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5、1997年度在蒲城县进行了一年龄、二年龄苹果幼树果棉套处理与对照麦棉套的对比试验,得结论:果棉套棉花发育期营养生长状况和产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生育期高温少雨,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关中东部进行果棉套是可行的,适宜的苹果树龄以1、2年的树龄为宜。  相似文献   

2.
油菜收后直播棉花是我们近来试验示范总结的适合我省东部棉区水地油菜产区,充分利用光能,发挥土地潜力,提高棉花生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油后直播棉与春播棉及麦棉套都不同,它生长期具有气温高、出苗快、生长快、发育快的特点,一般播种以后一周即可出苗,3d左右能长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农业气候灾害预测和决策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和冬季温度变化对江西省粮、棉、油产量的影响,在灾害预测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在粮、棉、油收购价格因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客观气象条件所决定的粮、棉、油产量年景等约束条件下,建立粮、棉、油种植面积合理配置的决策模型,提出了做好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评价四湖涝渍地域种植制度出发,对6种种植制度之气候利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6种种植制度而言,热量条件均可满足;雨热同季,有利于单、双季稻生长,棉花生长欠佳;渍涝系其共同灾害,尤其是小麦湿害及其诱发的病害严重,其产量品质低劣,商品性差;考虑到油菜较为耐渍,并从发展优质米、优质棉、优质油出发,应改麦稻连作、麦棉套作为油稻连作或油棉套作;另外,早稻虽然口感较差,但早稻田对主汛期的调蓄作用较大,故不宜大减.  相似文献   

5.
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修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评价四湖涝渍地域种植制度出发,对6种种植制度之气侯利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6种种植制度而言,热量条件均可满足;雨热同季,有利于单、双季稻生长,棉花生长欠佳;渍涝系其共同灾害,尤其是小麦温害及其诱发的病害严重,其产量品质低劣,商品性差;考虑到油菜较为耐渍,并从发展优质米、优质棉、优质油出发,应改麦稻连作、麦棉套作为油稻连作或油棉套作;另外,早稻虽然口左,但早稻田对主汛期的调蓄作用较大,故大宜大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乃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合理布局及产量,都与某一地区的热量条件有密切关系.麦茬棉(收麦以后播种)在关中地区能否大面积种植?产量如何?是当前有关部门和广大棉农议论的热点问题.现就关中灌区的热量条件,结合有关试验资料,进行如下分析,供生产单位参考.一、麦茬棉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中棉10号属陆地棉早熟品种,是夏播棉采用的主要品系.据报导,中棉10号品种从播种到开始吐絮一般为120天,需要≥10℃  相似文献   

7.
张永红  葛徽衍  郭建茂 《气象科技》2014,42(6):1095-1099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中吐絮收获期连阴雨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采用陕西关中棉区42个气象站1970—2010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逐日降水资料,同期的棉花灾情资料,经济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基于GIS技术,针对影响陕西棉花吐絮成熟收获期的主要灾害——连阴雨进行风险区划研究,以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避开不利气候条件,提高应对连阴雨灾害能力。结果表明:陕西关中棉花吐絮成熟收获期连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在宝鸡市和西安南部沿秦岭北麓的周至、户县、长安和蓝田,不利于大面积种植棉花。关中东部渭南市、咸阳大部分区县,西安的临潼、阎良、高陵县,处于棉花种植的低风险区,能够保证棉花正常吐絮成熟收获。  相似文献   

8.
麦棉套作主要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危害棉花最重的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和棉盲蝽象4大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时段的气候条件和麦棉套种棉田生态因素,分析了4大害虫大发生的原因及预测预报,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较多的二华地区和沿黄河的韩城市;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临渭区为高易损区;关中东部的临渭区、大荔、韩城对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其次为蒲城和华县。暴雨洪灾的高风险区在韩城和潼关。暴雨灾害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小,防灾减灾相对较强,暴雨致灾危险性范围小,但受地形和地貌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危害棉花最重的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和棉盲蝽象4大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时段的气候条件和麦棉套种棉田生态因素,分析了4大害虫大发生的原因及预测预报,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及中尺度分析马延标(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995年7月24日08时至25日08时,我省关中、陕南普降大到暴雨,使长期干旱得到缓解。这次降水有两个强中心,即关中东部黄土高原南侧的旱源地区和商洛地区。关中东部的暴雨主...  相似文献   

