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应用面雨量分析了致洪暴雨的特点,对郁江南宁段洪涝过程的面雨量和洪水水位进行分析,研究了流域的面雨量与洪水水位的关系,提出了致洪面雨量的条件,给预报决策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普查1981—2012年宜昌站中小洪水个例,统计发现宜昌站中小洪水20世纪80年代偏多,90年代明显偏少,2000年以后有所增加,洪水出现时间呈现最早洪水时间逐渐提前而最晚洪水时间则逐渐推迟趋势;长江上游及分流域致洪面雨量呈现同样的周期性变换规律,长江上游中小洪水6—9月占97%,且各月面雨量特点不同,6月自西向东"阶梯"增加,7月分布较均匀,8月和9月面雨量分布则差异较大;长江上游致洪面雨量流域间差异小,但洪水过程强降雨分布及组合方式较复杂,掌握长江上游致洪面雨量分布特征可为三峡水库中小洪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龙须河流域内及周边气象区域站和国家站的逐日降雨量资料,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来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小时雨型分布、高程数据代入Flood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面雨量淹没范围和水深。结果表明:龙须河流域中下游水位上涨明显,靠近龙须河中游的荣华水文站点模拟水淹最深,出现2次涨水,模拟水位上涨超过3m,通过和实际水文站数据对比,洪水发展过程、最高水淹深度要滞后于降水峰值5-7小时,且与实际的水文站的水位差较吻合,证明FloodArea模型在龙须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洪水淹没模拟效果,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业务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5—2000年6—8月鹤壁市3站降水量资料及淇河洪水资料,分析了面雨量气候特征及其与致洪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沙、澧河流域面雨量计算及流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适合沙、澧河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分析了沙、澧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规律及底水、面雨量、强降水与洪水的关系,给出了沙、澧河关键站的流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历史灾情分析、统计、水文模型及水动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富水流域上游历史洪水过程特点、致洪降水时程特征;以年最大致洪降水序列为基础,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上游不同重现期面雨量,运用新安江模型模拟100a一遇暴雨诱发的洪水流量线,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下游洪涝风险,模拟溃堤风险下的淹没情景。结果表明:富水上游一个洪水过程持续24~72 h,多为单峰型;暴雨诱发的洪水过程占总数77%,诱发洪水的暴雨多为区域性强降水,100 a一遇致洪暴雨过程诱发的洪水可使库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在设计的溃口条件下,阳新县部分村镇有淹没风险。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5~2000年6~8月鹤壁市3站降水量资料及淇河洪水资料,分析了面雨量气候特征及其与致洪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适合沙、澧河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分析了沙、澧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规律及底水、面雨量、强降水与洪水的关系,给出了沙、澧关键站的流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文模型在计算中小流域致汛临界面雨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涛  殷志远  李兰 《气象》2014,40(11):1354-1362
在设定致灾标准的前提下,运用水文模型模拟降水和流量关系,反推不同基础水位达到致灾标准所需要的雨量,探讨中小流域临界面雨量计算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湖北省荆门漳河流域为例,选取控制流域3/4面积的漳河水库为控制站点,利用新安江水文模型,通过1956—2012年36场洪水的模拟率定水文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漳河水库防洪能力,利用水文模型反推计算漳河水库不同基准水位、不同雨量分布条件下的致汛临界面雨量(到达汛限水位所需的面雨量)。结果表明:利用水文模型反推计算中小流域临界面雨量,能直观给出漳河水库不同基准水位、不同降水分布条件下的洪水入库过程曲线、水位变化过程曲线以及流域致汛临界面雨量,意义明确,技术方法可行,能有效丰富中小流域临界面雨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淮河上游流域历次强降水及其致洪情况的分析,探讨强降水过程与洪水发生的规律,从而确定这一地区致洪暴雨标准,并用分区和时间滑动累加计算的方法,计算空域面雨量累加值,导出致洪暴雨指数。从天气气候普查,得出产生这一地区致洪暴雨的四个类型天气系统,从中选取各类典型致洪暴雨个例,用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释用结合的方法,建立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式,并对洪峰涨势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香溪河古洞口水库为例,首先,结合1997—2016年近20 a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不同时间尺度(3、6、12、24 h)强降水分布特征;然后,选取新安江水文模型,通过40场洪水的模拟率定水文模型的参数;最后,结合古洞口水库防洪能力,利用水文模型模拟计算该水库不同基准水位和时间尺度条件下的致汛临界面雨量(到达汛限水位所需的面雨量)。模拟试验表明:利用水文模型计算中小流域临界面雨量能模拟计算并直观给出水库不同基准水位和时间尺度条件下的洪水入库过程曲线、水位变化过程曲线与流域致汛临界面雨量,其意义明确,技术方法可行;在初始条件(基准水位)相同时,时间尺度越小,临界面雨量越小。  相似文献   

