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书架     
《气象》2019,(11)
<正>《"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张井勇等著该书聚焦于"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回顾了"一带一路"极端天气气候预估、影响及适应的研究进展;评估了18个全球模式降尺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历史时期12个指数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对未来"一带一路"温度与降水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开展了系统预估;以瓜达尔港为例研究了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所在地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及影响,并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陈练 《高原气象》2013,32(1):305-314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定和变化特征以及边缘带内气候变化趋势等不同角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影响夏季风北边缘带变化的可能因子.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是位于东亚大陆性气候系统与海洋性气候系统的交界区,在现代气候上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边缘带内气候变化复杂、自然灾害多以及影响因素多.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夏季风北边缘时空分布精细化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四川省1980—2017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气温、降水量和极端气候指数的年际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建立极端气候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区划,最终完成1980—2017年四川省气候变化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980—2017年四川省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区域分布上大致表现为东高西低;根据四川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速率区划、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区划,将四川省划分为6个气候变化区,其中,川东北地区综合气候变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近60a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正在面临着以"变暖变湿"为主的气候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显著区与敏感区。基于中国气象局位于三江源地区20个地面台站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HadCRUT4(Climatic Research Unit land-surface air temperature-4 dataset and the Hadley Centr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dataset,Hadley Centre,UK)气温、PREC(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USA)降水资料,从气候要素空间格局、极端气候指标以及区域-全球平均多年变化对比等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三江源地区1961-2019年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的特征。结果显示,三江源区域在过去近60 a里平均增暖速率为0.37℃/(10 a),是全球平均水平(0.16℃/(10 a))的2倍以上,同时大幅高于全球同纬度(0.19℃/(10 a))及中国区域(0.28℃/(10 a))。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三江源地区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标上升,其中以夜间最低气温的上升(0.55℃/(10 a))最为显著,且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上升,区域日温差减小、气温变化极端性增强。三江源近60 a温湿气候态的空间格局为沿西北-东南方向的正温湿梯度,其变化趋势存在自西向东速率上升的暖湿化空间分异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揭示了三江源地区近60 a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的时空格局,为三江源地区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以及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气候变化敏感的高寒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对比案例。  相似文献   

5.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位于中高纬度的内蒙古地区为响应最为积极区域之一。内蒙古地区处于东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区.气候要素的年际间变化较大.易发生某些异常突变和出现极值,成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较高地区之一。通过对2007年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探讨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异常特征.旨在为了解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区域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格局   总被引:86,自引:8,他引:78  
以1951~1997年间61站的逐日气象观测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区域气候要素极值的变化格局.北方极端最低温普遍上升5~l0℃,是冬季寒潮减弱的数值化标志;极端最高温在很多地区都有所降低,但在高原却普遍上升,原因待考;引人注目的北方干旱化问题主要反映在微量降水事件的显著减少,而在降水量上并无显著反映;极端风速普遍减弱1~3m/s,反映了剧烈天气活动(如寒潮、台风)强度的减弱.在很多情形下,极端气候变化可达平均气候变化的5~10倍,而另一些情形下,极端气候完全逆平均气候而变化,说明了极端气候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气象》2017,(3)
正《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预测》丁一汇主编该书主要阐述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根据新一代中国气候模式预测的全球和中国未来百年气候变化结果,旨在根据中国近百年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物理机制的解释与气候模式的模拟与预测对中国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新的认知。全书重点对7个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近百年地表气温升温的幅度与多尺度的降水变化;现代和历史的极端气候事件;中国的区域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中国新一代气候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气象》2008,(1)
《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出版我国大多数河流的径流对大气降水变化都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对这些河流的水资源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一书包括了近年来我国气象和水文领域学者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共分十二章,分别包括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中国及十大江河流域气候状况、中国及十大江河流域气候变化、中国及主要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中国大气水汽通量和云量变化、中国十大江河流域气候年代际变化及…  相似文献   

9.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降水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使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40年的降水模拟结果,采用百分位的方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了耦合模式模拟的夏季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气候平均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型及极端降水事件在长江中游、西南部分地区和长江下游局部地区的显著增加、增强趋势,在中西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局部的显著减少、减弱趋势。EOF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极端降水事件几个特征量在我国江南地区长江以南与华南沿海及长江以北的呈反位相变化,这一变化以年代际为主要特征。区域耦合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极端降水量、夏季总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两两间的高时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及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群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定义年代际群发性指数以及群发高值区,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和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指数70年代在南方地区的加强很可能为该年代际偏冷的气候背景贡献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事件的群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这和大暴雨事件的定义可能存在联系;强降水事件的高群发带与中国近50年多雨带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从位于中低纬度的敦德冰帽顶部得到的冰芯记录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征.主要气候事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它地区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表明敦德冰芯记录将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应与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相匹配的观点,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途径.认为:气候变化是年代际尺度的气温变化,直接影响的是冰冻圈、海平面、水资源、陆面状况、生态系统、微生物、人体健康等七个领域;觉察不到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而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的事物才是受全球变暖影响的事物;由于时间尺度不匹配,经济系统几乎不会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就间接影响而言,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加剧和人类为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要显著得多.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引起降水、温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等问题。气候变化必将对生计即人们使用的资源和谋生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生计内容引入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中,利用西吉县近五十年的气候数据、100多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研究过去及目前气候变化对西吉县农户生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了当地农户饮用水、粮食产量、作物种类和面积、外出打工人数、农民收入、粮食价格等,造成当地农民生活困难;并对其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空间异常模态;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发生了突变,而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突变;中国各分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季节来看,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丁一汇  张锦  宋亚芳 《气象》2002,28(3):3-7
200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1)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2)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3)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4)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4  
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极端降水特性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降水是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近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的特征及其与大气、海洋异常的关系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最好提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气候极端降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气候极端降水分析方法,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了近40年中国和日本不同量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阶段性气候极端降和强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降水不同变化阶段日雨量的变化特征,指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极端 水的量值上。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气候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其中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频发等水资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文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提出的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相关风险已经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提出了针对性的适应措施,如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监测预警、增加基础建设等。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以中东欧国家为主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NDCs中缺乏适应相关的内容;西亚/中东和中亚地区对于风险关注的范围不够全面,缺乏对未来潜在洪水风险的评估和预案;在中亚、南亚和中东等水争端问题突出的地区缺乏合适的国际合作机制;大部分国家缺少对水环境的关注。为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适应能力,构建完善的气候适应体系,建议完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增加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注和投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