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揭示了1993年7月12~13日黄河“三花间”区暴雨的主要成因.对卫星云图和地面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暴雨的产生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展示了暴雨业务试验资料与常规气象资料相结合在中尺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晓平  刘凤辉  崔继良 《气象》1999,25(8):44-46
在卫星云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T106数值产品分析了北京地区1998年7月23日局地特大暴雨的成因和中尺度系统在IR云图中的特征。中尺度系统是在有利的天气北景下,水汽辐合中心和高能区中产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分析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4.
柯甫 《气象》1976,2(9):38-40
三、中尺度天气分析 由于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自己特点,因此在分析方法和资料的要求上,它与大尺度天气分析有所不同。在资料条件方面,中尺度天气分析要求时空分布更为稠密,质量更高。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在许多地区,地面测站的平均距离已达到50公里以内。这种资料的密度,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5.
围绕气象业务需求和雷达气象的国际前沿,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及雷达新技术以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为主要目标,开展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质量控制、风场反演、三维数字组网等工作。双多普勒雷达和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在暴雨和对流系统三维探测、反演、中尺度动力和热力结构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业务单位和雷达生产厂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暴雨和新疆对流过程风场中尺度结构分析等方面形成了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方面形成了有业务应用前景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7.
应用日本GMS卫星3小时一次的红外和可见光云图,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83年4月26日开始的连续三天的降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讨论了过程的天气特点和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以及各种天气系统、天气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89.7.9”川东北持续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规资料作计算分析,并结合时间间隔比较密结的卫星云图资料,对1989年7月9-10日发生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与暴雨天气相联系的中尺度涡旋的活动特征以及大气内部非平衡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对暴雨分析预报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 - 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 ,分析 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 ,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0.
GPRS业务在自动气象站网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广东省中山市气象局引进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GRPS无线业务通讯技术,取代常规电话拨号方式,用于完成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中22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采集和传输。在实际气象业务试运行中的结果表明,GPRS通讯方式具有实时在线、高速传输、登陆快捷、收费合理、监控方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特别是在间断、突发性的或频繁、少量的气象数据传输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适合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气象资料采集和传输的需要。根据GPRS的发展前景,对该业务未来在气象部门的应用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1.
The genera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is simulated by a 7-level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The large-scale parts of observed, data at 1200 Z June 11, 1983, which are obtained by low-pass filter, are used as the initi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can be simulated from fields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large-scale background. When the low-level south-west jet stream is very moist,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can develop ahead of the wind speed maximum in the warm sector of Jiang-Huai (Changjiang-Huaihe Rivers) cyclone, where the potential stability tends to remain negative. Furthermore, they are similar to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MCC), which appears frequentl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March to September), in dynamical and therm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赵宇  崔晓鹏  高守亭 《大气科学》2011,35(5):945-96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22~24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棠”台风减弱的低压倒槽内发生发展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首先在对流层中层形成中尺度低涡,然后向低层发展.水汽辐合...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gives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of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from June 7 to 10, 1998 during HUAMEX and examines 14 meso-α-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a number of meso-b-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using the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at 1-h intervals.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n June 7 and 9, which resulted in severe rainstorm over the middle of Taiwan and the estuary region of the Pearl River (Zhujiang R.),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serial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is revealed by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lack body temperature of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which many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continuously occurred are diagnosed. The visualizing tool, LiveView, displays the link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horizontal wind fields and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s and 3-dimensional trajectories of moist air motions, based on the data of objective analyses.