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辽宁近海的 2次赤潮过程做了个例分析 ,探讨了赤潮灾害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并对用NOAA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监测赤潮的原理、优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淑琴  黄辉 《气象科技》2006,34(4):478-481
根据国家海洋局1990~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我国沿海赤潮的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近几年赤潮发生增长较快,几乎全年都有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沿海各省都有赤潮发生,浙江省、长江口一带最盛。对浙江舟山沿海发生赤潮时的气象要素研究表明,其主要特点是湿度大、气压低、日照时间长、风向偏东居多。赤潮发生时的3个天气形势特征:高空西北偏西气流;地面一般为均压场,气压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地层有很大的东西向温度梯度,并分析了这样的形势适合赤潮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8年8~10月渤海海域赤潮实况与7~10月的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认为7月份大量的陆面降水,8~9月持续温暖天气、降水少、风速小,10月中旬气温下降、海水降温对赤潮形成、发展与消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8年渤海赤潮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8年8~10月渤海海域赤潮实况与7~10月的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认为7月份大量的陆面降水,8~9月持续温暖天气、降水少、风速小,10月中旬气温下降、海水降温对赤潮形成、发展与消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7~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 997年1 0月~1 998年5月广东沿海大规模赤潮实况,分析了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中国东南沿海气温、相对湿度偏高,盐度偏低,风速偏弱,海水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多) ,对赤潮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风、气温、湿度、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海区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尽相同,低层850 hPa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南方涛动指数与第2年赤潮发生日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745。  相似文献   

7.
海洋叶绿素a浓度反演及其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OC2和OC3两种标准经验算法以及Clark和NSMC-CASE2两种半分析算法进行了MODIS海洋叶绿素a浓度反演, 并根据2004年福建近海赤潮监控区内10个站点的叶绿素a浓度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 利用2002—2005年MODIS叶绿素a浓度反演结果对同期发生在福建近海的赤潮灾害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探讨了250 m 和500 m 分辨率的MODIS可见光数据对赤潮灾害监测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 两种标准经验算法和两种半分析算法对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高, 相对而言, OC3标准经验算法比较适合基于MODIS的福建近海叶绿素a浓度反演; MODIS红光 (250 m) 和绿光 (500 m) 通道数据的比值在赤潮灾害发生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灾害发生时其值明显较灾前和灾后均偏大。  相似文献   

8.
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年1月—2002年12月广东沿海赤潮实况与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结果表明:在大万山海域出现六级强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发生赤潮;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斜体表示拉丁文,下同)和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最大增殖速率的发生环境为:海水温度27.51~29.81 ℃、盐度20.06‰~31.94‰、气温22.7~30.4 ℃、风速0.3~12.0 m/s、气压995.9~1 002.0 hPa、相对湿度72%~98%;风速减弱、气压下降、水温和盐度升高、降水偏少是诱发赤潮大爆发的海洋环境因素。另外,2002年赤道太平洋发生的El Ni?o事件,导致中国东南沿海的水温、盐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及广东降水量发生异常变化,对赤潮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90年4月在浙江南部海域调查所获资料,对该海域赤潮发生期间,水体的一些理化因子进行分析。所探讨的理化因子有:盐度、温度、溶解氧、pH、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及氨。并讨论了理化因子在赤潮区测站(90R)的垂直分布。各因子的测值范围分别为:盐度27.83—30.71,温度15.0—20  相似文献   

10.
辽宁海洋灾害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辽宁面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对建设海上辽宁实现辽宁第二次创业关系重大。辽宁海域地处中纬度,气象灾害、海洋灾害严重,如台风、风暴潮、寒潮大风、海冰、海雾、风浪等灾害给渔业及交通工程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人类活动及工业的发展,使海洋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沿海近年来不断发生赤潮及石油污染事件破坏了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辽宁沿海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但也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中国海洋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89--2007年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按照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四种类型,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特征及其危害。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近海污染日益加重,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但闽、台地区地震海啸灾害潜在危险极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一是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和预报,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预报服务系统;二是加强海岸带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标准;三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促进防灾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和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减少人为海洋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海和邻近海的海洋环境对最近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蔡榕硕  陈际龙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6,30(5):1019-1033
鉴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及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严重性,作者首先利用ERA-40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HadISST 和SODA等海洋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和邻近海(主要是热带和副热带西太平洋)海面附近的风力、海表纬向和经向风应力和海表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976年之后中国近海和邻近海上空的冬、夏季风变弱,从而引起中国近海冬、夏季海表风应力减弱(尤其是经向风应力),而海表水温明显上升; 并且,冬、夏季海表风应力的减弱和海水温度的上升在中国东海反映尤其明显,这些为中国近海赤潮的频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海洋环境.此外,从中国近海上空环流散度分布的变化可见,中国近海上空从1976年之后大气环流辐散增强,这不利于中国近海上升流的形成,从而会对沿岸水域营养盐的输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读图     
正海洋利用:规划当先回避风险人类生存所需的很多资源来自海洋,然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种利用需要在时空坐标上进行规划和调整。欧美学者给出气象驱动对不同海洋利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警示相关部门和人群(图中简写词:WARM(变暖);ACID(酸化);HYPO(低氧);DSHIFT(分配改变);SLR(海平面上升);CIRCW(环流和风);EXT(极端事件);DISHAB(疾病和有害赤潮))。  相似文献   

