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登炎  周小兰  董全 《湖北气象》2007,26(4):355-360
综合分析我国长江流域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几次特大暴雨实例发现,江淮切变线和"湿度锋"是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高空的触发系统和低空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才是必要的条件。在不同的高低空系统配置情况下,形成特大暴雨的云团的尺度(中尺度、中β尺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低层"湿度锋"的强弱与暴雨云团的尺度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线性关系。针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云团的以上特性,在参考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CISK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的更复杂的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对部分物理机制进行了修改完善。从而更好的解释了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2002-07-04子长特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陕北子长一次特大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得出:云顶亮温较一般暴雨云团偏低,有2个单体在对流尺度内相互作用,一侧单体增伏变化为暴雨云团形成提供了有利抬升机制、水汽资源和能量,为强对流单体形成暴雨云团提供了发展条件。另外,大尺度环流长波槽后部弱上升气流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场。对流中低层干空气的侵入是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和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BB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沅陵西北部的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产生暴雨的中βCS云团由两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长时间维持少动,强降水出现在中BCS云团发展最旺盛的地方;在尺度分离的流场上,特大暴雨出现在850 hPa和700 hPa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之间的低层辐合区内;这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和增大减小变化密切相关;非地转湿Q矢量激发的次级环流的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暴雨发生发展;暴雨区特殊的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温州特大暴雨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升 《气象科技》2000,28(3):46-48
利用卫星云图的云团演变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并结合天气环流形势,对1999年9月3~4日温州特大暴雨的过程进行综合,并揭示其生消成因和动力势力条件特征,以提高预报特大暴雨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上午发生在安徽东南部及江苏西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特大暴雨是由台风减弱演变为深厚低压系统所引发,暴雨区域辐合上升运动强烈,西南低空急流强盛,同时中层冷空气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特大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多次发展以及长时间维持密切相关,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决定了暴雨强度;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内部有多个尺度不等的的对流回波相继经过暴雨发生地形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持续性暴雨,暴雨回波的强回波核总是位于云体的中下部,这是暴雨回波的典型特征;特大暴雨发生阶段,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厚度增加,强度增强,同时低层(2 km以下)伴随下沉运动,2 km以上则为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7.
急流次级环流对陕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王楠  李平 《干旱气象》2006,24(4):25-29
对2003年7月15日陕西宁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宁强特大暴雨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呈圆形或椭圆形,生命史为17 h;850 hPa低层水汽辐合对特大暴雨的贡献超出了700 hPa西南急流;急流次级环流提供的持续强劲上升运动是中-α尺度对流云团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云川  张杏敏  周须文 《气象》1999,25(7):21-24
分析了1996年8月3 ̄5日河北省西南部致洪暴雨最大时段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风场及θse场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中-α尺度云团中的中-β和中-γ尺度云团不仅可使降水增幅,而且可以直接引起强降水产生;另外湿中性结构有利于特大暴雨的产生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93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有关特征作了分析,表明该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具有个数多,深入内陆持续时间长、特大暴雨发生频繁等特点;对有关灾情及防台减灾获得的效益作了简述;探9302号台风登陆前夕次生云团暴发性发展和登陆,对台风定位和桂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影响,提出这是预报讨了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着眼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气象》1999,(Z1):1
1998年6月9日,深圳市及其附近地区受到锋面低槽的影响,出现了暴雨,局部地区还下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降水出现在凌晨,东部地区在9日下午受到另一个降水云团袭击,又出现一次强降水。本文就发生在凌晨的暴雨进行中尺度分析。1 暴雨概况1.1 过程降水量8日20时至9日20时,深圳及附近地区出现了暴雨。深圳市区24小时的降水量为85.5mm,24小时的降水中心在东部的南澳和龙歧,均>200mm。其中南澳的降水量达到258.1mm,为特大暴雨,这主要是东部地区在下午还受到另一个云团袭击的缘故。1.2 …  相似文献   

11.
对造成“94.7”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暴雨过程的一些中尺度系统、中尺度雨团的活动、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利用非平衡强迫的诊断结果对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及落区作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大气的非平衡动力强迫在这次中尺度暴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次南支槽背景下地形对贵州水城南部特大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月28日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的发生,有南支槽、中低层切变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强降水的落区与中-γ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云团的移动、合并、发展、停滞以及减弱能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及强度;产生于低层辐合区的强对流回波单体在位于水城县西北部的乌蒙山脉(主峰2901m)的阻挡下在发耳乡附近停滞不前,使水城县中部以南地区降水雨团合并加强,这是发耳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发耳特殊的地形,使得其附近流场发生变化,不仅使地形性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维持,而且也使得水汽不断向云内卷入,延长了暴雨云团在其上空的停留时间;喇叭口地形的收缩作用也加强了迎风坡的辐合上升运动;区域自动站的资料显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水城县发耳乡及附近降水雨团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此次特大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NOAA—5号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造成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云团群,由于受到7号台风外围强偏南急流的旋转操纵作用而北转到中纬度地区,在钱塘江口——长江口一带与大陆上残留的西风带切变云系相结合并加强,在结合点附近生产特大暴雨中心,影响后移向东北方向发展成为温带气旋,并吸引7号台风云团与之合并,移向日本。这是台风间接作用下的一种新的暴雨类型,也是一次盛夏发展在黄海南部的气旋特例。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15.
“94.7”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中尺度暴雨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对造成“94.7”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暴雨过程的一些中尺度系统,中尺度雨团的活动、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利用非平衡强迫的诊断结果对此暴雨天气的成因及落区作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大气的非平衡动力强迫在这次中尺度暴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加密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中西南低涡及MCC特征云团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提出利用逐时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及雷达回波降水率做中尺度雨团量级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5.21”福建闽北特大暴雨过程中获得大量加密资料,较深入地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小尺度特征.给出不同尺度、不同物理特性的中小尺度系统(云团)相互作用,生消、发展、组合过程,以及武夷山脉的复杂地形在该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在一定环境流场下,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活动导致出现的天气变化密集的低纬山区形成持续性特大暴雨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暴雨云团的卫星监测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暴雨云团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卫星遥感监测和分析暴雨云团的适宜尺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东亚梅雨锋暴雨云团的监测和分析, 卫星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及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地面冷锋和中尺度扰动及有利地形的叠加作用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停滞少动的暴雨云团的持续影响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