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利用通辽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气温,计算了3个要素序列的算数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及样本标准差等基本统计量,分析了每个气温等级出现的频次和不同气温段的气温日较差出现日数、日最高气温〉30℃日数和日最低气温≤-20℃日数等。结果表明:(1)该地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为-33.9℃,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12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7日。(2)全年26.1~28.0℃的最高气温出现频次和16.1~18.0℃的日最低气温出现频次最高。(3)一年中,日最高气温在0℃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总日数的75%;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6%;日较差〉10℃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69%。(4)1981—2015年平均气温比1951—1981年明显升高,表现为低温日数明显减少,而近10a不仅冬季低温日数减少而且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2001年(2000年12月-2001年11月)陕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省大部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陕北北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日照除关中中、东部偏少外,省内其余地区光照充足。2001年冬季雨雪适宜,春季多风沙天气,春旱严重,陕北、关中东部等地春夏连旱,4月9日我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寒潮天气,冻害对果树影响较大;年内还出现多次冰雹和暴雨天气过程,漏 雨偏晚,秋季多阴雨。气象灾害总体损失与常年相比,关中、陕南大部分地区较轻,陕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2008年元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月10日至31日,陕西省出现了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损失。资料分析表明:该过程从1月10日开始到29日全省雨雪天气基本结束,31日全省降温基本结束,其间出现了3次明显降雪和降温,主要降雪区域在陕北北部和关中西部;大气环流异常致使冷暖空气多次交汇于陕西省上空,这是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本次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许多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者对此次天气气候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历史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次冰冻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全国有20个省(区、市)先后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湖北大部、江西西北部、安徽中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冰冻日数达10~20天;此次冰冻灾害强度大,表现为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持续时问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连续低温日数和连续冰冻日数均超过1954/1955年冬季,达到历史最大值;冰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尤其对我国南方电力运行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6年陕西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陕北大部偏多,关中、陕南偏少。冬季1月遭遇强冷空气,多地最低气温跌破或逼近历史极值。初夏关中、陕南汛雨早,强度大,灾害重。夏季多暴雨、大暴雨等强降水天气,西安等大中城市内涝严重。夏季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关中、陕南伏旱严重。冬季关中渭河河谷地带霾频次多,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及身体健康。2016年属于灾害一般的年份。

  相似文献   

6.
利用陕西省99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5—2018年5—10月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陕西极值雨强呈振荡减小趋势,7月出现的强降水累计频次最多,而8月极值雨强最大;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到夜间,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17—00时,但极值雨强易出现在22—00时。(2)陕南为陕西短时强降水高发区,极值雨强可达40~80 mm/h,镇巴、平利雨强可达90 mm/h;榆林北部特别是西北部短时强降水日数少,极值雨强小,最大不超过50 mm/h;关中平原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少,但极值强,最大可达1015 mm/h。5—10月陕西各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极值雨强有明显月际差异,7—8月短时强降水出现的范围广,日数多,强度大;5、6和9月范围、日数及强度均较小。(3)陕西各区域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差异明显,陕北西部、关中西部呈单峰型,陕北东部、关中东部双峰明显,陕南日变化相对较小。陕西极值雨强主要出现在17—23时,关中东部、安康极值雨强多出现在19时,商洛极值雨强多出现在18时。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同地区北部的天镇(1958年-2004年)、南部的灵丘(1960年-2004年)和中部的大同市区(1955年-2004年)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大同地区的气温在逐步上升,市区和天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增温过程,灵丘的增温过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市区、天镇和灵丘三地增温最显著的季节都发生在冬季,但从全年来看,市区白天和夜间对增温的贡献相当,灵丘夜间增温大于白天,天镇白天增温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8.
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站降雪日数观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雪日数总体上呈青藏高原中东部高寒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祁连山脉流域降雪日数多,南部河谷和北部湖盆区降雪日数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春季降雪日数占全年的45%,其次是冬季(28%)和秋季(22%),夏季最少(5%);30年内青藏高原平均年降雪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降幅达10.5 d/(10 a),其中,春季降幅最大(4.8 d/(10 a)),夏季最小(1.2 d/(10 a));年降雪日数在1997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降雪日数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冬夏大气环流的转换季节,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转换期与上升运动相联系的低值天气系统和高空温湿条件均有利于降雪出现;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明显减少与气温的显著上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天气概况:本月多阴雨天气,气温普遍偏低,尤其关中更为明显。各地日照时数偏少。全省先后有47县(市)次降了暴雨,局地出现了大暴雨。上旬安康出现了洪涝灾害。本月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2—3成。各地降水量,陕北北部35~94毫米;陕北南部80—180毫米;渭北74—100毫米;关中大部100—200毫米,秦岭山区200—260毫米,巴山地区250—300毫米;丹凤最多为334毫米。(见图1),各地降水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风速风向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1971—2000年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风速风向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速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风速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陕北长城沿线、渭北和黄河小北干流沿岸以及峡谷地带;各地盛行风向除受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到地形地貌影响,不同区域主导风向差异甚大,变化复杂;陕北、关中年平均风速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各地减小幅度存在差异;平均风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2—6月平均风速较大,其余月份月平均风速较小,白天风速较大,夜间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陕西气候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2007年气候的主要特征:年平均气温全省大部显著偏高,年降水总量陕北和关中南部偏多,年日照时数全省大部接近常年,冬季气温异常偏高,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多历时短、高强度的局地暴雨天气,秋季的长时间低温阴雨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2007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春季的低温冻害与干旱、夏季暴雨和秋季低温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陕西的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夏季暴雨诱发洪涝、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总之2007年属一般年景。  相似文献   

