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辽东湾温坨子地区冬季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辽东湾温坨子地区大气扩散试验资料,采用风场诊断模式,对拟建核电站厂区冬季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该地区水平风场分布主要有3种形式:(1)呈偏南风型的风场;(2)偏北风型的风场;(3)厂址附近位于高低压中心之间,或整个区域是一均压场,这时系统风弱,局地风(包括山谷风及海陆风)明显,整个区域地面风场比较混乱。夏季该地区水平风场分布主要有4种形式:(1)受季风控制,呈偏南风型的风场;(2)系统风较弱,呈海陆风型的风场;(3)锋前低压控制,产生切变型的风场;(4)受季风控制呈偏北风型的风场。  相似文献   

2.
利用辽东湾温坨子地区冬夏两季大气扩散试验资料,采用风场诊断模式,对拟建核电站厂区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以为评估该地区拟建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扩散状况提供基本参数与依据。结果表明:冬季该地区水平风场分布主要有3种形式:1) 呈偏南风型的风场;2) 偏北风型的风场;3) 厂址附近位于高低压中心之间,或整个区域是一均压场, 这时系统风弱,局地风 (包括山谷风及海陆风) 明显,整个区域地面风场比较混乱。夏季该地区水平风场分布主要有4种形式:1) 受季风控制,呈偏南风型的风场;2) 系统风较弱,呈海陆风型的风场;3) 锋前低压控制,产生切变型的风场;4) 受季风控制,呈偏北风型的风场。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8年冬季北京地区200多个自动气象站逐时10 m风速、风向观测数据,分典型区域(山区、山区与平原过渡区、平原区、城区)研究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风的精细特征,并使用有完整记录的2 a(2017和2018年)冬季延庆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0 m风逐时观测数据,多视角分析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近地面风的特征和成因,以深刻认识北京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冬季近地面风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平均风受西部北部地形、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和冷空气活动共同影响,平均风速沿地形梯度分布,山区高平原低,平原中又以城区风速最小;盛行西北风和北风,在城区东、西两侧盛行风出现扰流,在山区和过渡区一些地方还存在与局地地形环境明显关联的其他盛行风向。(2)4个典型区域冬季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风速大于夜间,午间风速最大的“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在城区高、山区低。(3)4个区域冬季弱风(< 1 m/s)频率为31%—42%,城区较高、山区较低;强风(> 10.8 m/s)频次则是山区多、城区少,强风风向主要表现为偏西—偏北,与冷空气活动密切关联;城区、平原区和过渡区偏南风频率均为极小,暗示北京“山区—平原”风模态在冬季是“隐式”的、不易被直接观测到。(4)近地面风的水平尺度代表范围在延庆高山区高海拔处明显大于低海拔处,海拔1500 m附近(平均的边界层顶高度)是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分水岭”,低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表现为前述“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而高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则呈现相反特征,即夜间大白天小、午间最小的“峰平谷深”特征,这是由边界层湍流活动的日变化及伴随的低层自由大气动量向边界层内下传所致。(5)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大体上随观测高度而增大,高海拔站点日平均风速数倍于低海拔站点。白天—前半夜,海拔约2000 m的站点冬季盛行偏西风,风向变化不大,但风速为2—12 m/s;1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则风速比较稳定(< 6 m/s),风向从午间至傍晚相对多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冬夏近地层流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60—1969年1、7月份的高空风资料绘制了近地面三个标准层的合成风场图。分析发现:1.无论冬、夏我国近地层都可分为三大风系(行星西风、高原季风和海陆季风);2.在下垫面热力对比最强区的附近都有一支低空强风区;3.强风区中风速的垂直分布呈“S”型;4.夏季在青藏高原以东存在两支低空急流,分别与二级地形台阶相伴,而落矶山以东只有一支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5.
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永暑礁水文气象站1998~2007年地面风的定时观测资料,可以看出南沙海区每年都有2个季风过渡期。2个季风过渡期内风向多变,平均风力为4.1~5.4m/s,为全年最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2年海南岛沿海6个常规气象站、2个海岛站的逐时风向、风速资料,分别对全年以及不同季节内近地面风速大小、风速日变化以及风向频率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沿海近地面风速约在1.8~5.7 m/s之间,其中三亚站风速最大,冬季高达6.5 m/s,大部分站点夏季风速最弱,最大风速出现在春、冬季;海南岛南部沿海风速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各站24 h风速基本呈现白天大、夜晚小的典型特征,由于所处地形、植被独特,三亚部分季节风速呈现相反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各站基本存在两个盛行风向,大部分站点近地面风向与南海季风的风向变化较为一致,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东北风为主;各季沿海近地面风向南北部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随着季节转变,南部沿海盛行风转向最明显,东西部次之,北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左权、王曲电厂等为期一年的铁塔气象观测资料和各邻近地面气象站同期观测资料为例,说明如何选取典型年以及相关性较好的对比气象站,通过对电厂空冷梯度的主要气象要素分析,结合选取的对比气象站长时间序列的逐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统计分析并进行回归检验,重建厂址区域风、温场资料,并针对风资料转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两地风资料相关较差时.利用条件概率结合线性回归以及风矢量相关等方法补充订正厂址区域风资料效果较好.其结果对风、温场历史资料的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高原近地层夏季为热低压,冬季为冷高压控制,与此气压场相应还存在一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即“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形成及我国西部地区的旱涝有明显的影响。研究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规律可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一定的气候背景。高原季风的基本特征(即冬季为冷高压,夏季为热低压),反映在600mb高度距平图上最为清楚。本文将通过对600mb高度距平场的分析,讨论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旱涝的影响。从测站密度来看,高原地区的600mb图要比500mb图更好,因为前者有大量地面记录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2018年8月30—31日广东出现一次超历史记录的极端强降水过程,惠东高潭24 h雨量达1 056.7 mm,采用广东省区域雷达拼图产品、MICAPS实况、CFSR逐6 h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5°×0.5°),以及广东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着重分析了此次过程中"列车效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列车效应"发生在缓慢移动的季风低压诱发的有利大气环流背景下,最显著的特点是水汽通量散度和假相当位温大值区主要存在于925 hPa及其以下的边界层中,且在强降水发生时段汕尾附近地区边界层风向由西南风逐渐逆时针转为偏南风,在汕尾中部附近地区形成气流辐合上升;MβCS中多单体对流风暴沿西南季风和莲花山山脉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以及低空西南-偏南暖湿气流的脉冲,以及惠东高潭附近的特殊地形分布触发了此次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发生发展,从而引发了高潭创历史记录的极端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经向环流 850hPa和200hPa上的逐月大尺度季风环流在早先许多研究中已有论述(如Krishnamurti,1985年)。Krishnamurti指出:东亚西南季风地面气流从5月份开始发展;并在7、8月份到达东亚最北部;9月间季风气流撤回到赤道15°以内热带深处。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10年月平均资料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4月间垂直环流是由赤道附近和中国中部的上升运动这两种环型组成。赤道附近的上升运动可能与马来西亚半岛对流活动和降雨有联系。实际风大小  相似文献   