12.
关中东部连续性冰雹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利用关中东部各气象站和各县防雹站(点)建站以来的连续性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连续性降雹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强回波移动規律,总结出影响关中东部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天气特征及渭北多雹和多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原因是特殊地形与秦岭背风波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棉花的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其出苗及整个生长过程。除培肥地力、精选良种、科学的种子处理、适期播种、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等综合技术外,地膜棉带水播种是一项抗旱播种新技术,可保证快出苗,达到苗齐、全、匀,平均出苗率达95%以上,比普通地膜棉出苗率高。近年来,该项技术逐渐被棉农认识并应用于棉花播种实践中。1棉花带水播种技术1.1棉花带水播种技术操作要点在春旱发生或严重发生的年份,棉田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穴播的地膜纯种棉(穴播是陕西关中棉区主要的播种方式)带水下种,对保证足墒播种和稳健出苗颇为有效。在施足底肥、整好棉…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关中为研究区域,利用杨凌和长武的玉米试验数据校正和验证了APSIM模型,结合1971—2010年的气象数据,模拟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情形下的玉米潜在生产力。结果显示:APSIM模型在关中地区适应性较好。夏玉米潜在产量和雨养潜在产量分别为8756和4236 kg/hm2,春玉米分别为13138和6163 kg/hm2,通过灌溉最高可分别增产52%和53%,而降雨量是制约该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适当推迟播期和提高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潜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其中,夏玉米潜在产量和雨养潜在产量最高可分别提高20.0%和24.2%,春玉米可分别提高21.7%和22.8%;夏玉米潜在WUE和雨养潜在WUE可分别提高22.7%和20.8%,春玉米可分别提高14.4%和20.0%。因此,同时优化播期和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关中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据近50a陕西旱灾记录资料分析,旱灾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均超过了其他气象灾害[1]。地区特征是陕北北部旱灾多,其次是陕北南部、渭北、关中东部和关中西部,再次是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汉中盆地相对较少。从季节分  相似文献   

16.
利用陕西关中地区22个代表站1980—2013年20cm口径蒸发皿所测的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关中地区全区及东、中、西部蒸发量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关中全区及各区域月平均蒸发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东部月蒸发量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2)关中全区和各区域蒸发量均为夏季最多,春季次多,秋季第三,冬季最少,夏季和春季占年蒸发量的73%。(3)关中全区及各区域蒸发量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缓慢增加趋势,中部和西部增加趋势较东部和全区明显。(4)关中全区及各区域年际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蒸发量基本相当,年平均为1 000~1 400mm;21世纪以来蒸发量显著增加,年平均为1 600~1 930mm。(5)影响关中地区蒸发量的主导气象因子为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蒸发量与气温、日照时数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省气象局通报表扬省气象台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二日关中东部大暴雨预报服务。通报说,今年七月以来,我省暴雨过程频繁出现,尤其是七日三十一日至八月二日,关中、商洛、延安地区受九号台风登陆后低气压影响的大暴雨过程,雨量一般在150毫米左右,最大的华阴县299.7毫  相似文献   

18.
2001年(2000年12月-2001年11月)陕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省大部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陕北北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日照除关中中、东部偏少外,省内其余地区光照充足。2001年冬季雨雪适宜,春季多风沙天气,春旱严重,陕北、关中东部等地春夏连旱,4月9日我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寒潮天气,冻害对果树影响较大;年内还出现多次冰雹和暴雨天气过程,漏 雨偏晚,秋季多阴雨。气象灾害总体损失与常年相比,关中、陕南大部分地区较轻,陕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汉中地区位于北纬32度至34度之间,北有高大的秦岭横亘,南有宽厚的巴山对峙,地形为—东部敞开的盆地。大部分稻作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稻麦两熟。水稻是本区主要高产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产量超过粮食总产的一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三十年来的单产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趋势产量(指通过各阶段平均产量的一条回归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