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新疆阿图什市1961—2011年日照、总云量、降水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阿图什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图什市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4.9h,其中冬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春、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显著。目前,年际尺度上处于日照偏少期。阿图什市年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与降水量的增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1洗晒指数简介洗晒指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天气是否有利于市民进行洗晒的气象参数。我们把天气状况分为有利洗晒和不利晒洗2类,比较分析不同天气类型各气象要素(如天气现象、云量)之间的差异,并与日蒸发量建立线性关系,再根据不同的衣物所需蒸发量的不同而建立洗晒指数。它利用天气现象、云量、日照、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综合描述。其中天气现象、云量、日照是描述洗晒物接受阳光程度的参数,温度、湿度、风速是描述洗晒物蒸发量的参数。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预报方法预报出各要素场,从而得到洗晒指数。2洗晒指数计算公式先对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顺站58 a(1955-2012年)逐日日照和云量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检验等方法,对日照和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和各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均未通过信度检验,属于正常的气候波动;年总云量在7.8~8.8成之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低云量在6.2 ~8.2成之间变化,变化幅度达到了20%,上升趋势显著.用M-K法进行突变检验知低云量在1972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西南南部和华南、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南疆西部。除了夏季II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冬季和夏季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消除总云量的影响后,除了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冬季相比,夏季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消除日照的影响后,在夏季I区(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和VI区(南疆西部)以及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与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1960~2005年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采用新疆地区最完善的9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新疆地区1960~2005年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气温日较差等)演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几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日照、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和太阳总辐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近50年来新疆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点。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的结果包括:1)新疆区域年降水在1987年发生转折性变化,而冬季降水在1986年就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是4个季节中最早的。新疆区域降水与比湿和低云量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低云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2)气温显著升高的同时,气温日较差是明显下降的。气温的升高可能是空气中水汽增多的结果,但也可能是气温长期自然振荡过程中的一个上升阶段。3)日照时数在总云量减小的前提下减少,这可能是降水和低云量增多导致的结果。4)蒸发皿蒸发的减小可能是风速、气温日较差、降水以及云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站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下降也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气候环境变化对电白日照时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白国家气候观象台旧测站1958~2006年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和新测站2007年日照等资料,对电白旧测站近50年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及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探讨造成电白日照时数显著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电白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存在突变现象;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与低云量的相关性更好;造成电白日照时数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观测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7.
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无锡站1961—2000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总云量及低云量资料,对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年变化及多年变化特征,分析了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为99.72h/10d,其中又以夏、秋季减少最快;日照时数年内变化为夏秋季大、冬春季小;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呈负相关;年日照时数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近46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总云量、低云量、烟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日照的变化及日照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日照时数近46年减少了377小时,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并呈阶段性变化;1989年之前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从1987年日照时数开始减少,在9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这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增加的增加趋势相一致。说明90年代后期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的增加,是导致呼和浩特市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享受"阳光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篇文章利用城市街道日出日落时间公式和计算机程序,推算了四川省资阳市区不同街道走向、不同宽高比(L/H)、从春分至秋分和秋分至春分的可照时数,并据此分析了不同街道走向、宽高比、太阳赤纬等对资阳市城市街道可照时数的影响,得出资阳市以东西走向最为有利,街道宽高比适宜增大更有利于日照;利用四川省资阳市气象局近5年的实际日照时数、云量等观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云量等天空状况对资阳市日照条件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徐兴奎 《气象》2012,38(1):90-95
据1960—2009年606个气象台站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总云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相对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云覆盖年变化平稳阶段,1980 2009年全国平均总云量下降了0.6%,但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少部分地区总云量一直变化比较平稳。低云变化空间不均性差异较大,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区域50年间低云持续减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平均每10年年平均下降幅度达4.0%;长江以南、东北东部和新疆西部至青藏高原北部区域低云却增加了,平均每10年增加4.8%。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正云 《气象》1994,20(4):10-14
提出了综合考虑日照百分率和总云量来计算散射辐射的公式。将散射辐射D除以日照百分率S1,称其为净散射辐射。同时求出各月及年的净散射辐射与当地天文辐射的比值和总云量的相关系数r。各月与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r均大于r0.01。在此基础上建立计算散射辐射的经验公式:D=S1Qoe^a+bN,式中D为散射辐射;S1为日照百分率;Qo为天文辐射;N为总云量;a和b为经验系数。使用该经验公式求得福建省所有市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51个观测站1961~2005年低云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夏季低云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对500hPa环流指数与新疆夏季低云量做奇异值分解,重点讨论了极涡对新疆夏季低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并在1987年发生突变;新疆夏季低云量存在2~3年、准6年和准11年的显著周期;环流分析表明新疆夏季低云量与副热带高压、极涡及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关系密切,当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时,西亚高空急流偏弱,新疆上空高空急流偏强,而低层大气主要表现为南风增强,水汽输送辐合加强,因此新疆夏季低云量偏多,反之,低云量偏少。  相似文献   

13.
