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热带气旋     
《贵州气象》2005,29(5):5-5
简单地说就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这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系统,除大西洋南部以外,全世界热带海洋的西面都会发生,尤以北太平洋西部的洋面发生的次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20次左右。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是最强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热带气旋在全球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分类和名称。我国自1989年起,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风力小于8级)、热带风暴(风力为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为10~11级)和台风(风力达到12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关于热带气旋移动理论的一个简要评论。理论研究表明,精确到一阶近似,热带气旋的移动是由平均环境气流的引导作用和以Rossby波方式西传作用的线性组合造成的,这种移动是由离气旋中心大约100—300公里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这种运动对气旋大小和外围风速强度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而中心强度大小变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观测到的向极Rossby偏移可解释为一种指向极地的次级引导气流发展的结果,这种气流是由气旋环流与地球涡度场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地面摩擦作用也使气旋运动发生微弱变化,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基本气流而起作用的。在气旋的整体运动上可能迭加有一种附加的气旋眼的振动型扰动。虽然提出过一些理论,但引起这种振动的机制仍很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弄清基本气流非对称性的影响,如垂直的和水平的风切变,以及在环境场变化过程中发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如转向运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研究热带气旋,特别是对其中的过程进行数值分析以及建立切合实际的物理数值模式,必须具有热带气旋活动中心2—10公里和外围地区10—50公里气象参数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的实验资料。因此,  相似文献   

5.
6.
热带气旋业务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 《广东气象》2001,(3):16-17
1 业务系统和方法简介   1.1 华南台风业务系统   华南台风业务系统是广东省气象台于“八五”期间在DOS系统下开发的,与目前的支持系统不匹配.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省气象台在 WIN95(或NT4.0)操作系统下,重新研制了“热带气旋气候查询预报系统”. 主要功能有:地图和颜色设置功能、热带气旋历史个例资料和气候规律检索查询功能、实时和预报路径查询功能、实时热带气旋路径和预报位置、强度的编辑功能.……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气象台热带气旋业务系统收集了1949年以来所有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对海南岛产生灾害影响的海南岛风、雨实况资料,集成了海南省气象台现有的关于热带气旋的科研成果和预报工具, 集资料查询、分析、预报于一体; 充分利用数据库及SQL语言强大的检索功能、WINDOWS友好的用户界面、网络等计算机软件资源  相似文献   

8.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9.
热带气旋集合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集合预报是减小各种不确定性影响数值预报结果的有效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热带气旋(TC)数值预报的研究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成果。对TC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主要包括:(1) TC集合预报技术包括基于单一模式的TC集合预报技术与TC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前者包含初值扰动技术和模式扰动技术,后者在大部分情况下预报效果较好。(2) 基于全球中期集合预报系统的TC集合预报,是近年来TC集合预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3)将集合预报应用于TC生成与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TC集合预报应用的拓展。未来TC集合预报的发展将与数值预报其他技术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集合预报技术在TC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热带气旋移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近年来热带气旋移动研究的主要课题、国内研究概况、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最近的动向,对于其中一些问题,如异常路径的确定等,比较详细地谈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热带气旋的螺旋度特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将螺旋度的概念引入热带气旋,对热带气旋螺旋度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这种具有较强螺旋性的天气系统,其发展过程也就是螺旋度增强的过程。螺旋度对热带气旋稳定过程的维持及其长久的生命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江龙  张秀芝 《气象》1997,23(10):11-15
系统汇集了1884年以来国内所能收集到的比较完整的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一百多年来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进行诊断分析,建立了“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为黄、渤海的热带气旋预报和研究、海上安全生产、运营调度、决策指挥及防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简化的热带气旋环流模型,对描述热带气旋扰动的偏微分方程近似解析解进行了定性分析,进而讨论了热带气旋演变特征,探讨了加热场分布、边界层水汽因素,初始风场对扰动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热带气旋扰动发展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引言相对于热带气旋中心为垂直轴心所确定的绝对角动量(AAM)是分析和解释热带气旋动力学的有价值的、准守恒的工具。如果没有丰富而有效的气旋性AAM,也没有足量的AAM输送到中心以补偿所有的内部汇,气旋就不能形成或维持。所以研究气旋性角动量输入热带气旋的方式,可以提供对热带气旋起作用的那些重要的复杂机制的有  相似文献   

16.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8,自引:10,他引:68  
端义宏  余晖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5,63(5):636-645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文中总结近年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最大可能强度的研究;(2)行星涡度梯度、环境均匀流、环境流场垂直切变以及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的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物理机制;(3)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的变化关系,着重总结环境流场导致的非对称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以及对涡旋倾斜发展理论验证,分析了涡旋Rossby波的最新研究;(4)海洋热状况变化以及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分析指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用现代化卫星探测资料研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外,还应加强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场的相互作用,海-气交界面的参数化问题,热带气旋结构变化与TC强度变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物理本质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认识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提高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ERA5 1979-2019年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并和IBTrACS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用热带气旋生成指数研究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较好地刻画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北印度洋热带气旋个数月变化的双峰结构,以及南印度洋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发生概率高等特征.最新的IBTrACS v4.0观测资料显示,40年来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平均每10年增加1.3个,频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而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每10年减少2.8个.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很好地描述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的上升趋势,但对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趋势的刻画与观测不一致,可能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中央气象台海洋气象导航中心在对海洋船舶开展气象导航服务吲导船舶规避热带气旋的经验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1概述9315号热带气旋是建国以来袭击我省的第3个(前2个是6811和7314)典型的“豆台风”。该热带气旋于9月10日08时在巴林塘群岛以东约200km的洋面上生成,中心气压998hPa,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由于生成时处于均压场中,移向不规则。此时在南海南部、中部至吕宋岛一带有输入云带,迅速发展成强热带风暴。11日08时中心位于20.5”N、113.3”E,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0m/s,中心气压980hPa。此后强热带风暴中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2日08时增强到台风强度,中午前后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13日14时,中心气压降到945hPa,近中心最大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