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2.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NCEP再分析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地面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中国16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从资料分析入手来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变化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年代~1980年代中期为强冬季风时段,1980年代中期以后,季风明显减弱,为弱冬季风期。冬季风异常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后期海温分布和夏季流场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以前的许多研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可能原因作了解释,指出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海温分布以及夏季环流的异常变化使得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夏季降水偏少(偏多)。  相似文献   

3.
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850 hPa风场资料分析湖北省冬季长连续雨雪、华中地区气温异常与东亚冬季风系统低空环流异常的关联。2008年1月东亚冬季风系统低空环流异常主要表现在蒙古高压偏强、阿留申低压偏强且位置偏西,使得东亚大陆边缘中高纬高、低压间的地转风-偏北风加大,而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南风偏强,致使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连续出现。出现在1、2月湖北省长连续雨雪年份的共同点是:发生月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南风较常年明显偏大,北太平洋出现大范围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11月850 hPa风场与次年1月华中地区气温场SVD分析表明,若11月850 hPa风场阿留申气旋环流偏强,位置偏南,其次台湾岛以东的气旋环流异常和其以东的反气旋环流异常,随之而来的次年1月华中地区气温将偏低,反之亦然。依据2007年11 月850 hPa风场,成功预测出2008年1月华中地区气温负异常。  相似文献   

4.
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极涡强度指数的变化讨论了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极涡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冬季极涡强度的变化特征;冬季极涡存在准13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为明显。结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极涡强、弱不同年份我国冬季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相对极涡弱值年而言,极涡强值年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偏高,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最为明显,北方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500hPa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中高纬度的位势高度升高,冷空气向极地聚集,东亚大槽减弱,我国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湿空气向我国内陆输送,长江流域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8年新疆103站逐月气温及NECP/NCAR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基于汤懋苍等定义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强、弱年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高原冬季风异常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近57 a来,青藏高原冬季风略增强,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冬季风偏强有利于新疆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中南疆高于北疆,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区。南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影响最显著,而年际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异常的影响更强。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强年,850 hPa上中亚区域以及蒙古高原都有弱距平暖平流影响新疆;500 hPa上新疆位于位势高度正距平区,乌拉尔山北部为负距平区,欧亚50°N以北区域盛行西风气流,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塔里木盆地。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弱年,850 h Pa上新疆受距平冷平流影响;500 hPa上乌拉尔山脊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入侵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6.
袁媛  李崇银  杨崧 《气象学报》2014,72(2):237-25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中国700多站降水资料以及全球格点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对应的欧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联系,以及ENSO暖/冷位相对其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厄尔尼诺是导致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并指出拉尼娜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之前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东亚大槽偏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中国南方受一致偏北风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多表现为冷干的气候特征。但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大槽偏弱,印缅槽偏强,同时在菲律宾以西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异常偏东风控制中国南方,有利于热带水汽输送增强,因此降水偏多。同时,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事件还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偏北,中国南方处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通过二级环流使得中国南方上空的上升运动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因此,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中国南方易表现出冷湿的气候特征,有时也容易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一步分析表明,1980年以后拉尼娜成熟期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型的变化,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在1980年之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12年中国冬季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主要呈现为全区一致变化的特征,且年际变率较大,具有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降水异常偏多(少)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阿留申低压偏弱(强),850 h Pa上华北地区盛行的西北风较弱(强),控制该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偏弱(强),该地区有偏南(北)风距平,500 h Pa上东亚槽脊系统偏弱(强)。影响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及其以东的西太平洋。前期夏季日本以东的西风漂流区、同期冬季近海的黄渤海区域的海温均与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亚冬季风与冬季黑潮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东亚冬季风偏强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偏低;反之,当东亚冬季风偏弱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则偏高。其过程可能是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弱)造成了黑潮区域1000hPa气温的明显下降(上升)。而由于黑潮区域海温的变化相对较小.使得黑潮区域的海气温差也发生了显著地增大(减小),从而使得该区域的海洋热通量也相应地增多(减少)。这种海洋热通量释放的增多(减少),造成该区域的海温下降(上升)。  相似文献   

