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妍  王晓明 《吉林气象》2012,(1):12-15,30
运用1971-2010年的短时暴雨、雷雨大风天气资料,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其中短时暴雨和雷雨大风出现在平原的次数大于山区,而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魏勇  王存亮  杨建成  雷薇  郭金强 《干旱气象》2011,29(1):55-61,8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石河子地区和兵团农六师的高密度自动站网资料,对2010年5月2日在准葛尔盆地南缘发生的-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云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水汽条件充沛,0℃层和-20...  相似文献   

3.
南阳市冰雹天气过程和人工防雹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3年南阳市出现的70个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冰雹分布的特点、源地、移动路径和出现冰雹天气时的天气图、探空及雷达资料.结果表明:西峡、内乡、邓州、唐河冰雹发生较多,冰雹天气多出现在4-8月,在13:00-22:00时段内发生的冰雹约占92.4%;降雹天气形势有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西南气流型;当T850-400>36 ℃,08时0°层高度H0≤4817m, T地面-400≥42.4 ℃或39.6 ℃≤T地面-400<42.4 ℃且T-TD<3.5 ℃,地面总温度Tσ≥60 ℃时可作为冰雹预报的条件.冰雹云团的雷达回波特征为组合反射率因子≥60 dBz, 回波顶高≥11 km,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30 kg/m2.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报表和灾情记录,统计2002—2011年商洛地区共出现冰雹天气过程48例。根据500hPa天气形势,将商洛冰雹天气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切变型三种类型。通过计算冰雹个例的动力、热力、能量、稳定度指标,发现与商洛冰雹天气关系密切的11个物理量指标。其中,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冰雹天气的K指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差、瑞士雷暴指数、850hPa露点温度等对流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需要注意。CAPE值、0℃层和-20℃层高度在各月差异不大。5—6月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应特别关注低层水汽条件的增加,7—8月应特别注意0℃层和-20℃层的高度是否适合冰雹的生成。冰雹预报指标在2012—2014年商洛冰雹天气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尉英华  花家嘉  王莹  卢焕珍 《气象》2023,(2):213-223
针对2009—2019年天津地区70次冰雹天气过程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 FNL)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构建融合探空序列,对比分析不同月份、不同天气型和不同大小冰雹的环境条件差异,给出相应的环境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天津降雹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月冰雹和大冰雹发生日数分别占49.4%、60.0%,12—20时冰雹和大冰雹发生概率分别占74.8%、100%。冰雹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抬升指数(LI)、垂直风切变(SHR)、湿球0℃层高度(HWBZ)、大气可降水量(TPW)均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但总指数(TT)和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作为预报判据时其月变化并不明显,4月和9月大多数冰雹天气发生在“低能强切变”条件下,7月和8月则多发生在“中高能弱切变”条件下。此外,不同月份HWBZ平均比干球0℃层高度(HDBZ)偏低0.4~0.9 km,除了7月和8月极少数冰雹HWBZ位于4.0~4.2 km范围,其余冰雹天气过程均发生在低于3...  相似文献   

6.
梁山县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梁山县1959-2004年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1985-2004年造成雹灾的天气系统和雹云移动路径,并对1995年7月1日一次典型的低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梁山县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月降雹次数最多,傍晚(18-19时)是冰雹天气的多发时段;造成冰雹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低涡,它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有利的天气系统影响、对流性不稳定、适当的℃层和-20℃层高度等是强对流发生发展和冰雹天气出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区冰雹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1个气象台站1974—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和1999—2009年冰雹日的高空观测资料及2006 2009年的冰雹云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唐山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和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并分析了冰雹日数的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冰雹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20世纪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9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冰雹日数于9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冰雹日数明显减少。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区域中,强烈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降雹的0℃层平均高度为3.4 km,-20℃层平均高度为6.3 km。唐山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大多大于60 dBz,垂直结构都为倾斜回波,回波顶(ET)都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大部分在25 kg·m~(-2)以上,基本径向速度图上表现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10年广东冰雹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怀宇  何如意  胡胜  张羽  罗聪 《气象科技》2015,43(2):261-269