12.
在对1959~1990年的资料进行大量普查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指出对流层中低层形势特征在江西致洪暴雨中的特殊重要性,分析了各个天气系统对形成致洪暴雨的作用,并根据中低层天气形势特征来分型建立致洪暴雨的预报模式。应用水文上降水产生流量过程线的变化原理,提出了仅用降水资料来推算流域洪涝指数,用量化指标来预报未来流域洪涝强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该方法思路是利用流域内测站雨量计算出流域的有效综合面雨量(考虑了前一段时间内的逐日流域面雨量的不同贡献)。复核流量(或水位)等洪涝资料与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关系,最终确定出各级洪涝指数的流域有效综合面雨量的大小,确定洪涝等级。  相似文献   

13.
北江流域清城洪水水位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北江流域面雨量分布特征与洪水组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用非线性曲线的数据拟合和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了面雨量与洪水水位预报系统,为北江防汛部门提供准确的降水和河流水位预报。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水库流域致洪过程的水文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1970-1995年5-10月丹江口水库流域各水文气象站或雨量点逐日降水资料和丹江口水库水文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对该流域致洪过程的水文气候特征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致洪过程主要集中于7-9月,这一时段的致洪过程次数占其总次数的70.2%;而就致洪过程的持续时间和洪水强度而言,则以9-10月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东津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谢五三  吴蓉  田红  卢燕宇 《气象》2017,43(3):341-347
本文从暴雨致灾机理出发,以东津河流域为例,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资料等,运用TOPMODEL水文模型并结合统计法确定致洪临界面雨量,利用逐步回归法重建区域站资料序列,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根据流域内小时降水雨型分布,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以及叠加堤坝信息的DEM、manning系数等数据代人Flood 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淹没图,再叠加流域内栅格化的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最终得到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建立的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区划结果精度高、实用性强,对于面向实时防灾减灾的动态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HBV模型的淮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燕宇  田红 《气象》2015,41(6):755-760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文章提出了考虑前期基础水位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并以淮河上游地区为例,基于HBV水文模型建立了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确立了临界雨量确定的方法流程.首先基于历史水文数据率定和验证模型,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最优化模型参数,然后构建洪水上涨期水位流量关系,最后以是否达到致灾水位为标准,通过模型试算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反推出致灾临界雨量值.在淮河上游地区的研究中,利用2002-2009年逐日气象水文数据对HBV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检验,并针对洪水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经过率定后HBV模型对王家坝以上流域具备较好的适用性,对典型洪水过程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和NASH效率系数均在0.8以上;根据王家坝站实测流量水位数据,构建了概化的单一关系曲线;结合HBV模型和水位流量关系得到了王家坝以上流域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值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明显的非线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6.23梧州特大洪水气象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壮 《广西气象》2006,27(1):17-19
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环流背景与天气形势,及有关的一些物理量场,指出时间相隔不长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的洪水相叠加是造成梧州6.23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洪峰水位还与致洪暴雨的落区和移向有关,致洪暴雨是副高在南海北部维持和低空急流在广西上空存在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的气象水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评估了HBV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确定了适合太子河流域的最优化参数,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太子河流域不同等级洪水致洪临界雨量。结果表明: HBV模型对太子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60,模型中积雪和融雪模块(CFR)、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块(BETA)与响应模块(KUZ2、UZ1、PERC)中的这些参数最为敏感,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通过建立的HBV水文模型,结合小林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为不同等级洪水的判别条件,推算得到了不同起始水位下太子河流域动态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随起始水位的升高而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7年6月19日~7月23日淮河流域167个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进行分析,并与2003年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集中于6月19日~7月23日,期间共经历了10次暴雨过程, 2007年总降水量和水位都超过2003年同期,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期间王家坝上游的面雨量大于2003年,下游的面雨量和2003年持平。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雨情的重要特点是:雨带稳定,前期强降水过程的降雨中心基本上出现在淮河支流分布比较密集的淮北地区和上游地区,致使淮河流域底水明显增加,是后期强降水导致全流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造成淮河流域降水稳定持续的重要原因是副高稳定、位置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等。    相似文献   

20.
张容焱  游立军  高建芸  林昕  唐振飞 《气象》2013,39(12):1642-1648
本文针对有水位资料,但没有流量观测的流域,同时又有历史罕见洪水记载、流域断面洪水警戒水位和自动站记载的近年几次小洪水过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雨 洪关系,得到致灾临界雨量;再应用淹没模型模拟洪水淹没情况,得到洪水的风险等级评估。通过对历史特大山洪个例的淹没反演,可以看到由数理统计与淹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的山洪风险等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由于洪水记载和考察资料,往往对洪水淹没的高度记录准确,而对发生的具体时间通常是模糊的,本文得到的临界雨量指标是否能够预见洪水需要实例检验。通过2012年前汛期强降水过程的检验,虽然预警了低风险洪水事件,但是风险发生时间有差异,经过合理调整低风险临界雨量,满足了能够预见洪水的目的。对于其他等级的临界雨量的检验,有待于日后更多的实例,进行合理的调整,逐步完善翠江流域的山洪临界雨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