槽底的冷空气交汇是造成这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散度场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大降水过程形成;在玉树地区假相当位温值大于44℃,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玉树地区出现暴雪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南支槽影响下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布坚参  假拉  德庆  白珍  次旦巴桑 《气象》2019,45(6):862-87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2月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动力、水汽条件等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天气中高纬度均以经向型环流形势为主,从长波槽脊配置可分为长波槽型和横槽型两大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伊朗高压东北发展对南支槽加深和缓慢东移起到关键作用。南支槽区560 dagpm线在30°N以南,并东移至70°E附近或以东时西藏高原南部开始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区附近涡度场变化反映了南支槽强度特征,中高层强辐散对南支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水汽主要源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对东部降雪起到补充作用,南支槽前高空西南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同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大地形抬升,有利于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成云;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变化及中心的移动方向,对降雪的强度、落区和时段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地区3.28-3.29发生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中,中高纬度的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纬度南支槽发展旺盛,玉树州处在冷暖气流汇合时,易触发强降雪天气过程;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降水中心在水汽辐合最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黄南地区两次雨(雪)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数值预报,对黄南地区2016年4月15和5月14日两次北部中雨南部大雪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降水的影响系统是新疆分裂短波槽东移与南支槽叠加共同作用,地面冷锋过境影响,冷空气的势力"5.14"强于"4.15"。两次大降水发生前,假相当位温场上大降水区均处于高能区中,能量锋区基本上位于青海的东部,涡度与散度场的配合,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空间配置。新疆槽自带水汽与南支槽前水汽打通,给黄南提供充足水汽,水汽通量的辐合结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大降水产生。EC数值预报中提前24h预测出两个个例的影响系统相同,移动速度相近,仅冷空气强度不同;T639数值预报相对湿度为逐时段增大,且从低空到高空整层湿度在临近降水时80%,同时上游存在正涡度和负散度大值区配合东移,在降水开始前,黄南上游青海中部均存在东北西南向负垂直速度大值区,其东移使黄南地区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总之,数值预报能够分析出有利于大降水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2017年6月13—14日玉树地区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上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玉树地区处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且存在明显切变,同时北部高空槽东移南压,南北系统交汇比较明显的地区在玉树南部地区。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2~80℃之间,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为此次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地区一次强对流触发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图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地区有高原槽活动,玉树州处于高原短波槽和584dgpm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中,极易触发降水过程。高低空涡度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降水过程前期存在增湿的过程,且玉树地区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6~80℃,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极易引发强对流天气,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青海省大部受北方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门源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12h累积降水量为16.6mm,雪深12cm。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对流层上部东亚大槽偏浅、高原及其以东地区形势分布为西低东高型,500hPa高空场上巴尔喀什湖附近有一深槽,南支槽较浅,冷空气主力从北疆入侵;并且门源地区处于短波槽前,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充沛的水气输送、深厚的湿层为此次强降水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物理量场中的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为此次降水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分析了2015年11月5日内蒙古西中部的一次暴雪成因及演变形势。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低空急流带来的水汽促进暴雪的生成。地面倒槽的延伸、暖气团的抬升影响河套地区,形成一条温度露点差≤5℃的湿区,当温度露点差在0~2℃之间浮动时,有强烈的降水天气。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配合较好,满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水汽条件。整层从850~400hPa上,湿度较大,700hPa上有11.0m·s^-1的南风,比湿达到7g·kg^-1,水汽通道明显,低层为东北风,温度较低,降水相态表现为雨夹雪。动力条件上,800~700hPa之间存在低涡,500hPa以上辐散,700hPa上有明显的辐合区,降水区域上空正涡度平流加强,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的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1月17—19日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两脊型,深厚的南支槽、西南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暴雪过程气旋性涡度可达15.0×10~(-5)s~(-1),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250 h Pa附近正散度为3.5×10~(-5)s~(-1),中高层的强抽吸效应和强上升运动对暴雪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水汽来源为阿拉伯海,水汽通量增加和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暴雪区输送水汽并辐合;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凝结,云系接近西藏高原时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明显减小,到达暴雪区上空时TBB为-50℃以下,其中西藏高原西部的普兰地区上空TBB达-60℃以下。  相似文献   

11.
