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L波段探空雷达跟踪异常成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GFE(L)l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通过对探测工作过程中雷达对探空仪跟踪异常现象甚至造成重放球事件的总结分析,归纳出各类跟踪异常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为更好地完成高空气象探测工作起到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高空探测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中L波段雷达(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跟踪有源目标物技术方法,有时出现探测信号受干扰,进而影响探空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导致观测质量下降的现象。以梧州高空观测站L波段雷达跟踪信号受干扰异常表征为例,对探空仪器信号问题、雷达元器件故障、外讯号电磁干扰和地物回波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小发射机、调节大发射机频率等措施可以解决信号干扰问题,有效保障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 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对雷达保障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文总结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雷达业务软件错误操作后的纠正方法,同时提出了配套业务软件功能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及时的处理原始资料,获得完整、准确的高空探测资料。  相似文献   

4.
1引言高空气象探测工作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国防、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雷达自动化程度高、硬件高度集成化、探测数据精度上升一个量级而使得高空探测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阶段。但是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雷达在高空探测的过程中,由于雷达和仪器等不同原因,经常会出现探测数据异常(接收数据乱码、探测数据飞点)现象。严重阻碍着高空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L波段雷达维护与故障维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波段雷达是我国自主研制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雷达,它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率快、使用方便等特点。2005年采用L,波段雷达,实现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为了充分发挥雷达的性能,延长雷达的使用寿命,结合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实际经验,针对一些特殊故障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GFE(L)1型雷达进行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转动天线时示波器上的四条亮线始终两两对齐即表示雷达天线对准了目标。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示波器所呈现的四条亮线来判断信号强弱和跟踪情况。如果四条亮线两两不齐,则表明天线跟踪有误,且很可能导致丢球,从而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质量。根据雷达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多种可能导致四条亮线两两不齐的原因,并对排查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为遇有此类故障时快速排查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L波段雷达进行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在北塔山气象站5年来的高空探测工作,提出在大风、雷电、雨雪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放球技巧和雷达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技巧,以提高高空探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高空气象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中,应用多普勒雷达回波,为高空探测前期的准备、气球净举力大小的估算、各类恶劣天气下放球时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有力的依据,对提高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丽  冯静  杨莹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Z1):160-162
L波段雷达一电子探空仪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我国高空探测业务运行的主要设备,本文列举了系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放球情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要维护好探测环境、熟练操作技巧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现在高空探测所使用的雷达,存在当气球过顶、风大、信号干扰等情况时,容易产生丢球或是旁瓣现象,致使记录失测,甚至缺测。参考手机信号接收方式,就高空探测工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用无线网络手段替代雷达探空,以便提高高空探测质量和采集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L波段雷达低空低仰角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新一代L波段测风雷达的测风原理,探讨了海岛测站在大风、台风天气雷达低仰角探测中,低空难以实现角度自动跟踪与近距离抓球等问题。阐述了丢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以个例分析来说明低空低仰角丢球、旁瓣球的特征。提出在地面风速大的情况下,低空低仰角丢球可利用风速判断仰角范围、配合下风方位帮助抓球。总结L波段雷达的探测经验,为台站灵活使用L波段雷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空观测中雷达跟踪探空仪、探空信号接收和数据处理都已经实现自动化,只有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人工操作,气球充灌氢气有一定危险性,且至少需要一个观测员来完成施放气球工作.该文在分析探空气球充灌和施放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探空气球施放筒的设计方案,以及在业务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为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全程自动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其性能、操作方法、业务流程等与59-701探测系统有所不同。文章介绍了杭州高空站2002~2004年3年中使用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一些使用技巧和故障处理方法。内容包括雷达检查、探空仪基测、电池浸泡、仪器装配、瞬间观测及数据输入、气球施放、旁瓣抓球判断、探测中途丢球、放球软件出现非正常现象等。  相似文献   

14.
对雷达测风的风向、风速误差传递函数的准确式和近似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近似式的适用范围和修正方法。应用这两个近似式对不同精度雷达进行的计算表明,701雷达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达不到WMO的测定风向、风速精度的要求;若将雷达精度提高到0.12°、20 m,则可基本满足要求;对更高要求的用户,使用0.06°、10m精度的一次雷达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系留气艇探测风速的误差订正及其应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系留气艇探空系统在常州、苏州、南京市区对边界层风速、温度、湿度廓线进行了观测,原始数据表明探测结果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本文主要讨论风速订正问题,分析发现风速误差与高度和风速有关,据此提出了依据高度和依据风速的两种订正方案。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案都能有效修正系留气艇测量风速的系统误差,高度订正方案表现更好。本文还用订正后的系留气艇探测结果与苏州市气象局的风廓线雷达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风廓线雷达探测结果在500 m以下系统偏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2019年6个台风合计34组数据,通过与机动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以及同点探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风廓线雷达对登陆台风边界层结构诊断的适用性。初步分析表明:有30组数据完整度高于80%,且平均标准差为3.64 m·s-1,平均误差为4.67 m·s-1。30组数据中有19组数据的对比结果较好,均呈现风廓线雷达与探空廓线在250 m高度以上重合度较高、250 m高度以下重合度较低的特征,其原因可能与探空低层加速以及风廓线雷达低层受干扰有关。将250 m高度以下的数据剔除后和剔除前对比发现,数据质量得到提高。从空间分布看,低质量数据大多分布在台风中心距离观测点200 km及以外的区域,但较高质量数据相对于台风中心并无明显的倾向性分布。从降水分布看,未发现数据质量与降水关系明显。尽管使用的数据比较有限,但风廓线雷达在台风边界层结构观测中展现较好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L波段雷达放球软件和处理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近两年的使用实践,对如何正确使用该软件和规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使用L波段雷达放球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几点技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芳一  李江 《广西气象》2006,27(1):63-64
通过对L波段雷达放球软件和处理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近两年的使用实践,对如何正确使用该软件和规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The high-power Defford radar has been upgraded to provide Doppl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otion of echoes from weak refractive index inhomogeneities within the optically clear atmosphere.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in which data from the radar are used to derive the detailed velocity structure in and above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These data are analysed to show how convective circulations in the boundary layer can perturb the height of a shallow inversion overlying it, thereby producing local enhancements of wind shear and a decrease in dynamic stability within the inversion. The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as part of a Boundary-Layer Project in which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using fast-response instruments suspended from a tethered balloon within the region scanned by the radar. The balloon-borne probes showed that the most intense turbulence and fluctu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refractivity were encountered when radar-detected hummocks in the height of the inversion were advected through the probes. The fine-scale turbulence measurements within the perturbed invers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Kelvin-Helmholtz billows.  相似文献   

20.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upper limit of convection, observed by turbulence probes supported by a tethered kite balloon and by high-power Doppler radar, are described. The observations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rmal plumes with the capping inversion (and stable air aloft) and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non-turbulent, intermittently turbulent and fully turbulent layers. Evidence is presented for entrainment processes occurring on scales ranging from a few metres to several hundred metres. Individual distortions of the inversion interface, tracked by the radar, have a lifetime of about 5 minutes. Other, larger scale (i.e., > 1 km) perturbations of the top of the boundary layer were observed over longer periods, and are thought to be due to topograph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