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的分类     
童乐天 《气象》1980,6(8):34-36
云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又是天气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云的观测是气象观测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基本项目。而天上云的构成就好象是一幅立体的天气图,我国自古以来,在“观云测天”方面已有许多群众经验。为帮助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进一步掌握这个基本观测项目,并为气象站、哨的预报人员在“观云测天”方面提供一些基础知识,本刊从本期起举办《云的基础知识》讲座。读者对本讲座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编者  相似文献   

2.
束家鑫 《气象》1980,6(6):24-24
众所周知,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气。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有人称它是天气转变的脉搏,或者称做描述大自然变幻的巧匠。 我国是世界上观云测天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典籍文献中载有丰富的观云测天记录。比如明代手抄本《白猿献三光图书》汇集手描云图132幅,每幅都说明当日、月或北斗附近有云时,天气将有什么变化。19世纪初叶前后,为了识别云的外貌和弄清云和现时天气演变实况的关系,霍华德(Howard)把云分为卷云、积云、层云和雨云四类。1887年艾伯克龙比(Abercromby)和希尔德布兰德森(Hilde-Brandsson)按云的外貌提出了一个由十种主要云种组成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于1891年为慕尼黑气象会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气象部门“学大寨、学大庆”先进代表会议上,我们听到许多动人的事迹,深感气象部门不仅同我们的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那些长年累月、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秦巴之巅、渭北高原,为革命观云测天的无名英雄,实在值得赞颂。  相似文献   

4.
一、县站预报概况陕西省的县站预报工作,五四年就在褒城、铜川气象站有了萌芽,一开始运用群众看天经验制作雷雨短期预报,被称为“观云测天”预报阶段。五八年,中央气象局推广云南镇雄站补充订正预报经验之后,陕西省有36个县站(占47%)开始发布短期雷雨补充订正预报,预报工具为单站要素点聚图和曲线图。五九年至六○年  相似文献   

5.
云是天气的征兆,作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者,每天定时与不定时监视着它的演变进行观测记载,特别是新规范中十九章的三种云(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无论是观测的深度或记录的细致,远远超过已往规范的要求,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对提高天气预报质量收到了效果。群众测天,多数看天老农把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的变化作为测天的依据。从观测到使用来说,三种云的价值非小,可是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地面气象观测暂行规范》或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都没有成为条文纳入。这不足为奇,刚好说明群众的智慧通过实践的检验在新规范中闪耀金光,在科学春天的阳光普照下,科学的东西终归被人们所揭示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不得不探索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类大气现象的活动规律,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但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天气变化的规律呢?从观云测天,编辑云图发展到挪威学派建立锋面云系,直到气象卫星、雷达和电子计算机在气象上的广泛应用,开辟了从地面到宇宙空间监视天气变化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尽心竭力观云测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自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之日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这一天举办纪念活动,以促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气象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天气和气候”。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8.
瓦房店市谢屯镇畜牧技术员、共产党员林同久,热爱气象事业,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观云测天,义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1958年谢屯镇建立了气象哨,当时年仅18岁的林同久当上了气象观测员,他暗下决心,要热心于气象工作,  相似文献   

9.
唐阳菱同志参加气象工作已经二十余年。一九六六年调到我站工作,十几年来,他以站为家,以苦为荣,扎根高山干革命,观云测天为人民。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保持了业务高质量,基本上消灭了错情,杜绝了一切事故。就近几年统计,他预审了三十七个月报表,有三十五个月出门合格,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小型蒸发器失真记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小型蒸发器观测记录的准确性,对德州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蒸发量失真记录(负值、偏大可用、缺测记录),结合当时天气状况等气象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负值记录占失真记录的54.8%,集中在11至次年2月,多发生在非阵性的小雨(雪)、连阴雨、大雾天气;偏大可用记录、缺测记录多集中在6--8月,多发生在阵性强降水和湿度小、日照强、风大天气;造成失真记录的原因有人为操作不当、特殊天气、操作不科学等因素;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下避免失真记录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东风劲吹展红旗,‘五湖四海歌声起,锦绣河山春意浓,“十一”大精神传万里。华主席粉碎“四人帮”,抓纲治国建功绩。气象战士举双臂,坚决拥护华主席,气象哨员学公报,毛主席旗帜高高举。紧跟领袖华主席,观云测天志不移!气象哨员学公报@张建斌$风翔县陈村公社气象哨~~  相似文献   

