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改进的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艾利”台风在福建省登陆所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空间带通滤波技术,对模拟结果进行尺度分离,揭示出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有直接影响的中尺度系统,即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对这些中尺度系统的物理量场特征和它们与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与中尺度系统的散度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系统与地形相互作用形成很强的辐合抬升作用是造成中尺度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1997年12月1—2日降雪天气模拟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详细分析1997年12月1~2日降雪过程天气形势的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4的模拟结果,诊断分析了这次降雪过程的中尺度辐合线及环境场的物理量特征,认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降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4月17日华南强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对强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及切变线是本次飑线过程主要的触发系统和重要的维持机制之一,干侵入和对流性不稳定以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对飑线的发展和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WRF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本次飑线过程的β中尺度结构特征,表明该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系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4.
边界层辐合线发展成飑线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张群  张维桓等 《气象科学》2001,21(3):308-315
利用高分辨率η坐标模式,以一个实际飑线个例的常规资料为初值,通过嵌入一定强度的边界中层尺度辐合线,进行了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激发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飑线实例的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累积的有效浮力能,小尺度积云对流则通过对流翻腾提供高层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和低层降温冷却,而中尺度幅合线通过提供带状辐合上升运动,起着胚胎和组织积云对流的作用,这样大、中、小三种尺度相互作用导致了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发展成为飑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mass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8月5日山东半岛海风的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对海风发展形成的辐合线、辐合中心都较好的模拟了出来,与实况比较一致,并与降水区及对流云出现区域对应较好。该模式对于诊断复杂地形生成的中尺度环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唯一缺点就是不能揭示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8月7日淮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rm,MCS)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MCS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场下,系统性上升运动较弱,对流层低层存在较弱的源自西北太平洋的偏东风转东南风的水汽输送作用;MCS移动和形态变化与地面辐合线演变特征较为一致,地面流场的演变与降水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本次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MCS演变过程中对流活动和地面辐合线相互作用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MCS在逐渐南移过程中完成了对流单体的更替,地面辐合线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流单体环境场的对流不稳定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选取2002年5月11~13日云南地区的一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利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高分辨率的输出结果分析了这次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系统的低层环境风场为西南和东南气流辐合,高层则为一致的槽前西南气流。低层强正涡度暖湿气流辐合上升区紧邻辐合线的西南侧,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辐合线附近冷空气的作用下辐合上升,形成强降水,强降水落区位于低层700hPa强正涡度暖湿气流辐合上升区的西南侧。对物理量要素的时间演变分析表明:在对流发展初期,沿辐合线的正负涡度、辐合辐散、上升与下沉运动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相间分布,呈多个模态;当对流发展较强时演变为单一模态分布,即辐合线附近低层为正涡度辐合气流上升区,而高层为负涡度辐散气流下沉区。其中低层辐合较为浅薄,位于地面到600hPa高度,而正涡度和垂直速度较为深厚,可以从地面向上分别伸展到400hPa和200hPa高度。研究还揭示了低纬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辐合系统的垂直轴线随高度向辐合区东北侧(高纬度地区)倾斜的特征,这是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其它切变线、准静止锋和低涡等中尺度对流系统不同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珺  毕宝贵  谌芸 《高原气象》2010,29(5):1218-1229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分辨率0.5°×0.5°、间隔6 h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拟结果,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自内蒙古南下的低层冷空气和中层干空气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于低涡西南侧的辐合线上,低涡入海过程中移速减慢使辐合线经过济南速度减慢,导致济南持续3 h的短时强降水;生成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30 km左右的对流系统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合并使降水增幅,最终导致极端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9.
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24日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850hPa暖切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东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该辐合线先于降水存在,而且从地面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中层,之后触发了浙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强降水区域和强回波带落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WRF模式,对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山区大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数值模拟有一定难度。本次数值模拟能够反映此次大暴雨的降水区域、降水特征和降水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结果,对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气旋及地形对降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气旋是造成此次局地暴雨的直接系统;气旋在结构上表现出中低层强烈的辐合和正涡度柱的耦合,出现了伸展到对流层顶的深厚强上升运动;造成大暴雨的辐合线生成在贵州西部地形梯度较大地方,辐合线上发展起来的中尺度气旋在850 hPa和地面上表现为生成在一个开口向南的喇叭口地形上,由于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辐合和抬升作用,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在该地达到最强,无疑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