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广州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亭亭  梁卫  罗聪  温晶 《广东气象》2012,34(2):1-4,9
利用广州站1951~2009年的降水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分析广州在过去59年前汛期(4~6月)暴雨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得出以下结论:1)广州前汛期暴雨累积雨量与前汛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增加趋势,前汛期暴雨贡献率呈现波动变化;2)5、6月份的暴雨占前汛期累积雨量的比例呈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未来10年广州可能再次进入5月份暴雨高发期;3)前汛期暴雨频次约占全年暴雨频次52.1%,其小波功率谱呈现4~8年的周期振荡,且在1987~2003年最为显著;4)广州前汛期暴雨偏多的年份,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华南地区交汇的机会多,广州暴雨偏多,而暴雨偏少的年份,是极圈附近冷气团过于强盛而海上暖气团过于弱或者冷气团有一定的势力,但是海上暖气团过于强盛,华南地区由单一气团控制,广州暴雨偏少。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4日—8月11日,“碧利斯”、“格美”、“桑美”3个台风先后进入江西,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和T213资料,对这3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和演变的不同,使得各台风路径变化不同。由于“碧利斯”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结合,造成“碧利斯”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均强于“格美”和“桑美”,从而使“碧利斯”暴雨的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格美”和“桑美”。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5年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多项式拟合、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广州市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89.9%的暴雨发生在汛期,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呈单峰结构;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均呈略增加趋势,且在1977—2000年期间都具有4~8年的显著周期;年和前汛期暴雨强度呈略增加趋势,后汛期呈略减少趋势;对广州降水贡献率最大的是暴雨,占总降水的1/3左右;年暴雨贡献率呈略增加趋势,而前、后汛期呈略减少趋势,说明非汛期暴雨贡献率增加造成年暴雨贡献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化一次短时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应用于广州从化市2007年6月9日的短时强降水分析,同时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变化。分析表明,此次短时暴雨产生于低涡、切变线和不断东传的高空槽以及低空急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抽吸作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由多个单体合并成群的块状回波在移动过程中逐渐连成带状回波造成的。“辐合区”内出现回波使多个单体合并成群的块状强回波范围明显扩大,强度增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中纬度低槽东移影响下陕西强降水天气的精准预报能力,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简称EC-thin)、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模式(简称CMA-GFS)、中央气象台格点指导预报产品(简称SCMOC)、陕西省气象局自主研发动态交叉取优产品(简称DCOEF)、多源实况融合资料及全省396个气象监测站资料,选取了陕西三次低槽东移背景下强降水过程(2019年6月4—5日关中、陕南暴雨过程,简称“0604”暴雨过程;2018年6月17—18日陕南暴雨过程,简称“0617”暴雨过程;2018年7月10—11日关中西部、陕北暴雨过程,简称“0710”暴雨过程),对比分析强降水的实况差异及影响系统演变特征,提炼预报着眼点。基于各模式前期预报质量,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动态融合客观订正方法,检验了该方法在此类强降水过程中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0604”暴雨过程和“0617”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和陕南地区,“0710”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陕西西部和北部地区;“0604”“0710”暴雨相较“0617”暴雨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短,雨带移动速度快。(2)尽管这三次暴雨过程均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准立项实施,院长张人禾研究员受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项目研究期限为2004年10月至2009年 10月。参加单位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有关单位外,还包括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武汉暴雨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单位。项目意义:正确的暴雨预报是各级政府指挥抗洪救灾的主要科学依据之一,要深入了解暴雨的机理、提高暴雨预报能力,必须深入研究空间尺度为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中β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即暴雨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玉屏县国家站及乡镇考核站点2014-2020年暴雨天气过程日降水量、逐小时降水量及灾情数据,统计分析玉屏县暴雨天气及致灾暴雨天气过程降水特点,对本地“三个叫应”阈值进行检验,并提炼乡镇“三个叫应”阈值。结果表明:(1)新店镇暴雨频次逐年变化幅度不大,而田坪镇变化幅度最大,朱家场镇次之。(2)全县在5-7月份出现暴雨的频次较高,6月份达到峰值,而朱家场镇暴雨频次的峰值出现在7月。(3)在所有暴雨天气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夜间,致灾分为持续性降水或平缓降水致灾、暴雨叠加致灾、短时强降水致灾。当玉屏县境内出现连续4天以上降水且累计雨量达到100mm左右,或10mm/h左右降水持续5小时~9小时,将可能出现灾情。暴雨叠加分为空间叠加及时间叠加,玉屏县辖区两次暴雨时间间隔小于1天,将极易引发相关灾害。空间叠加为玉屏县中南部3小时出现50mm降水叠加岑巩上游暴雨,玉屏县中南部将可能出现灾情。(4)对“三个叫应”阈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乡镇的致灾雨强并不统一,因此制定分乡镇的“三个叫应”阈值,3h阈值为40mm~60mm。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盛夏15个西南气流型暴雨个例的合成分析,指出了这类暴雨前24小时到当时场天气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并对这类暴雨过程中涉及到的某些天气系统进行了讨论。一、西南气流型暴雨及其分析方法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暴雨是我省及邻近省区一种主要的暴雨形势。有的称为“东高西低型”暴雨或“副热带湿  相似文献   

