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南极近地层大气的热量逆梯度输送现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极中山站观测结果 ,分析了南极地区近地层热量逆梯度输送的现象。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在近地层逆温较明显时 ,常会出现热量逆梯度输送的现象 ;同时也探讨了近地层在稳定层结条件下 ,热量逆梯度输送通量的多尺度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 ,逆梯度输送的感热通量主要是由浮力湍涡的穿越能力决定的 ,而经典的梯度输送公式在该场合下无法使用。  相似文献   

2.
范可  琚建华  周秀美 《气象科学》2004,24(2):212-219
本文对东南亚夏季5月、6月、7月份的四个强降水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相应的基本物理量场的作诊断分析,研究东南亚地区夏季强降水的物理机制,为东南亚地区的强降水分析和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和印度洋的DIPOLE事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巢纪平  巢清尘  刘琳 《气象学报》2005,63(5):594-602
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次表层构造了一个气候上的海温距平极值曲面(接近由20℃定义的温跃层曲面),分析了1960~2000年海温距平在这一曲面上演变的统计行为,指出,在这个曲面上分析海温距平的演变要比分析海表温度距平的演变规律更清楚,例如热带太平洋的ENSO事件,海温距平信号在赤道和南北10°左右的纬带附近呈逆时针方向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强度产生变化甚至变号;在热带印度洋的Dipole若在最大海温距平曲面上来分析,则西、东印度洋的海温距平在统计上呈负相关(真正物理意义下的Dipole),而不像用海表温度距平分析那样只在西、东温度距平梯度上呈现年际的正、负号变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ENSO和Dipole的发展,在统计上呈现出时滞的相互关系,一般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距平变化在前(一个季度左右),联系这两者变化之间的纽带是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一对反相转动的Walker环流的耦合演变。  相似文献   

4.
辐合带台风形成与对流层中、低空急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近海辐合带中台风的形成与其两侧对流层中、低空急流的联系。11次实例的分析结果表示,多数(8/11)辐合带台风形成前,在其两侧或一侧有明显的、大尺度的对流层中、低空急流。辐合带扰动,是在这些中、低空急流加强和基本气流气旋性切变增大以后发展成台风的。扰动发展的动能,可能主要来自具有较强气旋性切变的基本气流动能。辐合带两侧明显的中、低空急流的出现和加强,可以作为台风形成的一个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仇化民  邓振镛 《高原气象》1996,15(3):334-341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的气候条件,降水补给作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土壤水分具有独特的时空分布规律,麦田2m土层水分的周年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可划分为旱季失墒消耗阶段和雨季蓄墒贮水阶段;其垂直变化呈“S”型,可划分为水分多变层、过渡层及稳定层。  相似文献   

6.
热带东、西风界面附近的扰动流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正压无辐散的条件下,讨论了东、西风不连续面上的正压不稳定性,得出:在这种情形下,东、西风界面上的扰动总是不稳定的。文中用小参数的方法,对界面附近扰动发展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计算,算到二级近似。结果表明,非线性过程引进短波长的谐波。界面的变形和扰动随时间增长较快,经过0.5天,界面有很小的变形,附近只有很弱的闭合环流;到1.5天,界面变形显著,环流范围增长达300公里,而且短波占主要部分,界面北侧东风气流中的气旋式环流进一步发展,风速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79年5—8月的FGGE网格点资料,设计了一个判别指数|v/u|,用来确定赤道西风的存在及其演变特征。分析表明,赤道西风是印度洋低纬地区的一支重要的基本气流。文中分析了这支基本气流的三维结构,并粗略地论述了它与该地区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近百年汛期旱涝变化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历史气候资料和现代降水记录,对近百年来汛期江苏省各区域各年代进行旱涝诊断分析,采用滑动平均方法探讨其变化趋势,并用最大搞谱方法提取显著周期。得出以下三个比较有意义的结论:(1)近百年来,汛期全省较易发生旱的灾害,20-30年代为旱灾濒发期;(2)淮北地区近年有向早年发展的趋势,江淮之间及苏南地区进入90年代以来向旱年发展的趋势则愈来愈明显;(3)全省具有2-3年、5-6年的旱涝周期。  相似文献   