对2004—2013年广东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广东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5月并且集中在粤北山区和西江流域河网地带。可将广东出现冰雹时的天气形势分成锋面低槽型、暖区型、高架雷暴型3种典型的类型。锋面低槽型,大冰雹多出现在这类天气形势下,地面冷锋、低层切变线(低涡)、高空槽(温度槽)互相配合,地面冷空气和中层温度槽的侵入,使得大气层结变的不稳定;锋面、切变线、高空槽的动力作用触发对流;冰雹出现在锋面、切变线附近,高空槽前。暖区型,地面在长江流域以南没有冷空气活动,低层存在西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高空槽带来干冷空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冰雹出现在高空槽前、低层辐合区内。高架雷暴型,地面为冷高压控制,低空存在逆温层,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对流在逆温层之上发展;冰雹出现在切变线附近,多为小冰雹。在广东,适宜大冰雹生长的物理量平均值是:0℃层高度4505m,-20℃层高度7632m,K指数35℃,SI指数-0.99℃;垂直风切变2.67×10-3 s-1;最大上升速度-28×10-2 Pa/s,400hPa与700hPa之间的差动温度平流-23.9×10-5℃/s。大冰雹要求更大的K指数、更小的SI、更大的垂直风切变、更加充足的水汽、更加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更大的差动温度平流。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 2011年 8月 11 日在喀什发生的一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0 ℃层和 -20 ℃层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 70 dBZ 强回波区和悬垂结构及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VIL) 增加等都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冰雹天气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吉林省在4次冷涡天气的影响下共降雹36站次,属于冰雹的高发年份,是2000—2009年6月发生冰雹站次数的第一位。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2.5°×2.5°的NEC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5个主要降雹日的发生时间及物理量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开始阶段,冷暖空气活动较为活跃,冰雹多发生在11时-17时;适合的0℃层和-20℃层的高度、水汽条件、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都对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发生在邯郸辖区内的5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配合,0℃层、-20℃层和强垂直风切变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1 h降水累积值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增加等都对冰雹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空匹配2002-2010年逐年3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海拔3 km以下地区671个国家站逐时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FNL(Final Analysis)资料,以海拔1 km作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梯区域(简称两级阶梯,并把两个区域分别简称为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对表征中国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水汽、热力和动力环境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考虑气温0℃层高度对形成冰雹天气的影响,首先用0℃层高度对样本进行过滤,然后对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级阶梯冰雹环境的水汽、热力和不稳定能量差异显著,一级阶梯冰雹往往出现在具有更不稳定的层结结构、更多不稳定能量、更多水汽含量以及更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一级阶梯冰雹的整层可降水量集中在15~41 mm,二级阶梯则集中在6~30 mm,无冰雹出现在整层可降水量超过56 mm的环境中。两级阶梯超过50%的冰雹均出现在最有利抬升指数为负值的不稳定环境中,最优对流有效位能分布则表明,超过75%的冰雹均出现在具有一定不稳定能量的环境中;但当最有利抬升指数大于2.8℃时,两级阶梯均不会出现冰雹天气;两级阶梯超过50%的冰雹均出现在强的垂直温度递减率环境中。多物理量的高概率密度区更显著地揭示了两级阶梯冰雹天气所需的物理量分布差异。这些结果为两级阶梯冰雹天气的主客观潜势预报提供了客观的统计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呼伦贝尔市CIMISS系统实况资料,统计分析了2010—2021年5—9月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及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5月雷暴大风次数最多,6月冰雹次数最多,6—8月是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期,尤以8月次数最多。(2)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12:00—20:00,其中短时强降水每个时次均有发生,但雷暴大风与冰雹天气在21:00—次日08:00基本没有发生过。(3)大兴安岭西部雷暴大风站次较多;大兴安岭东北部、岭上及岭西北的冰雹站次较多;短时强降水与强对流天气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均是大兴安岭岭上南段与岭东的站次较多。(4)雷暴大风天气的风速多以17.2~20.7 m·s-1为主;短时强降水量级为20.0~29.9 mm的站次占总站次的74.3%;持续时间小于5 min冰雹居多,直径小于5 mm冰雹的站次占总站次的49.1%。(5)短时强降水850 hPa的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物理量参数均值均大于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K指数均值大于冰雹、雷暴大风,T850-T500均值大于26℃,短时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2016年广西重要天气报(WS报)和信息员上报的冰雹实况,以及欧洲中心(ECMWF)0.125°×0.125°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背景下广西历史冰雹个例发生前后关键物理参数的特征及其变化。从不稳定能量、水汽条件、对流触发条件、垂直风切变、0℃层高度、-20℃层高度等方面归纳总结广西冷空气影响冰雹过程及暖区冰雹过程的预报指标,应用预报指标动态调整的配料法,分别建立冷空气影响冰雹过程和暖区冰雹过程的广西分类冰雹客观预报方程。利用方程对2017—2018年2—6月广西冰雹进行试报,结果表明该方程对广西冰雹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对大范围冷空气南下触发的冰雹过程较暖区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预报更为准确,但也存在较大范围的空报,空报区域基本与雷暴大风天气落区对应,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仇娟娟  何立富 《气象》2013,39(5):577-584
