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5.13"黔南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英 《贵州气象》2002,26(6):10-12,14
从环流形势特征、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2年5月13日黔南州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暴雨天气的发生与高空槽、低涡切变系统的活动以及高、中、低层数值预报产品的有利配合密切相关。丰富的水汽输送、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抽气机效应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17日夜间发生在夏津县的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回波带上γ-中尺度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地面辐合触发了暴雨落区强降水的发生,并为暴雨区上空提供了大量水汽。  相似文献   

4.
2008年盛夏阿克苏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及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7月24日阿克苏地区出现了暴雨、冰雹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中环流背景、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分析得出,此次强对流天气在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充沛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抬升运动的配合下,导致不稳定能量突增,直接诱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雷达回波上的“v”形槽口、有界弱回波的出现、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以及气流辐合现象,均为强对流天气回波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3—4日鲁南地区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7年3月3-4日鲁南地区的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槽、低涡及地面气旋是暴雨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配合、稳定可靠的水汽辐合、潜在的不稳定能量和强烈的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鲁南地区在初春时节出现了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D和FY-2E双星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ODIS卫星云图资料以及NCEP/NCAR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一次罕见短时暴雨天气的MCS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中,出现了2条明显的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且风场辐合线的移动与MCS移动方向较为对应;(2)此次暴雨主要是由多个中-β及中-γ尺度对流云团在移动过程中逐渐合并加强造成,暴雨主要发生在TBB等值线密集区,TBB≤-52℃区域的形成、发展、消失与暴雨的发生、发展、结束时段对应较好;(3)MCS云团呈现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降水区域出现在"人"型回波的尾部,整个降水过程中MCS云团回波强度50 d BZ。卫星、雷达资料对MCS的发生、发展、移动、消亡等过程有较好的监测意义;(4)暴雨发生前,巴州南部地区不断有水汽输送,在天山山区南侧受地形阻挡作用,将水汽和能量不断抬升至高空,有利于MCS的发展,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平  官莉  黄勇  翟菁 《辽宁气象》2011,(6):20-27
利用LAPS系统融合分析资料对安徽沿淮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探讨降水过程成因机制及天气结构特点,同时验证LAPS分析资料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气旋式涡旋,其向安徽北部沿淮地区移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触发机制。雷达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850hPa中尺度涡旋南侧以及700hPa槽前西南气流辐合上升运动过程中,持续的低空急流及其带来的水汽共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机制。比较雷达回波发展和云中液态水含量演变发现,云中液态水含量极大值区多出现在雷达回波单体的新生区域,借助于LAPS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结果对预测雷迭回波发展趋势及降水分布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疆柯坪强雷暴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俊兰 《气象》2011,37(7):880-888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源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地区,水汽输送集中在低层,低空偏东急流为水汽输送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暴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有一个增大的过程。雷暴从暴雨雷暴发展为雹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在雷暴单体成熟期,雹暴中层反射率呈现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相似文献   

10.
揭阳市一次突发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雷达资料及广东省自动气象站每6min的风场资料,分析揭阳市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TREC反演风场能很好地反映中尺度天气系统,显示出暴雨中心与风速切变、辐合中心的密切关系;揭阳市附近小范围偏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风速的辐合、切变线的存在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南北向中小尺度辐合线较长时间的维持,使降水回波停滞在原地;速度逆风区长时间存在预示特大暴雨的产生,特定的地形条件也使降水明显增幅。  相似文献   

