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ILSTD)、500 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南海)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偏多,而弱夏季风年同期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而后期趋于正常,正常夏季风年热带气旋频数基本正常.并结合热带气旋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对其动力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前期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格点资料、海温场(SST)格点资料,计算与后期热带气旋(TC)发生频数的相关系数,分析两个相关场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进一步分析其天气气候学意义和物理意义。选取若干相关系数高的格点,组成组合因子,建立二项式曲线方程,对影响南海以及登陆或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做年、月频数预测。预测试验和检验表明,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在影响南海以及登陆或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年、月频数预测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NCEP 1960 ~ 1997 年月平均 500 hPa 高度、1000 hPa 的风场和温度、JM A 海表温度资料及 NCA R O LR 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给出了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T C)偏多年与偏少年的前秋冬季不同的大气环流、O LR 和海表温度场特征, 从中可看到冬季风活动对 T C 年频数异常有影响。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的概念模型, 并且进行了试用, 其结果表明该概念模型对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的短期气候预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884—2003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 采用突变分析、最大熵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以及正交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海气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百余年来福建经历了3次少台期和2次多台期,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具有准13年、准4年和准2.5年的振荡周期, 1971年为年频数变化的突变点;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近百年呈弱的上升趋势, 但近十几年略微下降, 未来有偏多的趋势;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异常偏多 (少) 的年份, 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 鄂霍次克海地区位势高度偏低 (高), 从高纬到低纬呈“-+-”(“ +-+”) 的距平型, 纬 (经) 向环流占优势, 西风带低槽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北界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 (南); 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明显的带状负 (正) SSTA距平区, 同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源区和西北太平洋上皆为正 (负) SSTA距平。由此可见,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多寡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区的海温有关, 同时大气环流系统的位置和强弱对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从而使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使用1949—2008年美国的再分析资料及中国热带气旋年鉴,分析60年来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海面温度场与登陆中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的强度和频数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及其物理意义。选取相关系数高的格点构成组合因子,建立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制作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年、月强度和频数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在业务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统计了1949~1998年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期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大降水量,计算后者对前者的条件概率,并把历年引起东部沿海地区较大降水的南海气旋个数序列作波谱分析,发现其有10年和25年的周期性.分析了历史上6个过程雨量大于200mm的过程,并分成3种类型,为今后的预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PD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与大尺度环流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何鹏程  江静 《气象科学》2011,31(3):266-27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与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年际相关的分布差异,以及500 hPa高度场对热带气旋频数和生成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O冷位相时期,热带气旋频数与赤道东太平洋SST存在显著相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  相似文献   

8.
使用1951—2005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格点资料、1949—2005年海温场 (SST) 格点资料, 计算与后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相关系数, 分析两个相关场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 进一步分析其天气气候学意义和物理意义。选取若干相关系数高的格点, 构成组合因子, 建立二次型曲线预测方程, 进行西北太平洋、南海及登陆我国、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年月频数的预测。预测试验和检验表明, 二次型预测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 在业务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1946—1978年月平均海温值和美国世界月气候资料1964—1984年月气压高度值,分析研究热带高度场的长期振荡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发现南美洲、北美洲、北非洲、太平洋等热带地区的850—30 hPa月气压高度值存在准三年振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1—3个月,500—30 hPa热带月气压高度距平值从负值变为正值,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1—2个月,热带500—30 hPa月气压高度距平值从正值变为负值。全球热带气压高度场变化最敏感的地区是塔希堤站。  相似文献   

10.
利用28°N以南我国50个测站37a的资料对南海近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引起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主要分量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在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最大,具有准9a的年际变化;月降水量在7月份范围最大、位置偏北,10月份降水量最集中、位置偏南,9月份最分散。  相似文献   