14.
河口、港湾和近海区域历来是海洋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场所,而水体“富营养化”则通常被作为衡量海域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几十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我国近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导致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入海污水中所含的大量营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1991~2005年5种主要海洋灾害概况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广东省近15年因风暴潮、海浪、赤潮、溢油、海水入侵等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38.9亿元人民币,死亡、失踪57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的海洋灾害是由台风风暴潮引起的;灾情的地域差异是粤西较重,粤东次之,珠江口较轻。2001~2005年与1991~2005年相比,近5年海洋灾害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减少。但2006年又是海洋灾害重灾年。  相似文献   

16.
全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与减灾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持的专题研讨沿海地区灾害的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8个部委局院和8个省市的74名代表。会议交流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热带风暴、干旱、风暴潮、赤潮、海冰、地震、地质、火灾等灾害研究及减灾经验;辽宁、山东、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代表分别作了本省灾害及其对策的报告;河北师范大学刘濂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罗祖德副教授探讨了沿海  相似文献   

17.
1999~2000年对黄海北部重要河口海域活性磷酸盐的连续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是江河等陆源排放活性磷酸盐的高峰期,秋季呈下降趋势,但沿岸的降水能延迟下降的时间表;总体区域分布为大洋河口以东偏高。1999年椅圈、大洋河口、碧流河口、鸭绿江口和庄河口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3~5月,分别达0.059mg/L、0.047mg/L、0.046mg/L、0.041mg/L和0.039mg/L;2000年椅圈、庄河口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0.049mg/L和0.042mg/L,分别超过四类和三类海水标准,并超过引发赤潮的磷酸盐阈值;最低值全区多出现在9月。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显著上升且极端高海温事件(海洋热浪)频发,时常造成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和赤潮暴发等生态灾害。为此,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近海变暖及海洋热浪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海温变化趋势和变率、海洋热浪演变特征和气候成因,以及相关影响,并探讨了应对策略。研究显示,1960~2022年,中国近海尤其是东中国海(渤海、黄海和东海)变暖趋势显著,SST分别上升了1.02℃±0.19℃、1.45℃±0.32℃,主要受到东亚季风减弱和黑潮入侵增强的影响;而SST年际和年代际变率还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大尺度气候因子有关。中国近海变暖还引起地理等温线明显向北迁移,造成季节性物候发生变迁(春季提前和秋季滞后),并影响海洋生物生长节律、地理分布、群落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自1982年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增多变强,最近十年(2010~2019年)尤其显著,其中,东中国海和南海(5~9月)海洋热浪平均发生频率分别是1980年代的20倍和4倍,并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厄尔尼诺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趋频增强的海洋热浪对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水...  相似文献   

19.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第三章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和风险,以及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脆弱性和适应评估。AR6明确指出,人为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显著地改变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影响驱动因子,包括海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缺氧,以及营养盐浓度变化等海洋物理和化学因子。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热浪发生的频率已增加了1倍,到21世纪末期可能增加4~8倍。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变化已经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海洋变暖使得海洋物种自1950年代以来以(59.2±15.5) km/(10 a)的速率向极地方向迁移,导致热带海域生物量减少,中纬度海区热带化,极地和亚极地海区浮游植物生长期提前;2)频繁发生的海洋热浪事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海洋生物的耐受极限或其气候临界点,如暖水珊瑚的大规模白化、死亡,海草和大型海藻的大面积消失;3)海洋变暖、缺氧和酸化使得河口区生物群落结构改变,赤潮等有害藻华事件频发,近海和大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下降;4)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退化;5)未来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加剧,尤其是在热带和北冰洋海区。其中,当全球升温1.5℃时(最快到21世纪40年代,SSP5-8.5情景),暖水珊瑚礁预计将减少70%~90%;当升温2℃时,几乎所有的(>99%)暖水珊瑚礁将会消失。目前人类社会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红树林生态修复)已越来越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气候风险,迫切需要发展变革性的行动措施,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发展,并需尽快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新余市1990~2001年出现雾的实况资料进行了气候分析,对各雾日的要素进行指标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并运用天气学方法,在雾的多发季节进行重点预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