9.
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极端暴雨事件,被称为“21.7”极端暴雨。在“21.7”极端暴雨发生不到2 a的时间里,“21.7”极端暴雨相关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所发表的论文达百篇。文中主要从降水的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发生和发展机制、下垫面效应、气候变暖增幅效应和数值模式预报等方面对“21.7”极端暴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与“75.8”特大暴雨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观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21.7”极端暴雨的研究结果呈现了比“75.8”特大暴雨研究更精细的降水和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尤其是微物理过程,其中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尺度对流涡旋耦合增强的动力学过程,以及霰粒子的融化促进各尺度粒子的同步增长的微物理过程是“21.7”极端暴雨过程的重要发现;“21.7”极端暴雨体现了更明显的热带和海洋的影响,可能导致“21.7”极端暴雨过程出现更极端的小时雨量;然而,城市化对极端暴雨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与气候变暖的信号难以区分,增大了“21.7”极端暴雨机理研究的不确定性。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锡盟地区暴雨过程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盟地区13个站点的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天气动力学原理对选择出的45例暴雨个例进行暴雨形成机制的探讨,对暴雨形成的气候特征、宏观物理条件、环流背景及影响天气系统等诸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盟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基本产生于两种天气系统类型,其一为“系统型”,占总暴雨个例的75.6%;其二为“对流型”,占总暴雨个例的24.4%。以上两种天气系统类型及其关键区的建立,对今后准确预报锡盟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配料”的暴雨预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介绍一种使用显著“配料”进行暴雨预报的方法。2007年和2003年的暴雨个例分析表明, 我国主要的几类暴雨发生过程中具有一些共同的动力、热力特征, 表征深厚湿对流发生发展的物理“配料”具有明显的演变特征。综合环境场动力、热力条件配置和物理“配料”分析了暴雨的“配料法”主观预报思路。并利用数值模式输出产品追踪有利于暴雨发生的“配料”演变发展了“配料法”暴雨客观预报方法, 应用于国家级降水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托气象行业专项GYHY200906011“华北、东北暴雨发生发展特点及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及相关课题研制的“多模式变权集成预报业务系统”和“吉林省暴雨物理量诊断客观集成预报业务系统”,对2010年-2012年6—8月、2013年6—7月的区域暴雨过程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对暴雨预报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中“多模式变权集成预报业务系统”空报率较低,“吉林省暴雨物理量诊断及客观集成预报业务系统”漏报率较低。从暴雨的影响系统来看,两种客观的暴雨预报方法对台风暴雨预报效果最好,副高后部暴雨次之,冷涡暴雨预报误差与前两系统相比稍差些。  相似文献   

13.
广州短历时降水极值概率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毛慧琴  杜尧东  宋丽莉 《气象》2004,30(10):3-6
利用1959~2000年广州9个降雨历时(5、10、15、20、30、45、60、90、120分钟)暴雨资料,分别用皮尔逊Ⅲ型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耿贝尔-Ⅰ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并按柯尔莫哥洛夫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广州短历时暴雨概率分布遵循皮尔逊Ⅲ型分布。  相似文献   

14.
原文来自韩国气象厅预报技术组2011年6月编辑的“易于掌握的预报技术”第4期.预报技术组分析了10年间发生在韩国的70多个暴雨个例,得出了共六个暴雨模型图.指出了此类暴雨的分析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804号台风"艾云尼"造成广州6月8日特大暴雨降水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6·8"广州特大暴雨呈现与地形相关性大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特大暴雨是由"艾云尼"本体对流沿切向发展的较强的螺旋云带产生,前期西南季风的爆发以及南海偏东风的低空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都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暴雨发生时降雨回波列车效应明显,暴雨过程具有雨强、累积雨量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暴雨气候图集》内容简介“黄河中游暴雨气候图集”是暴雨天气气候背景分析和研究(85—906—08—04)专题中的一部分,为子专题“黄河中游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图集是在统计、整理了黄河中游地区164个气象站32年(1959~...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红外云图TBB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浙江中部地区2018年5月7—8日(简称“5.7”暴雨)、5月18—19日(简称“5.18”暴雨)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暴雨发生发展的环流特征与中尺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且地面辐合线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强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合并加强形成“列车效应”。金衢盆地内地形辐合与阻挡产生强迫上升运动对MCS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加强作用。“5.7”暴雨对流发展高度较低,暖云层深厚,降水回波在暴雨区稳定维持,属于积状和层状云混合降水;“5.18”暴雨对流云发展旺盛、具有混合相层与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5.7”暴雨属冷锋前部型暴雨,“5.18”暴雨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暖区暴雨预报可着眼于浙中地区低空急流发展,中层的干侵入和地面辐合线的加强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琳 《气象知识》2014,(1):22-23
2013年夏天,我国暴雨有点怪:南下四川贫地,北上三江平原,就连革命圣地延安也得到格外的“青睐”与“昭恋”。这一连串的暴雨过程使新闻界也变得很不平静,整个夏季,“暴雨”“洪涝”“救火”充斥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9.
惠州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2007年6月1~18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惠州各观测站降雨量,及广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6月9日晚~10日凌晨发生在惠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发现此次降雨过程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的垂直结构,以及“上干下湿”的环流特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活跃的短波槽和西南低涡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9日前长时间、大范围降雨使该地区的温度呈下降趋势;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加强,当与其西南侧不断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后,在雷达回波图上呈典型的“人字型”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暴雨预报是天气预报的难题之一,要使暴雨预报能很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不但要做好暴雨的“有无”预报,同时要做好暴雨的“落时”、“落点”预报。近年来,广大气象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暴雨的成因,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预报暴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