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利用闪电低频电场变化阵列和广东省电力雷电定位系统,结合广州番禺气象雷达站单站资料,对2017年6月3日广州从化地区1起雷灾事故,从雷暴天气、周围环境以及闪电发展形态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此次雷灾事故是由"晴天霹雳"BOLT放电过程造成,此次地闪过程不止一个接地点。由于雷电灾害的不确定性,更应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尤其农村防雷工作,同时给出农村户外防雷"两个三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了全国1999-2008年雷电灾害数量、分布及其与各因子的关系,六大区域雷灾数和平均闪电密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雷电灾害发生及造成人员伤亡与当地闪电密度关系最大,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区域和江湖流域,潮湿区域多于干旱区域.全国雷灾发生较少月份是10月到翌年3月,6...  相似文献   

3.
选取闪电密度、雷暴日、经济损失风险、生命损失风险等作为各县(市、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雷电灾害评估体系,对各县(市、区)的雷灾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行区划分析。基于南充市雷电监测数据和人文经济指标而制作的全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可以为全市雷电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能有效降低因雷电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提高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基于南充市雷电监测数据而统计出的闪电密度、雷暴日数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苏州地区雷暴活动规律和雷灾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曾山泊  肖稳安  李霞 《气象科学》2006,26(5):517-524
本文利用苏州气象局布点的4台可覆盖整个苏州地区的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苏州地区近几年的落雷密度和年平均雷暴日等雷暴活动规律;然后再结合苏州地区1999-2003年雷电灾害实例和雷灾发生的原因,分析给出苏州地区雷灾的特点和发生规律,为今后防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2016年陕西省收集到的144起雷电灾害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统计分析雷电灾害特征,结果发现:雷电活动旺盛的季节与雷灾频发的时段相对应,78%的雷灾发生在6—8月闪电高发期;雷灾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关中多、陕南陕北少的特点,但陕北雷灾比例较2000—2007年增长了12%。从雷灾类型看,人员伤亡事故明显下降,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防雷知识宣传工作仍需加强;遭受雷灾频次最多的是电子电气设备,雷击事故影响范围最广的是供配电及通讯设施,可通过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降低雷灾概率;易燃易爆场所雷灾数量近年显著增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不同阶段采取对应的积极措施防范雷击事故。  相似文献   

6.
张科杰  谢超  郑琦玉 《气象科技》2022,50(2):179-188
为了提高ADTD闪电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的业务应用质量和效率,使用湖北省2006—2019年该系统闪电监测数据,采用网格法、雷击案例验证法和定性分析法,对多个高层建筑附近地闪分布规律和全省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雷灾事故对定位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①选取的湖北地区4个高层建筑周边地闪回击次数高值区与高层建筑实际位置均有偏差,偏差距离在190~1548 m之间,偏差方位角无固定规律;②4个高层建筑参考点和雷灾事故实际雷击点与闪电监测系统对应的定位偏差数据显示,该系统在平原地区定位平均误差为539 m,山区定位平均误差为1384 m,山区定位误差明显大于平原地区;③该系统监测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湖北降水特征以及湖北周边省市同类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雷电流累积概率特征与IEEE推荐的分布规律拟合度较高,说明该系统监测到的主要参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鲁西南地区雷电灾害事故频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鲁西南地区雷电灾情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暴日资料、土壤电阻率资料、经济社会资料为基础,选取8个评价指标对雷电灾害频度预测进行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雷电流≥20 k A地闪密度以及总地闪密度与雷灾频度关系最密切,且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土壤电阻率对应的相关系数次之,且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雷暴日、第三产业比例、人口密度、人均GDP、农村人口比例相关性不密切。通过回归分析,建立2个雷电灾害频度预测方程,分别通过了α=0.05和α=0.1的F检验,利用2015年雷灾数据进行验证,平均误差较小,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福建省2012—2017年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资料,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建省68个县市区域雷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闽中东部,各区域年平均密度值大部分在4次·km-2·a-1次以下,少部分地区高达8次·km-2·a-1次以上;闪电发生时间集中在6—8月;闪电强度区域分布均衡,强度值大部分在30kA以下。闽中部区域雷灾次数分布总体高于其他区域,闽北最低,沿海较低;雷灾和闪电在夏季时节均为高发期,雷灾次数和闪电密度分布总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闽中南雷灾评价等级总体高于闽北,内陆地区总体高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揭阳市雷电闪电密度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揭阳市闪电密度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揭阳市的雷暴频繁高发期主要集中在5~9月,7、8月份尤其显著;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在普宁市洪阳地区、大砰地区、揭东县五房地区和揭西县大北山地区,揭阳市区主要在渔湖半岛和仙桥紫峰山区,惠来县闪电密度相对较小,不过雷电流强度较大;雷电流强度大部分在60KA以下.闪电的分布规律与当地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河源市1964—2013年共50年的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以及2012—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河源地区的雷暴日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市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呈现缓慢震荡减少的趋势;由M-K检验结果发现市区雷暴日数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河源市4个县的年际突变时间在1982—1992年范围间。在2012—2013年时间段内,由闪电定位仪数据得到的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雷电日数远大于雷暴日数,可能与人工记录的缺失或闪电定位仪误记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勘察现场环境、查找雷击痕迹、现场剰磁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佛山地区的一次典型旁侧闪络雷灾事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提出"基本判断、结果导向、查找证据、佐证判断"的雷灾调查方法,能为因旁侧闪络而导致雷击事故提供结论判断的工作经验,同时为相应的灾害防御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在湖北省雷灾调查与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在湖北省范围内所开展的雷灾调查与鉴定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的现状,介绍了湖北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特点;通过2个具体的雷击灾害事故,探讨了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在雷击事故分析、灾害调查与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初步分析了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61—2013年鄂尔多斯地区11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2012—201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2d,属于中雷暴区。其中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5d左右,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点且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6、7、8月)平均雷暴数最高,为20.9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66%,53a来,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通过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得出:多数雷暴的雷电流集中在15~80k A之间。  相似文献   

