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桂西两次强降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2005年8月20日和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桂西的两次强降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FY-2C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桂西两次强降雨都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强降雨过程发生在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区域和K指数高值区。  相似文献   

2.
对2005年8月20日和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桂西的两次强降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FY-2C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桂西两次强降雨都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强降雨过程发生在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区域和K指数高值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FY-2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眉山一次持续性强降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涡和西南涡耦合是造成此次强降雨的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形成阻塞,冷平流和中低层强水汽输送造成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2)上冷下暖,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对流的发展,强降雨过程上升运动显著增强,低层有强水汽辐合,有利于水汽汇集,为强降雨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3)强降雨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且对流云团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雷达回波强,并形成了急流轴,有利于强降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4.
利用卫星云图作广西强降水短时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构造天气学意义明确的卫星云图状态函数模型,在对云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定量提取卫星云图参数,通过与云图模板的相似运算寻找短时预报指标。试报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提高强降雨落区的短时预报准确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8年风云系列卫星云图资料(红外图像、水汽图像、TBB图像),区域自动站小时降雨资料,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阿克苏地区短时强降雨的时空变化和卫星云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雨主要出现于6-8月的16-20时,空间分布为北部山区最多、浅山区次之、平原及南部沙漠地区最少,降雨强度多为10....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0年1月21~24日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云图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T213、T639等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包括散度场分析、垂直速度分析等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强降雨在动力、热力、水汽等方面特征,找出有利于大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构造天气学意义明确的卫星云图状态函数模型,在对云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定量提取卫星云图参数,通过与云图模板的相似运算寻找短时预报指标。试报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提高强降雨落区的短时预报准确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兴安盟2006年夏季发生的4次强降雨(3次暴雨和1次短时强降雨)的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和不同数值模式对降水量的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空的暖湿切变是强降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对暴雨天气的发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能量的积累是强降雨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1年5月1~4日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云图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T213、T639等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了此次过程在动力、热力、水汽等方面的特征,找出有利于强降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对"黑格比"强降雨过程大气环流特征、云图特征、台风路径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黑格比"和周围环境流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诊断分析这次过程为今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上旬末和中旬末广东省出现了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2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但暴雨的范围和强度不同。利用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广东省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结果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压、南海低值系统密切相关,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与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汪正林  党建涛 《气象》2006,32(12):36-42
研究了西昌发射场特殊地形及地形梯度对其暴雨天气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2004年6月23日暴雨过程属于低涡切变型暴雨,6月27日暴雨过程属于两高辐合型暴雨。利用MM5V3.7进行了多组地形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场区北侧山脉对场区降水量影响明显,西昌东侧山脉对西昌降水量影响明显。地形梯度分析表明,西昌地区所处的河谷地形和场区所处喇叭口小地形,有利于中小尺度气压扰动的发生、发展和暴雨的产生,当地形梯度减弱时,降水量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non-hydrostatic version of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 (MMS) and the data sets of four heavy rainfall scenarios occurring in August 2001 in China,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diabatic physical processes on predictions of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lements of heavy rainfall in China,deep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convective schemes on mesoscale heavy rain simul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model physics perturbations in ensemble simulation of heavy rain,The results show that diabatic physical processe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short-range prediction of geopotential height.However,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schemes and convective schem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oisture divergence flux,vertical velocity,and unstable stratification,which are the three basic conditions of torrential rain.The forecast deviations in different convection schemes increase rapidly in the first 12 h time periods of simulation and the deviation structures are well correlated to that of sub-grid scale rainfall,while in the later periods of simulation with less correlation.Diabatie physical processes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imulations.For the rain storm events with a homogeneous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 China.the numerical model ensembles could be created by perturbing the planetary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and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4.
楼茂园 《气象》1993,19(3):7-12
利用高空资料、地面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9012台风倒槽暴雨的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台风倒槽的结构和暴雨的环境场。并进一步研究了产生暴雨的中尺度暴雨云团及其周围的垂直气流分布与地面降水的对应关系。对暴雨云团所对应的高、中、低(地面)层系统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同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km范同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江苏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70个基本站多年逐时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同时段内最低能见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除雾以外,江苏低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天气(14. 7%),其中稳定性弱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影响最大。与低能见度雾事件不同,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全天各时段均可能出现,发生时可伴随较强的风速(2 m/s),短强低能见度多见风速4 m/s(26. 6%)。江苏冬春两季为雨雾高发季,主要受降雨持续时间影响,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500~1 000 m,有明显日变化。短强低能见度主要受雨强影响,多发生于6—9月,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小于200 m,无明显日变化。两种降雨产生的低能见度事件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且雨雾低能见度发生时偏北风占主导,短强低能见度发生时则偏东风占主导。  相似文献   

17.
东风低空急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双柱  王丽  叶成志  谢义明  毛亮 《气象》2006,32(2):28-33
东风低空急流暴雨在湖北比较少见。使用卫星云图、武汉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中尺度资料,针对2004年6月4~5日发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的一次东风低空急流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得到:(1)东风低空急流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条件下,在特定的地域触发产生的;(2)东风低空急流在暴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东风低空急流暴雨是由中尺度回波团和中尺度复合体造成的;(4)东风低空急流暴雨是在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发生发展的,而中小尺度系统是其产生的最直接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8·19"甘肃区域暴雨的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分析了“8.19”甘肃区域暴雨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不同层次的环流特征;重点分析了不同物理量场的变化,云系的演变;应用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模拟了暴雨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19”甘肃区域暴雨除了有利的天气系统配置外,低层强烈的风场辐合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原因。强雨带的移动滞后于云顶温度最低的强对流云带;MM5对降水过程的强度、落区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尤其是12~48 h的预报效果相对最好,对强降水天气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0年7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进行了天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对降水的落区、雨量和强度进行了推演,表明了这次热带系统降水的原因、特点、机制和系统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暴雨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气象学报》2003,61(2):203-218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MM 5模式和中国 2 0 0 1年 8月的 4个暴雨个例 ,研究了非绝热物理过程对中国暴雨动力和热力场预报的影响 ,深入分析了对流参数化方案在中尺度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讨论了利用模式扰动方法开展中国暴雨集合预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短期数值预报中 ,非绝热物理过程对高度场预报影响较小 ,但边界层方案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产生暴雨的 3个基本条件即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不稳定层结的影响很明显。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所预报的中尺度热力、动力场离差的结构特征与所预报降水的离差特征相似 ,且主要是在模式积分初期迅速增加 ,其后即趋于稳定。对中国热力场较均匀的暴雨过程 ,可以通过扰动模式的边界层和对流参数化方案 ,构造集合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