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云南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万诚  马涛  郑建萌  杨琳晗  李旭 《气象》2014,40(3):336-348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8年秋季(9-11月)降水量和同期NOAA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各月降水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以及环流异常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降水场与水汽通量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耦合程度最高,10月次之,9月最小。在降水的空间分布型上,云南秋季降水与水汽通量输送、水汽通量散度的相关基本为一致的正相关;秋季降水量场与水汽通量场的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直接影响降水的变化。云南秋季降水的多少主要是环流异常引起,当云南9月降水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季风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冷空气活跃,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当10月降水正异常时南支槽和西南季风活跃,影响云南的偏南暖湿气流强盛,反之则降水偏少;当11月南支槽和影响云南的冷空气活跃,云南降水偏多,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在水汽净收支方面,9月纬向的净收入最大,而10月纬向的净收入减弱,11月在西风带的控制之下,纬向净收支非常小。而经向上的水汽收支在9-11月有从支出到流入的转换。从云南正负异常年整层和低层水汽净收支看,除11月负异常年为水汽源外,其他都为水汽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20C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水汽误差较小,并且正负异常年水汽净收支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4月20—21日青海东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特征和物理量配置,结果表明:500hPa中高纬度呈两槽一脊的形势,贝加尔湖西侧脊向东发展,环流经向度加大,东北—西南向的西西伯利亚(蒙古)低槽在向南加深到青海北部地区,底部有不断分裂的短波槽东移,引导蒙古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并有-28℃的冷中心与之配合。青藏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强盛,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北部交汇,形成了较强的风向辐合区,为暴雪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垂直速度(ω)中心值达到-3.2×10~(-1)hPa·s~(-1),从低层700hPa到高层200hPa存在深厚且很强的上升运动。700hPa~500hPa之间形成一个中心强度达-1.5×10~(-4)s~(-1)的强辐合中心,高层300hPa~200hPa之间对应出现一个中心强度达2.4×10~(-4)s~(-1)的强辐散中心。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整层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门源地区处于θse等值线密集区,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与中层向下渗透的冷空气导致中低层位势不稳定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热力条件。强盛的高原南支低槽槽前的西南气流,其中心强度达4.5×10~(-2)g·s~(-1)·cm~(-2)·hPa~(-1)的水汽通量高值带,为暴雪区提供充沛的水汽输送。且门源地区处于-3×10~(-7)g·s~(-1)·cm~(-2)·hPa~(-1)的强辐合区中,加上门源地区山谷地形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和抬升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层结和水汽、动力、能量等物理量场的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00h Pa高空低槽、700h Pa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 Pa西南急流和850~925h Pa低空东北以及东风急流为河南上空输送充足的水汽,同时850~925h Pa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深厚的冷垫。暴雪天气出现时西南急流加强、湿层增厚,河南上空具有强水平风垂直切变说明大气层结动力不稳定、对称不稳定。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与降水大值区较吻合;散度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强降水区域对应较好;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出现;高层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桐柏出现雷暴天气的原因之一。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零线两次出现清晰完整的"S"形状对应暖平流加强,暴雪出现在暖平流强盛的时间段内,28日14时河南南部地区对流回波强度为35~40d Bz,回波顶高8km,对流云顶高度达到了-40℃~-20℃的温度层,有助于雷暴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14.