9.
李勇  何金海  姜爱军  周兵 《气象科学》2007,27(2):119-125
用近55 a资料研究了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异常环流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高指数年500 hPa高度场亚洲大陆上空中高纬为负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风偏强,环流呈纬向型,对应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低指数年情况相反。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指数与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存在显著的大范围正相关,与气温的高相关区为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及西南地区所形成的U型区域,而与降水的高相关区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东亚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热低压作为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其强度变化对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统计了1961~2013年澳大利亚热低压强度的异常年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年以来160个标准站逐月降水资料,找出澳大利亚热低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并对澳大利亚热低压影响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可能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北半球冬季,澳大利亚热低压对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加深(中心气压值降低)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少;相反,当其强度减弱(中心气压值升高)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加。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异常偏强时,500 h Pa东亚大槽偏强,副热带高压减弱,冬季风偏强,中国南方地区处于异常偏北气流影响,且存在异常的下沉气流,水汽输送条件差,不利于冬季降水。此外,在赤道附近形成异常的西风带,并通过侧向耦合作用,致使南海附近形成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进而在南方地区的中低层出现异常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偏弱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Arctic Winter     
Abstract

Five different methods for presenting raindrop size data graphically are discussed. The various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help determine the form and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drop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even for small sample sizes with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of size classification and sampling variability. Each method provides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drop size distribution and each has certain advantages. Plots of cumulative number or mass concentrations with size are the most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form and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hose plots are also helpful in examining the question of possible trun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s at some maximum size.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1-2013年2个越冬期的盆栽试验,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研究了不同最低温度下(-9℃、-6℃、-3℃和0℃)冬灌对冬小麦叶片理化性质、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相比,在最低温度为-9℃和-6℃的处理造成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的大幅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升高,差异均达显著(p0.01),灌水处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而最低温度为-3℃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气孔导度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显著(p0.05),冬灌导致其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冬灌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气孔导度等影响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上看,-6℃与-9℃条件下,冬灌致使单株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3℃和0℃条件下,冬灌提高了单株穗粒数和穗粒重。综上所述,最低温度在-6℃及以下不适合进行冬灌,而最低温度在-3℃及以上则适合。  相似文献   

13.
东亚冬季风     
在冬半年欧亚大陆常为高气压控制,这个庞大的高气压在亚洲东部造成强劲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东亚冬季风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成员[1-2],冬季风给大部地区带来严寒,在与从低纬度来的暖湿气  相似文献   

14.
It is known that the wintertim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PO) is an important extratropical forcing for the occurrence of an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vent in the subsequent winter via the “seasonal footprinting mechanism” (SFM).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 can notably mod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ter NPO and the following winter ENSO. During the negative AMO phase, the winter NPO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following winter ENSO via the SFM. In contrast, the influence of the winter NPO on ENSO is not robust at all during the positive AMO phase. Winter NPO-generated westerly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following spring are much stronger during negative than positive AMO ph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MO impacts the winter NPO-induced equatorial westerly wind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via modulating the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over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and via modulat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winter NPO with spr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2009年入冬后,北方省份出现强暴雪、低温、冰雪。黑龙江省12月平均气温低2.7℃,是近9 a来最冷的冬天。在气候变暖的前提下,何时将会再出现如此寒冷的天气?本文据公元141年以来寒冷的冬季;公元前1057年就有记载,1531年哈雷发现用肉眼可见的记载,并命名"哈雷"彗星的资料中分析有76 a周期;太阳黑子预报中皆认为2013年和2062年前后又要出现严寒低温、寒冷的冬季。  相似文献   

16.
 A 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 (IWWI)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 (i.e. warmer, 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 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 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 ℃/10 a,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17.
李德  张学贤  刘瑞娜 《气象》2012,38(12):1565-1571
对1955-2010年宿州市冬季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宿州市冬小麦冬季仍处于缓慢生长状态,特别是在干旱和暖冬的双重影响下,冬季麦田一般需要灌溉一次。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确定了影响冬季麦田实施灌溉的降水、日最低气温和风速3个气象要素的各自的量化等级和影响灌溉适宜与否的权重系数,给出了冬季干旱时段灌溉气象适宜指数概念和计算模型,再结合天气预报产品的释用方法,得到了冬小麦冬季干旱时段灌溉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经实例应用,可适应对外发布冬季麦田灌溉农用天气产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A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IwwI)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i.e.warmer,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10 a,respectively.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播期温度变化对其冬前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省12个气象观测站1960-1998年9-10月逐旬平均气温、1990-2998年冬小麦播种后冬前>0℃的积温以及1990-1998年冬小麦遥感监测点的冬小麦发育期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冬小麦播种时期温度有明显的变暖趋势,这一时期的变暖与全国范围内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是一致的。冬前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很大影响,适时做好播期预报,对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