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4月4日,由WMO/TMRP东亚季风国际委员会、马来西亚气象厅、马来西亚科技发展部主办的亚洲季风国际研讨会“Winter MONEX:A Quarter Century and Beyond”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重召开。来自世界气  相似文献   

2.
郝望 《气象科技》1982,(2):46-49
一、概况世界气象组织1981年3月18~2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了一次人工影响暖云的专家会议。到会的有世界气象组织气象研究规划部的L.R.Koenig(凯尼格)博士、美国海洋大气局大气规划办公室的R.L.Lavoie(拉沃伊)博士、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w.R.Cotton(科顿)教授、马来西亚气象局局长何东源、日本气象研究所台风研究部的藤原美幸、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的Bh.V.Ramana Murty、夏威夷大学云物理观象台的高桥劭。何局长在致欢迎辞时说,马来西亚对人工影响暖云非常感兴趣,地处热带的马来西亚,人们总以为这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500毫米),确实,这里季风供水是常有的事,但却也遇到缺水问题。当气候异常,特别是干旱,使许多象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的国家遭到重大经济损失。一次干旱就使几年的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南部及北婆罗洲北部地区,全国面积33.4万Km~2人口约1400万,首都吉隆坡,其天气气候属热带季风区气候,全国年平均降雨量2500~4000mm。今年受国家气象局派遣,在联合国发展署(UNDP)资助下,我于九月三日到十七日赴马来西亚气象局学习考察该国热带气旋预报服务情况,现将我所了解到的该国气象业务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数字     
<正>9国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11月5日启动业务化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9个国家提供全  相似文献   

5.
2008年6月11~13日,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CBS)“WMO信息系统全球通信系统中心和数据收集或产品中心专家组(ET-WISC)会议”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法国、巴西、ECMWF、EUMETSAT的代表和WMO官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2):256-256
2007年3月22—24日,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工作组(WGTM)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中国香港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官员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承办。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7,(3):34-3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气象组织所组织的亚洲五国“气象为农业服务”考察组1976年10月29日—11月22日由马来西亚气象局局长何东源(华裔)、气象研究处长章文权(Cheang Boon Khean,华裔),斯里兰卡气象局长德西尔瓦(D.N.Desilva),农业气象专家阿鲁拉纳丹(J.T.Arulanathan),缅甸气象局副局长吴楚塔(U Thu Ta)、农业气象处长吴貌貌(U Maung Maung),尼泊尔气候处长施里施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18~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了IPCC关于可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科学专家会议。此次会议为邀请专家的封闭式会议。来自挪威、英国、美国、塞拉利昂、意大利、日本、法国、俄罗斯、新西兰、巴西、瑞士、肯尼亚、印度、古巴、德国、马来西亚、荷兰、比利时以及中国共19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1 概况 台风特别试验第三次技术会议(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 THIRD TECHNICAL CON F ERENCE ON SPECTRUM)于1993年10月25至29日在上海市气象局召开。中国正式代表39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各省。我省有正式代表一名。外方代表14名,来自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和越南。还有世界气象组  相似文献   

10.
书刊消息     
董克勤 《气象》1980,6(12):33-33
1980年10月6—11日在上海召开了由世界气象组织举办的国际台风学术讨论会。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缅甸,加拿大、洪都拉斯、香港(地区)、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科克群岛、泰国、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讨论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反映出热带气旋业务和研究的国际现状。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于1992年9月7~10日在香港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的气象专家80余人出席会议.我国到会的有29位大陆学者和24位台湾学者.会议交流的论文内容包括:台风、暴雨、气候变化、季风、中尺度气象、遥感、新技术应用等.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以专家身  相似文献   

12.
世界气象组织为了提高台风委员会成员国对台风的预报警报能力,减少台风的强风、洪水和风暴潮带来的灾害和损失,决定对亚太地区的台风进行为期三年(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三年)的国际台风业务试验。参加这一活动的有中国、日本、菲律宾、泰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南朝鲜、越南、民主柬埔寨。  相似文献   

13.
武炳义  章淹  宋英杰 《大气科学》1994,18(5):561-568
本文采用ECMWF 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 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 10—20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 22-32°N之间。(2) 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o]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 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 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 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 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地处赤道附近的无风带,为热带常绿森林所覆盖。平均气温约为27℃,年变化不太大,不象日本那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年总降水量一般为2000—3000mm,有的地方超过4000mm。在冬季,东北季风时期的12、1、2月雨量较多;在夏季,西南季风的6、7、8月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一次空前规模的国际暴雨洪涝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5~9日在我国黄山市举行.这是气象、水文学界首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促成这次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1991年我国江淮地区发生的持续大暴雨洪涝灾害.与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印度、盂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斯里兰卡、韩国、朝鲜、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等,仅美国代表就多达20余人.由此反映出,暴雨洪涝问题的严重性已被全世界所重视.本文谨就会议反映的国外暴雨研究和预报业务动态作些概述.  相似文献   

16.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7.
925hPa资料对高度场分析和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15天的平行业务数据预报试验,详细地分析了925hPa资料的应用对高度场分析和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925hPa资料的加入对印度洋西北部及马来西亚至菲律宾以南热带地区的分析影响较大,对其余地区影响较小。总的来说对形势场分析影响不很大,且对低层的影响大于中高层。同时,可以明显地减小从P面分析场到模式σ面的垂直插值误差。此外,对24小时预报场的影响小于对初始场的影响,同时对模式积分的平稳性和预  相似文献   

18.
一、经向环流 850hPa和200hPa上的逐月大尺度季风环流在早先许多研究中已有论述(如Krishnamurti,1985年)。Krishnamurti指出:东亚西南季风地面气流从5月份开始发展;并在7、8月份到达东亚最北部;9月间季风气流撤回到赤道15°以内热带深处。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10年月平均资料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4月间垂直环流是由赤道附近和中国中部的上升运动这两种环型组成。赤道附近的上升运动可能与马来西亚半岛对流活动和降雨有联系。实际风大小  相似文献   

19.
红色精灵是一种发生于闪电放电活跃的雷暴云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现象, 它们通常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降水区内的强地闪回击产生, 是对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一种能量耦合过程。目前, 有关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精灵观测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地区产生红色精灵事件的沿海性雷暴特征, 于2019年利用低光度光学观测系统和低频磁场天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开展了地基观测。实验于11月9日、12月11日和12月15日三次在沿海雷暴上空共捕捉到7例红色精灵事件, 其中包括4例圆柱型、2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结合闪电定位、云顶亮温和低频磁场信号等同步数据, 分析表明所有事件均由正极性地闪回击产生, 且母体闪电回击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云顶亮温≤210 K处), 这可能是该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沿海性雷暴的共同特征。此外, 红色精灵生成期并不是闪电活动最强期, 而是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 这表明红色精灵的发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中对流减弱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20.
红色精灵是一种发生于闪电放电活跃的雷暴云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现象,它们通常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降水区内的强地闪回击产生,是对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一种能量耦合过程。目前,有关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精灵观测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地区产生红色精灵事件的沿海性雷暴特征,于2019年利用低光度光学观测系统和低频磁场天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开展了地基观测。实验于11月9日、12月11日和12月15日三次在沿海雷暴上空共捕捉到7例红色精灵事件,其中包括4例圆柱型、2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结合闪电定位、云顶亮温和低频磁场信号等同步数据,分析表明所有事件均由正极性地闪回击产生,且母体闪电回击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云顶亮温≤ 210 K处),这可能是该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沿海性雷暴的共同特征。此外,红色精灵生成期并不是闪电活动最强期,而是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这表明红色精灵的发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中对流减弱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