11.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7月20-21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此次过程主要是由高空低涡、副热带高压和蒙古低压共同影响,暖锋触发的暴雨天气;低空西南急流输送暖湿空气,为暴雨提供充足水汽和动力条件,同时,中空急流与干舌配合输送干冷空气,两者叠加增强了大气的不稳定,暖锋锋生触发了对流性天气;渤海湾是此次暴雨主要的水汽源地,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大气湿度层迅速增厚,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整层正涡度区有利于产生气旋性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假相当位温都指示了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C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5日,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文章对这次天气过程发生期间高空、地面观测实况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实况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副热带高压与短波槽共同作用形成的,带状暴雨落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交汇处;超过30dBz回波区域不断有中-β云团生成,并且带状回波区域不时有较强回波单体生成,特征类似"列车效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抬升和充沛的水汽是这次降水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长春地区2008年7月8-9日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水汽特别充沛,高低空风存在垂直切变,在地面辐合切变和低空切变线触发下对流发展形成大暴雨。强降水超级单体回波强度达50dBz,降雨回波长时间持续少动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回波成熟时在强回波中存在较强的辐合,大暴雨落区出现在丁字形回波的一竖位置上,暴雨云团中大于40dBz的强回波高度可达9km,回波顶高超过12km,垂直液态水含量达3.0,与此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小气旋、辐合区等强降水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天气图、雨量、GMS IR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等资料,对2003年5月16~17日福建省中部、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每一次暴雨过程是由几个中尺度暴雨组成,而每一个中尺度暴雨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大尺度水汽、动力条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中尺度暴雨常出现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附近或其移动方向一侧的等值线密集区;40 dBz以上的强回波预示当地将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这次过程回波发展高度不高,特别是回波强中心高度不高,没有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强对流只以打雷和强降水表现;中尺度暴雨常出现在零径向速度附近及其折角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初夏滇中首场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卫星云图TBB资料和NCEP 1°×1°分析资料,应用滤波和广义位涡理论, 对2012年6月1—2日云南省中部的首场切变冷锋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天气系统是该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 强降水均发生在云顶亮温等值线梯度较大一侧,回波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匀,回波发展高度较低,但回波结构致密,低质心,以液态降水粒子为主,因此降水分布不均匀,但降水效率高;水汽源地为孟加拉湾;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带与冷锋、切变线、中尺度辐合线以及β中尺度低涡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00 hPa,850 hPa水汽通量强辐合区中心位置叠加时,其所在区域地面降水增强;强降水区域上空中低层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现象体现了降水区中低层高水汽集中特征;单站上空低层的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增加时,地面降水强度增加,反之减小;800 hPa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对地面降水分布有一定指示作用,但暴雨中心与广义湿位涡强中心并不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17.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及中亚低槽向南的切涡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中及低空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小尺度辐合与对流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始作俑者.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有3部分:较深厚的中亚低涡西南气流所携带的水汽,中低层哈密南部至南疆盆地偏东气流的水汽集聚与辐合和中高层中亚南部偏南风所携带的暖湿气流接力输送.其中,85%的水汽输送来自偏东和偏南气流.强对流发生在暖区一侧,暴雨落区位于TBB最大梯度区并与云迹风的高层辐散相对应.3个时段的强降水均由混合性降水回波造成.其中,有中小尺度回波发展,但移动路径和强回波中心的位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时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FY-2C卫星、宝鸡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发生于关中西部宝鸡2012-08-13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重点揭示其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生命史10 h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大暴雨的直接原因。而MCS是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天气尺度东北急流提供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动力、水汽输送、辐合,从而使关中水汽、稳定度演变为利于对流性降水天气发生,且携带冷空气触发形成MCS,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提供带状辐合使对流组织加强。雷达图上,带状、块状强回波对应强降水,当组合反射率因子40 dBz、垂直液态含水量5 kg.m-2、回波顶高9 km时,雨强≥16 mm/h(出现短时暴雨)。  相似文献   

19.
闽西北两次致洪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0年6月18日和7月7日发生在闽西北山区的两场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场暴雨过程均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西南急流的水平宽度及前倾槽是影响大暴雨时间长短及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强度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垂直上升运动等成正相关;暴雨区上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最大中心比特大暴雨发生时间早,分析预报点上空的水汽变化特征对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有指导作用;两次暴雨雷达回波均呈带状,且该强中心的长轴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是两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T639和EC产品资料及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5年10月3~6日台风"彩虹"造成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彩虹"台风是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南气流引导下西北行影响梧州的,台风结构对称,水汽充足,影响时间较长且偏南气流强盛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物理量场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辐合条件水汽辐合是为梧州台风暴雨的提供了动力条件,而强烈的水汽辐合又为梧州台风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