11.
徐建军  朱乾根  施能 《大气科学》1997,21(6):641-648
运用相关及滑动相关的计算技术,讨论了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系受到季风的QBO以及季风-海洋的年代际背景场配置关系的共同作用;当季风与海洋的背景场处于同样状态时,强冬季风有利于第二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升温,产生El Ni?o事件;当两者的背景场处于反位相状态时,强冬季风对应于第二年冬季的La Ni?a位相。  相似文献   

12.
南海季风爆发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980-1986年每日客观分析风场资料,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层海季风明显存在4个阶段的季节循环,即冬季东北风盛行阶段、1月底至4月中旬的东南风过渡阶段、夏屯强盛的西南风阶段、10月初至11月初的另一东南风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天气图到分析被用于处理1961——1980年共20年间,热带季风环流的年际变化,新加坡 150毫巴层的偏东风,被用作冬季季风实验区上热带手风强度表示的特征(南海——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事实表明,冬季风的年际变动与沃克环流的相应变化,是紧密地结合的。 当塔希提岛附近的海平面气压升高,以及科科斯岛附近的海平面气压降低时,就发现季风是增强的,当观测到相反的条件时,季风就弱。1978——1979年季风实验的冬季,是一个弱季风。当季风增强时,两条热带辐合带的构造,有一个增强的趋势。比较而言,在季风弱的年份,仅仅在新几内亚岛附近,观测到一条热带辐合带。  相似文献   