11.
The increase in south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 around 1993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connection of these two feature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round 1993, in particular, along the coast and in the heavy rain category.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entered the South China Sea decreas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mmer rainfall was reduced in eastern part of southern China (but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in tropical cyclone-induced rainfall contributed up to ~30% of the total rainfall increase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The increas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lo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2.
OLR与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LR资料,对近十多年(1990~2000年)的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与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能否发展加强成热带风暴与南海区及其附近OLR值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OLR低值中心存在于辐合带中热带低压易发展;在双台风状态下,两个低值中心的强弱情况和距离决定热带低压能否发展。通过定义一个南海热带低压的发展指数IOD(Index of Development)来定量描述OLR等值线的梯度变化和南海热带低压发展的关系;当南海热带低压的发展指数IOD≥9时,热带低压易发展成为热带风暴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TC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海北部至巴士海峡以东140°E附近、15°-25°N范围内为不同强度TC出现次数最多的区域,其中巴士海峡东部至140°E附近洋面为强台风和超级台风观测次数最多的区域.TC强度在123°E以西表现为减弱和稳定略占多数,而在123°E以东或20°N以南主要以增强和稳定为主,在20°N以北主要以减弱和稳定为主.热带风暴的平均增强率大于减弱率,而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平均减弱率大于增强率.一般而言,TC的强度越强其加强和减弱的速度都越快.在1年当中,同其他月份相比,6-8月弱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而9-11月强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不同强度TC的观测次数和个数都存在年、年际或年代际的变化,在长期趋势上,热带风暴的观测次数和形成个数都呈现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而TC平均强度和其他TC个数均未出现显著的线性递增或递减趋势.在El Ni[AKn~D]o年超级台风个数及其比例显著偏多,而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和强台风的总个数显著偏少,TC平均强度显著偏强;而在La Nina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4.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入海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资料分析登陆中国又入海的热带气旋(LSTC)的强度变化,重点给出明显加强的LSTC(RLSTC)发生频率、时空分布、路径及强度演变特征。主要结论:(1)LSTC入海有24%加强,主要在我国海域,也有少部分进入朝鲜海峡、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加强;登陆大陆入海加强的比率明显高于登陆台湾或登陆海南的比率。(2)RLSTC年平均有0.7个,逐年代减少,8月最多。(3)中心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加强最强的月份分别在8月和10月、加强最强的海域分别在南海和东黄海。(4)登陆时强度为强热带风暴的最多;其路径除了移向稳定者外,在南海和北部湾还有迂回盘转式。(5)明显加强主要发生在入海时刻,很少持续明显加强。进入东黄海的RLSTC以最大风速先于中心气压变化或仅有风速加强的情况居多,进入南海、北部湾入海后的风速、气压基本同步加强,迂回路径可在入海后72~132小时还会加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8-2013年美国NOAA逐候MJO指数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MJO与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联系。结果表明,当MJO处于非洲大陆和西印度洋时,热带气旋生成区域上空为异常东风带;而当MJO处于西太平洋时,热带气旋生成区域北侧为东风异常带、南侧为西风异常带,有利于季风槽或气旋性环流加强,导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当MJO处于东印度洋时,南海上空风场存在明显的向南分量,热带气旋生成数少、位置偏南;而当MJO处于东太平洋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受到抑制,导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偏少。  相似文献   

16.
华南秋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简茂球  乔云亭 《大气科学》2012,36(1):204-214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秋旱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发现, 华南秋旱以全区性的干旱出现居多。华南秋旱事件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负海表温度距平 (SSTA) 区的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 在海洋性大陆和热带西太平洋有马蹄形的正SSTA, 而在热带西印度洋, 南海至日本东、 南部西北太平洋是负SSTA; 另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正SSTA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 热带—副热带西太平洋、 南海和热带印度洋为负SSTA区, 副热带北太平洋东部和南太平洋东部为显著的正SSTA。 与第一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与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异常增强 (与其下垫面海温异常偏暖有关)。而与第二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则与中纬度环流的长波调整造成的东北亚上空的异常上升运动距平有关。而两类华南秋旱都是通过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产生强迫作用而产生的。另外, 华南秋旱还与菲律宾和台湾东侧洋面上空出现上升运动距平有关。两类华南秋旱都与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菲律宾和台湾东侧热带气旋频数偏多有关, 因此, 使得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偏少, 导致华南秋季干旱。  相似文献   

17.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North Indian Ocea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developing over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have been studied utilizing 122 year (1877–1998)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the cyclone frequency over the Bay of Bengal during November and May which are main cyclone months. During transitional monsoon months; June and September however, the frequency has decreased. The results have been presented for five months, i.e., May-November which are relevant as far as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over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are concerned. The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the Arabian Sea has not shown any significant trend, probably due to small normal frequency. The frequency time series has been subjected to the spectral analysis to obtain the significant periods. The cyclone frequency over the Bay of Bengal during May has shown a 29 year cycle. A significant 44 year cycle has been found during November. Over the Arabian Sea significant cycles of 13 and 10 years have been observed during May-June and November, respectively. The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has a prominent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scale cycle (2–5 years) during all above five months. The annual cyclone frequency exhibits 29 year and ENSO scale (2–4 years) oscillations. There is a reduction in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Bay of Bengal in severe cyclone months May and November during warm phases of ENSO. Examination of the frequencies of severe cyclones with maximum sustained winds ≥ 48 knots has revealed that these cyclone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during intense cyclone period of the year. The rate of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disturbances to severe cyclone stage has registered an upward trend. Received June 7, 1999/Revised March 20, 2000  相似文献   

18.
影响海南乐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6年海南省气象台提供的热带气旋影响个例资料和乐东地面站人工观测风、雨实况资料,对影响海南乐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能为热带气旋的预报预测和防灾减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影响海南乐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年平均为3.47个;主要出现在7~9月,以8月出现频数最多;西太平洋移来和南海生成影响乐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大约各占一半。受海南岛和乐东地形及其所在位置的影响,来袭海南不同路径和强度的热带气旋对乐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县域内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应区别应对及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9.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次表层水温变化对T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夏半年持续出现正(负)距平时,西北太平洋生成的TC个数比常年偏多(少)是主要现象,这种现象极值年份尤其明显,对南海1℃(指南海生成的TC,下同)的个数影响不明显,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TC的时间比常年提早(推迟)。当南海北部次表层水温夏季和秋季持续出现正(负)距平时,南海TC比常年偏多(少)。TC对南海和东海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但所受影响的程度东海比南海更为强烈。原因是东海台风波浪比南海高、海面气温比南海低、相对湿度比南海小,故导致SST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