铜仁市暴雪发生的频次低,2005年至今仅发生5次,因此准确的量级和落区预报难度较大。本文选取2004-2021年铜仁市出现的5场暴雪天气过程,就大尺度环流形势、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和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暴雪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预报指标。结果显示:铜仁市暴雪发生时,500hPa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形势,我国东北地区-日本海低槽加深发展,中低纬孟湾附近有南支低槽系统东移;海平面场上贝加尔湖西部冷高中心强度为1060hPa,大于1030hPa的等压线线进入铜仁市。暴雪落区出现在500hPa高空槽和南支槽前、700hPa西南急流左侧或低涡切变线南侧、850hPa东北急流或东北风前部的风速辐合区内。暴雪日500hPa温度平均低于-16℃,700hPa温度为-2~-6℃,850hPa温度-6~-8℃,地面气温为0~-4℃,地面气温越低降雪持续时间越长。暴雪发生时大气中层700~500hPa上升运动明显增强,这可作为降雪增大的预示指标;散度场总体表现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特征,当辐合层次伸展更高时,有利于暴雪天气的持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主要在850hPa,平均值为-3.6×10-6﹒g﹒cm-2﹒hPa-1﹒s-1; 500hPa比湿值≥1.5g/kg是暴雪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华北南部一次回流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华北南部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回流暴雪天气属于华北回流中的两槽一脊型,导致这次强降雪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急流、西来槽、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东北冷空气起到了触发作用。最大降水出现在南北风转换阶段,当东北风完全控制低层,降水结束。高空辐散和低层辐合相叠置及高空正涡度的下传,有强降水的产生,但上升运动中心较低。降雪前的增暖增湿与低层冷空气的楔入使华北南部位于θse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区内,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回流天气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方,低层东北冷空气也有间接输送水汽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次冬季持续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与NCEP1 °×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21-23日华南北部发生的一场连续性大范围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大环流背景下,南支槽和切变线直接触发了本次暴雨降水,槽前以及副高边缘的西南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辐合等有利条件;K指数和θse较好地反映出不稳定能量的存在;垂直速度、散度场以及涡度等物理量条件均能反映有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而各类要素的强度较前汛期暴雨时期要弱,因而没有明显强对流天气发生;数值预报检验对该次连续性暴雨的预报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7.
李芳 《山东气象》2013,33(1):17-21
利用常规观测、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11年9月14—15日发生在济宁地区的强降雨过程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和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量指标发现:(1)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倒槽;(2)通过对水汽通量散度、K指数和假相当位温(θse)等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当水汽通量散度达到或低于-8×10-8.g.cm-2.(hPa.s)-1,K指数≥35℃,850hPaθse≥340K时,济宁9月份就易出现暴雨;(3)强降水落区与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有比较好地吻合;(4)欧洲中心(EC)对此次强降水过程高空环流形势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但850hPa风场的预报有偏差,T639对此次过程降水落区的预报和实况吻合,但暴雨落区范围比实况偏小。  相似文献   

18.
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华南西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汛期出现10d,暴雨过程日数月总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广西北部地区发生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比南部地区明显偏多;造成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湘黔桂低涡型、深槽型、波动型、华北槽+南支槽型和南支槽+高后型;广西区域的925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850 hPa垂直速度和θse500~850等物理量场,较好地反映了华南西部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变化,可作为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强信号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河南省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暴雪成因及相态演变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700hPa西南急流及850~925hPa的偏东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东南部暖倒槽的发展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700hPa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叠加区域与暴雪区对应较好。当2m温度大于1℃或700hPa以下温度均高于0℃时为雨;当2m温度小于-1℃时或700hPa以下温度均低于0℃时为雪;当2m温度在±1℃之间时,降水相态较复杂,要结合中低空的温度来确定降水相态,即近地层温度(1 000hPa以下)在1~2℃时,并且750hPa附近有高于2℃的暖温层时,降水相态为雨;若低于2℃则为雨夹雪或雪。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平台对常规高空、地面、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自动站降水实况、单站要素及ECMWF等资料,对2013年2月18日黄南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南支槽的共同作用是产生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和高原短波槽自带水汽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低空东西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锢囚,为此次降雪创造了足够的动力和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