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台风涡旋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不同强度、间距和基本气流条件下的双台风涡旋作了一系列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环境风场条件下,双台风在某一临界距离内作明显的相互旋转运动,这个临界距离是随台风强度以及风场分布的特征而改变的。双台风有明显的相互吸引作用的临界距离远小于相互旋转的临界距离。双台风相互旋转速率与台风强度成正比、与台风切向风速向外减小率和台风中心的间距成反比。均匀的环境气流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甚微,但有了基本气流以后,两个台风对基本气流的扰动具有不同敏感性。在西风基本气流中,西台风移动稳定而东台风移动稳定性差。在有切变的环境气流中,台风运动既受环境气流的平流作用也受β效应作用和台风相互作用,当台风中心间距大于相互旋转的临界距离时,主要受环境气流和β效应作用。此外,本文还把试验结果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统计资料作了比较,並讨论了试验结果对预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包澄澜 《气象学报》1981,39(3):378-384
1970年9号和10号台风是一次非常少见的双台风,图1表示双台风7009,7010的路径和相对路径。1970年9月3日开始,这二个台风就相互作用,相互旋转,距离越来越近。6日14时起,这二个台风趋向于合并。以后从天气图上分析不出两个台风中心。 但在台风登陆时,从福建沿岸的气象台报导,发现有两个中心登陆。第一个中心于  相似文献   

3.
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无基本气流的情况下,应用无辐散正压模式对初始呈西北-东南等方位的双台风相互作用进行数值研究,探讨了非对称理论在双台风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双台风的运动特征能够运用非对称理论进行解释;非对称流函数场中,通风气流分别控制着双台风的移动,同时双台风的移动对其对应的非对称结构具有反作用。试验还表明,台风非对称结构内小尺度涡旋的强度及其绕台风中心逆时针旋转的快慢与台风路径的摆动关系密切:模式可以模拟出台风逆时针打转、“蛇形”摆动等异常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董克勤 《气象》1980,6(6):18-19
本文给出了6218—6219号双台风和50(27)—50(28)号双台风在相距很近的情况下,相互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罕见现象,并对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双台风所处环境流场的反气旋性旋度超过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环境流场对双台风相对运动的影响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同时出现东西两个台风是经常的现象。其中西台风一般都要进入南海,和我们关系很为密切,东台风则距离较远直接影响较少。但是由于东西两个台风的同时存在,它们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旋转作用(简称牵引作用,下同),尤其是东台风对西台风的牵引,使得台风路经预报增加了许多困难。许多台风的打转现象和复杂路径都和牵引作用有关,因此分析双台风的复杂关系和它们的移动规律,是台风预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关于台风非对称结构与台风路径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一个有限区域原始方程双向相互作用的移动套网格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对1992年的两个台风进行了5个个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预报路径和实况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对预报个例的台风非对称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非对称结构随时间变化与台风移动路径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能了解实际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将有助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南万诛 《气象》1981,7(9):9-9
延边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靠近日本海,平均每年受1—2次北上台风的侵袭。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预报台风暴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 引导气流方法是国内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对1959—1974年7—9月进入我州第二起报区(见图1)的25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预报台风短期移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相互作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NL资料,对1214号台风"天秤"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秤"的路径复杂多变,"布拉万"路径比较稳定,在"天秤"的回旋打转过程中,通过引入兰金涡理论模型,对"藤原效应"引起的双台风互旋角速度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天秤"和"布拉万"之间的"藤原效应"对"天秤"的转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场的引导作用较小。通过对台风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发现总压力对"天秤"的回旋打转影响较小,而对"布拉万"的移动路径影响显著。"布拉万"强度更强、个头更大,是双台风发生"藤原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央气象台逐小时的台风中心定位资料,对2007—2016年共10 a登陆台湾岛后的台风移动路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0a间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移动路径发生左折最多,比右折和直行之和多25%,右折最少。左折平均偏折37.73°,主要集中在15°~45°,占折角总数的80%。2)一般台风移动缓慢时折角大,移动快时折角小。一般台风强度较弱时折角大,强度较强时折角小。3)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的突变路径主要分为西折、打转且北折两类,其中西折最多。西折分西北行西折和北上西折,其中西北行西折最多。其余为打转且北折,主要为西北行打转后北折路径。突变折点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且多为左折突变。4)台湾岛地形诱生偶极涡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台风路径发生偏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地区台风和伴生低压相对运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49—1987年有关的台风资料,研究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地区台风和伴生低压相对运动规律。台风和伴生低压相互旋转,气旋式和反气旋式各占一半。利用它们所处的方位,可以定性判别旋转方向。气旋式的旋转角度与两者初始距离、强度、方位关联较好,台风和伴生低压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路径有影响,有2/3的路径产生突变,这些变化是:台风有折加速,互旋左折减速,伴生低压发展取代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