利用1971-2006年气象记录月报表A文件资料及1999-2009年自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苏浙沪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华北冷涡背景条件下区域性冰雹与3小时降水量大于100 mm的极端降水过程环境场条件差异进行了对比.归纳了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冰雹年发生频率先递减后略增,30~50mm·h-1降水天气日数缓慢增加,高发区均位于江苏省北部.强降水较冰雹天气华北冷涡浅薄位置偏南,冷空气强度较弱,伴随低空急流,深厚湿对流明显;冰雹天气时高空急流强盛且偏南,上千下湿呈干对流风暴特征,两者均由低层不连续线触发.统计表明,0℃层高度、△T850-500、K指数、可降水量和高空风切变等参数冰雹与强降水天气分别平均相差-1700m、7℃、8℃、-37 mm和1.63×10-3s-1,这些物理量用来区分对流天气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2005-2014年丰都县地面天气、探空数据、NCEP 1°×1°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丰都地区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这3类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3类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天气个例出发,利用实况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得到如下结果:短时强降水通常出现在5-9月,大风通常出现在5—8月,冰雹通常出现南部的七跃山脉和北部的蒋家山和黄草山脉附近~([1]),2005—2014年间共出现了7次,3—8月均有发生。通过计算3种强对流天气环境场参量,归纳出3种物理量参数的差异:大气可降水量、AT500-T850,K指数、抬升指数(LI)、相对湿度、散度场分布等在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中有明显的差异,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AT500-T850相差了近5℃,大风天气的值介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之间。大气可降水量分布上,短时强降水的大气可降水量(PW)平均值为58 mm,比冰雹值大约多了10 mm,比大风值多了14 mm。短时强降水出现时几乎整层都是处于饱和的状态,冰雹和大风天气几乎只在中低层有较饱和的水汽,而高层的相对湿度平均值在40%~50%左右。对流指数方面,K指数和LI指数都很好的指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K指数在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其平均值在39.8℃左右,较冰雹和大风分别高1.6℃和3℃。短时强降水出现环流位置大多位于600 hPa以下,而冰雹则在300 hPa左右,大风在40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雷达资料对2009~2012年34个冰雹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统计归纳出南疆阿克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环境条件和雹云雷达回波判识指标。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期,当850 hPa与500 hPa温差≥30℃,地面露点温度≥10.2℃时,预示冰雹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流有效位能在冰雹尺寸相对较大(≥10 mm)时指示效果较好,但对小范围局地冰雹的预报具有一定局限性;0~6 km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也能形成冰雹天气;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雹云雷达回波具有的特征:组合反射率因子达到50 dBZ以上;径向速度场往往伴有逆风区出现,部分还出现风暴顶辐散特征;45 dBZ强回波核高度≥9 km,垂直剖面出现前悬回波、穹窿等冰雹特征回波;回波顶高6~8月超过12 km,5月和9月超过11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阈值5月为18 kg·m-2,其它月份为30 kg·m-2;冰雹指数产品至少持续5个体扫出现实心大三角标识。  相似文献   

18.
选取发生在金华的5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下垫面、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冰雹天气多发在午后到前半夜,落区多是引导气流前方山地的迎风坡或是被大山包围、水体附近的迎风坡上;需要具备不稳定的大气层结(IC指数-5℃)和适宜冰雹成长的温度层结(0℃层高度位于620 h Pa附近,-20℃层高度位于420 h Pa附近);垂直风切变和CAPE值都是区域性冰雹天气条件发生很好的表征;区域性冰雹天气按照风暴类型可以分为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和强烈多单体风暴两种,前者在雷达回波上反映更为明显和剧烈。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结合石河子地区高密度的自动站网资料,对2009年7月19日石河子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水汽条件充沛,0℃层和-20℃层的高度适宜,同时具有强的垂直风切变。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区和穹窿结构的出现,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雨强(RZ)的急剧增加以及风暴跟踪信息(STI)预警等都对冰雹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铜仁市一次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铜仁市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能力,该文应用铜仁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铜仁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在0℃层上出现大于50.0 dBz的回波时,则可能降雹;②反射率因子在0℃及以上层(如-20℃、-30℃层)在降雹前强度明显增加,50 dBz的回波高度超过0℃层高度且发展到对流云中上部,且其剖面具有明显的穹窿结构;③风随高度的垂直切变是强对流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条件;逆风区的存在是冰雹天气速度回波场的明显特征;④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冰雹天气的分析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⑤强天气概率和冰雹指数对降雹亦具有一定的预报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