14.
嘉兴地区1971年来雷暴日及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1年以来嘉兴雷暴日和近3a闪电定位仪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嘉兴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11—12a的变化周期,且高峰期与低谷期间隔约为3a;每年3--9月是雷暴天气的主要发生期,其中7,8月份占全年的50%-55%;近10a雷暴日数地域分布特点为西南片(桐乡、海宁)雷暴日数减少明显,东南沿海(海盐、平湖)雷暴日数有所增多;雷电日数与总闪电次数、密度、强度不成正比关系,研究分析闪电频次、密度、强度与雷电灾害发生的关系对提高雷电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寿光市1959-2006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雷电发生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其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大,夏季多于春、秋季,雷暴最易出现于午后15-19时.根据近年来寿光市的几起典型雷电灾害事例,分析了雷电灾害的特征:乡村雷击伤亡人数多,感应雷的雷击事故多,雷灾损失和社会影响增大.并提出了防御对策,为今后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桂林13个站点54a的地面雷暴观测资料以及近10a的雷电灾害记录,分析桂林市雷暴变化特征及规律,桂林属于高雷区到强雷区,各地雷暴日数近20多年呈下降趋势,但雷灾损失却呈上升之势,雷灾伤亡事故农村高于城市,雷灾经济损失城市远高于农村.根据雷电灾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防雷管理和科普宣传、加强防雷工程和防雷检测是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天山地区14个气象站1960-2010年雷暴资料和新疆雷电监测网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天山地区雷暴和闪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天山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东西多,南北少的形势。该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7.3~85.5 d之间,并以2.7 d/10 a的速率减少。西天山地区雷暴日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并在6-7月达到最大值。整个区域以正闪为主,正闪占总闪的比例达66%。该区域闪电电流强度在-130~+63 kA之间,负闪强度大于正闪强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河池市10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的雷暴日数据观测资料,分析了河池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对雷灾有影响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抗灾能力四个因子构建雷击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河池市年雷暴日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4.224d/10a;雷暴日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是雷暴多发季节,占全年雷电总日数的86%;雷暴日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年、15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河池南部的都安、大化县及西南部巴马县是雷击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观测到的闪电资料和山东省雷暴资料对山东省雷电活动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日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大体一致;雷暴日的季节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季节分布大体一致;山东省的雷暴日变化具有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年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并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8年8月11日发生在鹿寨县的特大雷击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石棉瓦小屋内的群众因跨步电压和旁络闪击以及接触电压而被击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