12.
咸咸的海水     
老方在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小县观云测天20多年,也许是久居深山的缘故吧,他特别渴望海.这次他随县政府经济考察团到广东沿海考察学习,便时时企望着能一睹大海的风采.考察结束的当天下午,面包车载着考察团全体成员,驶出繁华的市区,穿过鸟语花香的村野,朝海  相似文献   

13.
李建成 《气象》2000,26(8):57-57
1999年《气象》第 8期在台站园地栏内刊登了“关于一个不完整记录的统计方法的讨论”,该文大意是 :“某基准站因 EN型风仪发生故障 ,造成 1 8、 1 9、 2 0时定时和自记记录缺测。在对该日定时不完整记录的统计时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内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我阅读后认为关于 2 4小时定时风速缺测的处理在《规范》中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供广大测报工作者参考。不完整记录的统计按《规范》规定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按记录缺测的次数(天数 )分别处理。《规范》中此方法虽然没有针对 2 4小时…  相似文献   

14.
刘立 《气象》1991,17(6):1-1
夏半年有强降水时,往往使蒸发量观测精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缺测。据宜宾站1981—1990年10年地面观测记录统计,降水量≥50mm的日数为38天,有24天蒸发量记录缺测。另有13天记录缺测,2天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70年(1925─1995)《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至今创刊已经70周年了。在将近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共出版中文版53卷,英文版9卷,忠实地记录了我国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一)早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后的第8天,即1924年...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丰富的观云测天的经验。现代气象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云是大气中各种物理因素互相影响共同运动下的产物。不同的云可以反映不同的天气系统,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的云天变化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直观的“天气图”。 本文介绍的上海宝山地区冬季一次连阴雨前的云天演变,虽有其季节上和地方性的特点,但用云的系统演变来反映天气系统的性质、来向、强弱、进退、快慢,进而预报未来天气的变化,却带有普遍的意义。 我们希望大家都来摸索总结本地云天演交与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发展我国的县站天气预报,建立我们自己的天气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天问》问世之后,引发诸多评论。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关于“天问”的含义,大多数人都同意王逸的观点,天问就是问天。古人认为,天乃万物之总名,亦是统理万物之主宰。因此,问天也就是问自然,问社会,问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8.
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因强降水造成蒸发量缺测和加括号的记录较多。如我市某站1994年4至9月蒸发量缺测和加括号的有9天,属降水影响的就有8天。其中6月份出现三次暴雨,蒸发量缺测2天,记录加括号一天。这种情况,不利于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和准确。因此,探讨强降水时蒸发量缺测的补救办法很有必要。 经查阅记录,我认为有两种做法可以在特定天  相似文献   

19.
张培昌 《气象》1979,5(1):30-33
目前,国产711测雨雷达已普遍使用。如何在探测中积累有价值的探测资料,是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面较广,在《测雨雷达观测手册》中不可能做详尽的具体规定,因此主要还是应根据各测雨雷达站的任务、服务侧重点以及准备研究、总结的问题而自行考虑。本文从测雨雷达观测记录要求,711测雨雷达的探测特性,雷达气象的基本知识,以及摄取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回波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测雨雷达观测手册》中要求探测的内容有:回波性质、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回波底高、回波移向移速、回波演变情况、强中心位置等。这些项目可以  相似文献   

20.
物候的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物候观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秦时代就有《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等关于物候的记载,目的就是为了掌握适时的时龄,以进行农业生产。《吕氏春秋》中的《审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凡农之道,候之为主”;西汉《氾胜之书,耕作篇》也写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