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尺度WRF模式(WRF3.4)和WRF-3DVAR系统,同化GTS常规观测资料和GPS反演的探空廓线资料,对2012年8月10日发生在江苏东北部地区的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高分辨率的模式输出数据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和对流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此次过程;台风低压和中纬度槽脊系统相互作用,中低层弱冷空气扩散和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迅速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M8CS)是直接导致此次局地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位置和暴雨的落区基本一致,M8CS的强烈发展对应于暴雨的最强阶段;暴雨发生前和暴雨发生时,对流系统中等日。线密集而陡峭,不稳定能量的突然性释放造成αθ/Oz迅速减小,口。垂直剖面呈伸向低空的“漏斗状”分布,有利于垂直涡度和对流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中尺度强天气的预报能力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务预报中,缺乏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特征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本文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正在试行的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方法。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主要利用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相关参量资料,分析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包括高空综合图分析和地面分析。在高空分析中重视风、温度、湿度、变温、变高的分析,并通过将不同等压面上最能反映水汽、抬升、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状况的特征系统和特征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形成综合图,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产生中尺度深厚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潜势的高低空配置环境场条件。地面分析包括气压、风、温度、湿度、对流天气现象和各类边界线(锋)的分析。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试验表明,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已经成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暖季(5~10月)南海热带天气系统及中尺度对流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聚焦暖季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概述性回顾了与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相关的热带大气环流和夏季风的基本特征,影响南海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并着重归纳了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及未来南...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IOP608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给出了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1998年6月7-10日加密观测期的日平均红外云图的云顶亮温TBB的分布,并通过对逐时红外云图的普查共发现了14个中-α尺度的对汉系统和若干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重点分析了6月7日和9日给台湾中部和珠江口带来的暴雨的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连续发生过程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利用可视化系统LiveView展示出了高,低空水平风场和垂直环流之间的联系及湿空气运动的三维轨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发生在巢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500hPa深槽、850hPa切变线及地面低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强降水发生在湿层和暖云层深厚、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强度对流不稳定及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FY-2E卫星云图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巢湖合并所致,短时强降水落区主要落在中尺度对流系统TBB等值线密集区附近,TBB中心强度越强,TBB等值线梯度越大,对应的1h降水量越强;多普勒雷达分析揭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两个对流回波合并期间,对流风暴移动缓慢,大于45dBz强回波均在6km以下,呈低层强烈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特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风暴的触发因子;湿位涡诊断结果表明,600hPa以下对流不稳定,600hPa以上对称不稳定,有利于暴雨和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风切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淋淋  孙建华 《大气科学》2016,40(2):324-340
采用我国实际观测的探空作为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的理想试验的背景场,分别改变整层、低层和中层的垂直风切变,研究其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整层垂直风切变对对流系统的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最显著,增加整层垂直风切变,对流强度增强且易组织成线状,减小整层垂直风切变,对流强度弱且呈分散状态。从垂直速度、水平风场、散度场和冷池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了其影响的机制:(1)风切变增加,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的相互干扰减弱,有利于垂直速度的维持和增强;(2)垂直风切变增加造成水平涡度增加,扭转项的作用分别使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3)垂直风切变增加,冷池强度和高度增加且集中在系统后部,使系统线状组织性增强。研究还发现,增加垂直风切变造成近地面大风和降水增强,且强降水出现在大风之后,这主要是因为在对流发展阶段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互不干扰情况下,强下沉运动造成的近地面大风,而成熟阶段上升运动不断增强或维持造成雨水比湿不断增加形成强降水。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区一次对流性降水的三维中尺度风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4年外场试验获得的乌鲁木齐和五家渠C波段双多普勒雷达资料, 分析了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资料的可靠性, 研究了2004年8月8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和五家渠的一次强对流性降水的回波和风场中尺度结构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这两部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相关很好, 雷达基线上的径向速度基本一致, 资料可靠, 适合进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 Cressman插值的影响半径的变化对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基本没有影响, 径向速度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误差与该点所处的位置有关, 1 m/s径向速度误差也不会改变风场的中尺度结构。该过程为对流单体发展为对流带状回波的过程, 在对流单体的左侧生成新的对流单体, 逐步发展为长度约90 km范围的带状对流系统, 该系统恰与较强的东北风和较弱的西风形成的辐合相对应, 上升气流与强对流回波相对应, 不同对流单体有各自相独立的风场结构。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得到对流系统的内部风场有利于了解对流系统的内部动力过程, 从而探讨降水的形成和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