14.
以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为工具,利用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和探空观测数据,模拟了银川市四季3种典型风速天气条件下城市规划前后大气温度场,结果表明:现状下,夏季,小风和大风情景下高温区域面积大于一般风情景下;冬季,小风情景下高温面积最大,大风情景下高温区域面积最小;春季一般风情景下高温面积最大;秋季一般风情景下高温区域面积最大。银川市四季城市热岛效应表现均很显著,四季日变化表现为夜间水域附近的温度较城区建设用地高,白天尤其是14:00,城区建设用地温度较水域附近温度高。14:00在城市建设用地密集区域气温较高,且城市建设越密集气温越高,仅在冬季小风日和春季大风日表现得较弱。城市规划后,温度场在3种典型天气条件下分布特征与现状下分布规律总体趋于一致,只是高温区域较之前略小,低温区域较之前略大。城市规划后,3种典型天气条件下热岛面积均小于规划前,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小型湖泊(面积小于200平方公里)附近的局地气候作了研究,测量了日本北海道洞爷湖附近的冬季气温分布和风系。静夜,洞爷湖附近及周围地区风系的湖泊效应是显著的。夜间,地面附近风从周围地区吹向湖泊。但是,在白天,地面风向和梯度风相同。观测了白天和夜间湖岸上气温分布的湖泊效应。白天洞爷湖北岸的向岸风的气温比南岸的离岸风的气温高约2℃;晚上,气温的局部波动是显著的。气温地区差异最大值约是5℃。  相似文献   

16.
冠县气候属于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降水集中。各季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而一九八三年一反常态,形成了冬季干而不冷,春季温高多雨,夏旱严重,秋雨连绵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峡坛子岭单点地面矢量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UVW三轴风速仪三峡坛子岭单点地面风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坝区地面风速量值、风向风速出现频率分布、风的日变化规律等,并根据这些观测资料、结合一些地形风理论知识和观测现象推测了三峡坛子岭附近地面风平面流场特征,从而揭示了河道地形回流风这一特殊小地形下的局地风现象。三峡坛子岭附近地面的这种回流风尺度在百米到千米量级,与由于地形热力因子引起的山地风不同,是由于小地形的动力作用引起的,其风向与长江河道引导的山地风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8年5月1日-8月31日南海季风试验(SCSMX)产1980年1月-1995年12月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1998年和多年平均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揭示该地区热状况的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从而讨论引起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存在较强的持续地面感知加热并具有显的低频振荡特征,低层大气在中南半岛地区出现较强的暖中心,由此导致局地强的水平温度梯度和位势高度梯度,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西南风。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低层出现较强的辐合风,高层出现较强的辐散风,这种低层强的辐合,高层强的辐射散配置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降水的加强,进而触发南海季风的爆发。对多年平均资料的分析也证实了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850hPa温度是逐渐增加的,且增温幅度大于南海地区上空,由此加强了中南半岛与南海之间的温差。另外,比纬圈温度偏差和位势高度偏差的分析中发现,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南海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副高东撤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增温和孟加拉湾低槽的向东扩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T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进行划分,通过对异常年850 hPa、200 hPa矢量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后发现:在西太平洋暖池夏季暖异常年,副热带夏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加强,热带西南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夏季冷异常年,热带西南季风和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了加强,副热带夏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暖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冷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与陕西降水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最新的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近50a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以及东亚季风强度与陕西省降水的同期和非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强的东亚冬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冬季降水偏少,强的东亚夏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夏季北部多雨、南部少雨的气候特征,反之亦然。此外,比较了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距平特征差异,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了东亚季风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