12.
何勇 《气象》2005,31(3):94-95
12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广东、海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下旬,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湘、赣、浙等地出现雪灾。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月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广西、贵州等地遭受冰(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底到11月底,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连续出现2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利用北京地区11个气象站近50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全市历年11月低温雨雪事件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全市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均突破了50年的最低记录,月平均最高气温位列1981年11月之后,接近历史极值;2009年11月降雪量也位列有记录以来第一位,冰冻日数历史排位第三;从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来看,2009年11月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通过5%分位值标准的极端低温事件频次都明显偏多,在50年中居于第2位,降水量通过95%分位值标准的极端强事件频次在50年中居于第四位。2009年11月的严重低温雨雪事件出现在区域气温总体变暖、低温事件频率总体下降的气候趋势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负面影响。亚洲中高纬地区500hPa高度场经向度异常加大、冷暖气流交换活跃,是造成2009年11月极端低温和大雪的直接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度(2 0 0 3年1 2月—2 0 0 4年1 1月)陕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年平均气温陕北大部、关中偏高1~2 o C,陕南基本正常,年内气温起伏较大,冬春暖、夏秋凉,仍为暖冬年份。降水正常略偏少,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在2月1 9日—2 1日,较常年异常偏早,全年未出现大范围、强降水性的洪涝灾害和大面积、严重的干旱事件,光照充足,天气平稳。年降水总量虽偏少,但农作物生长关键时刻降水及时,光热水三者资源配置对农果业较为有利,属好年景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屋顶的安装预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化带来的能源危机及对城市热环境的破坏。利用耦合了城市单层冠层方案(UCM)的WRF模式,以南京2010年7月27日至8月5日夏季晴天微风天气为背景,模拟了不同发电效率的太阳能屋顶的安装对城市高温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能屋顶可以通过削弱到达城市表面的太阳辐射使城市2 m高气温降低,随着发电效率的提高,降温效果更明显,且白天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夜间;白天2 m高气温最大降低0.4-1.3℃,夜间降低0.2-0.5℃。(2)太阳能屋顶可使边界层内气温降低,白天在边界层400 m以下降温显著,夜间在边界层高度200 m以下降温显著;白天边界层内最大降温出现在中午前后,降温0.1-0.8℃,夜间边界层内最大降温0.5℃。(3)发电效率为40%时,模拟期间的发电量为18.1×109 kW·h。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2008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偏高,年降水总量陕北南部、关中和陕南大部偏少,年日照时数全省大部接近常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是1961年以来的第5位异常偏低年。1月降水量全省异常偏多.陕北、关中偏多2~4倍,是1961年以来仅次于1989年的第二个多雪年。春、夏季降水偏少.分布不均,局部地区出现干旱。汛期多局部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2008年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61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35.4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5.45亿元。2008年属一般年景。  相似文献   

17.
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1961~2005年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年雷电日数在23~53d,年平均雷电日数为36d;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湖北省1980年以前为雷电相对较多时期,1980年以后为雷电相对较少时期;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电天气,平均初雷日在2月下旬,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电日数占全年雷电日数的88.5%,秋、冬季占全年雷电日数的11.5%;雷电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电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7%;鄂西南、鄂东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其它地区属多雷区;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18.
2017年陕西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多。全省年平均气温130 ℃,较常年偏高09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7517 mm,较常年偏多19%。2016/2017年冬季持续大范围雾、霾,关中大部空气质量较差。夏季多历时短、强度大的极端强暴雨天气,7月25—27日陕北特大暴雨,灾害损失严重;夏季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关中、陕南伏旱明显。秋季华西秋雨开始早,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强度强,陕南秋汛灾害损失严重。综合上述分析, 2017年陕西气象灾害属于一般年份。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湖北的夏热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气温年或日变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指标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随高度升高而递增。3)水体对库周气温具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的效应,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温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峡坝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变化,之后有显著上升趋势;水库蓄水以后对水域周围地区有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6—2015年青岛冬半年不同相态降水的统计分析得出,青岛冬半年纯雨日数1月最少,纯雪日数2月最多,12月和1月是雨夹雪及雨雪转换日数占当月降水日数比例最高的两个月。通过个例分析表明,雨雪转换过程多与冷空气入侵相联系。温度场和风场条件能较好地反映出雨雪转换的特征,降温和风向转换在850 hPa以下层更为明显。探空资料分析表明,850 hPa、925 hPa、1 000 hPa和地面气温对不同相态降水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越低层指示性越好。0 ℃层高度对不同相态降水同样具有指示意义,100~500 m高度是雨雪转换的关键高度层;以不同高度层气温为指标确定出青岛冬半年降水相态预报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