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李又君 《山东气象》1996,16(1):53-54
飑是大气探测中所现测的天气现象之一。因观测定义及特征不够具体量化,对其进行准确观测记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观测学、天气学、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四个方面。对飑线的形成背景及特征等进行分析概述,并提出参考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开平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风、雷雨、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记录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记录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统计临河地区(1981—2010年)30a历史资料着手,对出现的20次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例子进一步的举例论证,又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测审核经验,提出了飑的观测记录要点,供地面气象观测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从而防止飑的误记、漏记。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代化观测资料判定和记录飑天气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欧阳 《浙江气象》2008,29(3):28-30
飑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是地面观测的一大难点,如果不综合判断容易出现误判。随着自动观测、雷达、卫星云图等现代化探测技术的应用,飑天气现象的判定和记录也将变得容易。通过对2006年6月10日飑天气过程影响时的现代化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一些经验,提出观测判断飑现象的一点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济南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把握、记录该天气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飑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供台站参考,对飑加以准确判断、记录.  相似文献   

7.
飑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飑产生时常伴有大风,而我们观测员有时只记录大风,而忽视了飑这种天气现象,造成天气现象漏记。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笔者根据介休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气象资料以及工作中的观测经验,对飑产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作一浅析。1定义从天气学  相似文献   

8.
李凤君  扬兆明 《气象》1991,17(9):2-2
在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中,对于飑的观测、判断和记录仍存在一些问题,常常造成漏记或误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该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对《规范》中飑的定义理解不透,对其特点辨别不清。  相似文献   

9.
滇南飑线的发生环境及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CIND3830-CC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滇南普洱市2004—2009年18次飑线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飑线的时间分布特征、飑线的移动路径等。总结了飑线在多普勒雷达图上的基本结构、飑线中强对流单体的基本反射率特征、径向速度特征及天气对应关系,并分析飑线中回波单体的结构与灾害天气类型的对应关系、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的变化与飑线中冰雹的相关关系等。根据灾害类型和飑线中单体的结构将飑线分为5种类型,对飑线的短时临近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飑”是一种较复杂的天气,发生频次较少。本文通过对飑的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判断的方法,并结合典型个例分析飑与雷暴过境的区别,对其记录方法加以说明,对观测员正确判断记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易连静 《贵州气象》2007,31(1):44-45
天气现象反映出不同天气的物理过程,是天气变化的体现。然而飑这一天气现象在观测记录中却趋于“消失”。该文旨在提高对飑这一天气现象的认识,从而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上。  相似文献   

12.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存在问题浅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天气学原理的角度对2009至2010年全区上报的地面气象数据文件在人工观测和人工器测之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云的生消演变过程和产生降水的物理机制、天气现象“飑”的成因和特征;进一步阐述了云与降水的关系:同时对影响蒸发量的气象要素作了相关分析,提出了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对提高云状和天气现象记录水平,正确处理异常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子鹏  王瀛  崔胜权  陈艳秋  黄阁 《气象》2011,37(7):814-820
2009年8月发生在辽宁省中部的一次飑线前部出现了两次特征不同的阵风锋发展过程,并伴随有灾害性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常规探空、地面加密观测及飞机观测(AMDAR)数据对飑线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场中强的风垂直切变促进飑线上对流单体发展并使飑线倾斜。西路冷空气进入飑线使对流加强,形成第一次阵风锋。而北路冷空气与飑线的暖心间温度梯度增大,造成地面风速增大是第二次阵风锋发展的直接诱因。最终飑线系统母体中的线状辐合带转移到第二次阵风锋上,该阵风锋形成新的飑线。  相似文献   

14.
浅议飑的观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德 《气象》1998,24(3):1-1
浅议飑的观测方法王平德(四川省马康县气象局,624000)1问题的提出统计马尔康县气象局天气现象时发现:1980~1985年(21次),1996~1997年(3次)有飑天气现象记录,1986~1995年连续10年间一次飑天气现象记录也没有。没有记录,...  相似文献   

15.
地面资料同化的飑线数值模拟及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揭示飑线的中尺度精细结构特征,针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在分析其过程天气背景的基础上,使用WRF模式和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技术,对此次飑线过程中的地面常规观测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同化地面观测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式对飑线这样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模拟效果,输出的高分辨率模式资料可以更加精细地刻画出中纬度飑线中尺度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石正  陈柏坤 《浙江气象》2003,24(3):29-33
通过对“飑”现象的认识,叙述了飑的成因、概念及出现时各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飑与非飑现象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简要阐述如何进一步准确观测飑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次疑似“飑”的观测判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7年4月2日河源站一次疑似飑过程的分析,从飑的定义、判定方法、产生飑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飑的形成及天气特征,与当时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判定这是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雷雨大风现象而不是飑线过境。  相似文献   

18.
春夏,中纬度某些地区包括美国中部、东部的许多地区经常能观测到飑线的活动。以前,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飑线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上升气流中存在暖性切变倾斜、湿空气从低层流入飑线、在中从层飑线后部流入的干空气具有较低的相当位  相似文献   

19.
刘明云 《山东气象》2009,29(4):73-74
为了更好地做好飑的观测,总结了平原站2004年和2006年两次飑出现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飑出现时常伴随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并伴有气压、湿度骤增,气温骤降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还常伴随雷阵雨出现。通过这些变化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和误记。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飑锋近地层气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建大  陈建东 《气象科学》1999,19(2):173-178
通过对1981-1990年南京小校场观测站路现象记录和路日南京梯度测试站铁塔梯度风每10分钟记录的对比分析,获得了宝贵的273米以下近地层飑锋过境气流特征实测资料,提供了飑锋在近地层存在的部分证据,并对其在近地层的气流特征初步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