武鹏飞  张钧泳  谭娇 《气象科技》2019,47(3):450-459
采用新疆天山地区55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气象数据,用Mann Kendall突变检验、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及偏相关分析对天山日照时数年、季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天山日照时数年及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天山各区域变化差异显著,山区及天山北坡变化趋势明显于南坡。②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及天山山区年日照时数突变时间为1985年、1980年和1988年,云量和降水是导致突变发生的主导因素。③新疆天山年日照时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平原多、山区少,春季呈“东北部多、西南部少”,夏季为 “东北部多、西南部少”,平原盆地高于山区,秋季呈现“北少南多,东多西少”,冬季由南向北逐渐减少。④云量、降水是导致天山地区日照减少的主要因素,少云区日照时数较多,多云区日照时数较少,天山云量减幅或增幅区域,日照时数突变量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海南州恰卜恰地区1993—1997年日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南州气象台1993~1997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恰卜恰地区的日照显时数、日照百分率、太阳能资源及云量、降水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高、冬季低;(2)日照百分率的分布情况则是冬季高、夏季低;(3)该地区的太阳能资料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开发和利用价值;(4)日照时数与云量、降水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对张迎福同志对“长江中下游水稻日照温度农业气候指标的初步研究”一文的意见答复如下: 1.用可照时数的原因是: (1)根据我们分析结果,实照时数与发育速度的关系不明显(原文图6)。原文中提到的阴昙天气条件系指实照时数。因为阴昙是用云量而定,而云量与实照时数有关。 (2)农业科学家曾用不同纬度来讨论水稻品种与日照长度和引种等问题。如吴光南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48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2,21(3):327-332
统计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冷区域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和日较差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总云量与日照比全国平均情况有更密切的反相关系,并且都与日较差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在春,夏季,它们都与温度有,但秋,冬季相关不明显。最后指出了云和日照可能是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春,夏季温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秋,冬季则与亚洲范围大气环流及青藏高原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近50 a华北平原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华北平原50个站日照、降水、云量、风速和视程障碍日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聚类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华北平原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北多南少的分布形式,春季最多,其次为夏、秋与冬季.近50a华北平原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93.4h/10a,为同期全国平均(- 45.9 h/10a)的两倍多,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80s中后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和偏少分别出现在1965年和2003年.四季日照时数也都明显减少,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日照时数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夏季减幅最大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秋和春季.近30a年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减幅增大,而冬、春两季减幅略缩小.大气透明度下降和平均风速减小是造成华北平原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不同地区云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18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和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的日照、云量、中低空水汽和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总云量、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85%的台站出现日照时数减少,减少量在12.2h.(10a)-1到173.7h.(10a)-1之间。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减少的台站中有63.7%的站出现突变现象,突变发生的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发生在80~90年代,21世纪以来这种减少现象不明显。同时年平均能见度从60年代的34km下降到目前的27km。云量、高空水汽和能见度条件分析表明,高原对流层气溶胶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宿州站1953~2010年的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a年宿州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49h/10a;四季日照时数也均呈现下降特征,夏季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月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2月最少,气候倾向率只有4月为正值;日照日数和日照百分率和总云量无明显的线性关...  相似文献   

20.
锡林浩特市太阳辐射变化及相关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10年锡林浩特气象站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降水量、气温以及总云量的观测资料,运用5a滑动平均及最小二乘原理等方法,分析了锡林浩特市1990—2010年来的总辐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云量等的变化以及与太阳总辐射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太阳总辐射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但四季太阳辐射量在近21a的年际波动略有不同。相关要素分析表明,太阳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和夏季、秋季气温有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和春季、夏季的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