9.
应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FGGEⅢ-b个客观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年7月热带大气的动能平衡。热带环流系统的动能主要集中在定常涡旋部分。对流层下层,105°E和150°E为两半球间瞬变涡旋的通道。对流层上层,瞬变涡旋的通道和洋中槽相联系,位于150°E和30°W附近。 索马里急流是对流层下层制造动能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流层上层,南亚东风急流入口区制造动能,出口区破坏动能,其动能收支与中纬度西风急流相似。 非洲-阿拉伯海季风区和孟加拉湾—南海季风区的动能平衡很不相同。动能的垂直输送可能在季风环流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地区盛夏季节的水分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作述  许熙 《气象学报》1964,34(3):345-354
根据1955—1961年的材料,研究了每年盛夏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分循环,给出了本区四个边界上各年各层的水汽输送量及各年的水分循环各要素值,并与其它几个地区的水分循环情况进行了比较。文中也简略讨论了本区水汽输送与夏季环流形势间的关系。 本区的水分循环,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有一些独特之处:水分循环系数K及水分循环强度均较大(K=1.094)。蒸发与降水量之比值较小。水汽输送最大的层次较高(在850—700毫巴间)。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本区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是群山环抱,海拔较高的盆地)。可见自然地理条件对水分循环情况有重要影响。 可以推论,在本地区采取增加内部蒸发量的措施,对于降水量之增加,效果似乎应该较在平原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闵凡花  王盘兴 《气象科学》2004,24(3):373-378
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北半球春季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研究的若干进展。涉及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的特征、某些影响因素、与对流层环流的关系及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的应用。由于平流层季节转换早于对流层,其深入研究可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初夏时期,由于青藏高原东部地面及其上层空气迅速加热,而四川盆地上空增热较慢,在同一高度上形成明显的东西向温差,在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一个天气尺度的纬向涡旋。本文分析了这个涡旋生成的热力原因及脱体东移的天气学条件和对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纬向涡旋的生成不仅对高原东侧边界层内的天气系统有直接影响,而且它的重复出现是造成高原东部初夏多雨和四川盆地夏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东亚季风季节内振荡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将2003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M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后,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经向传播主要表现为从南海南部地区向北传播,其传播过程中的高值中心分别对应我国南海地区、华南前汛期以及江淮流域梅雨的强降水过程。ISO的传播还表现出纬向与经向相互接力的特征,纬向上源于热带地区孟加拉湾向东传播的ISO和源于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向西传播的ISO 在120 °E附近汇合后,分别补充到由南海南部向北传播的ISO中,使其可以继续加强北传,最北界可延伸到35 °N以北,对我国东部地区大尺度降水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信禹 《气象科学》2000,20(4):522-525
本文在大-暴雨mos预报中应用概率变换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概率变换法能提高预报因子与预报对象之间的线相关性,扩大了预报因子的选取范围,改善了方程中的因子组成结构,使方程的历史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印度夏季风与我国华北夏季降水量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平德 《气象学报》1988,46(1):75-81
本文分析了1891—1983的93年降水资料,说明印度夏季风雨量与我国华北夏季降水量有相似的气候统计特征,而且两者存在稳定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文中还分析了与两者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过程,并指出华北夏季降水量的多少与印度夏季风雨量丰欠在春季4月有共同的先兆。  相似文献   

16.
1994年7月我国东部降水异常成因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以实际观测得到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异常源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试验,研究了1994年7月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上空异常热源的维持是造成这次我国华南华北涝,江准流域干旱的重要因子,此外,还对异常热源的影响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冬季黑潮海域异常加热与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和OAFlux月平均资料,采用SVD方法分析冬季黑潮海域的热通量和北太平洋500 hPa位势高度场之间的关系。第1对奇异向量占总方差的86.24%,表现为黑潮北部海域异常多的放热和北太平洋中西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异常低。将正负异常年的各气象要素的距平场进行合成分析后表明:当阿留申低压增强(减弱)时,黑潮海域上空的西北风增强(减弱),导致近地面层大气温度降低(升高),使得热通量异常释放增加(减少),从而降低(升高)了海表面温度。在黑潮海域及其下游,温度场在纬向垂直方向是斜压结构,位势高度场是相当正压结构,反映的是冷低压(暖脊)结构。通过分析风场无旋分量和垂直速度的距平发现,在中纬度地区存在距平的纬向环流圈:大气在北太平洋中部的低层上升(下沉),在对流层高层(低层)分别向西、向东运动,在黑潮海域和北美西部下沉(上升),增强(减弱)了中纬度纬向环流圈(MZC)。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西部地区历年冬季(11-2月)的地表净辐射。通过对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的分析阐明了高原西部地表加热场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与我国的西南秋雨、长江流域伏旱以及黄河上游雨季降水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沈志宝  文军 《高原气象》1994,13(3):330-338
  相似文献   

20.
根据1800-1989年(110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新加坡地区月平均和年平均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存在准2-6年和18年的周期振荡;亚洲季风以及ENSO对新加坡降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新加坡年雨量的谷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而峰值在东北季风期。在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负距平;而在反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