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1953—1979年江苏省各县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年、季、月、日、变化规律。通过概率论广义二项式分布计算,揭示了冰雹的地区性差异,进而用模糊聚类方法将本省分成四个冰雹区,分别阐述了各区特点,从而指出我省在不同时期的重点防雹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湖南省92个站点1968—2017年冰雹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近50年冰雹天气年际下降趋势显著,近20年来有记录的冰雹天气发生频次明显降低。湖南初次降雹的时间都集中在1—3月。冰雹月季变化显著,一年中以3月冰雹最多,2月的次之,从5月份起雹日骤然减少。春季是降雹最多的季节,占雹灾总数的56.06%,冬季的次之,夏季和秋季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仅为全年的2.53%和0.69%。年冰雹日数主要存在4~5 a和19 a左右的振荡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还存在明显的9~10 a的振荡周期。各季节冰雹日数振荡周期不一。湖南冰雹空间分布呈自湘西北向湘东南递减的规律,年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春季、冬季冰雹分布特征相似。湘北和湘中地区冰雹天气年际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湘南地区其气候趋势变化不明显。对湖南近50年冰雹日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要模态,在空间向量场上分别呈现出全省一致型、地势主导型和南北呼应型。  相似文献   

3.
选取1951—2008年辽宁省56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日数以山地为最多,丘陵次之,平原和沿海最少。移动路径基本与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走向一致。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0月。5—6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为最多,5月次之。近30 a(1979—2008年)辽宁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辽西走廊、辽宁中部平原及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为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4种:冷涡、冷涡后部横槽、高空槽和槽后西北气流,对应地面形势多为低压冷锋。  相似文献   

4.
我县地处关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区,局部对流强烈,易于产生冰雹天气。特别初夏(5—6月)正值小麦成熟收获期,对农业生产危害更大。为做好冰雹预报,我们在分析天气形势背景基础上,利用高空、地面要素结合,初步总结了初夏的一种冰雹预报方法,经反查验证和实践运用,效果较好。具体的思路和作法是:  相似文献   

5.
利用陕西陕南地区25县(区)1950—2000年51a有关冰雹灾害的观测记录资料,对陕南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空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冰雹年际变化大,并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出现在4—8月,最多出现在5、6月;陕南地区冰雹多发区大多位于商洛市和汉中市部分县区,山区多于谷地。为了避免和减少冰雹,气象部门在冰雹高发期要加强监测,及时预报,并采取相关措施减灾避灾,如人工防雹,改变下垫面等。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18~19日厦门市连续性冰雹天气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的温、压、流场的水平结构与垂直配置,形成有利于冰雹区湿斜压不稳定性加强的形势,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外部条件;雹区上空“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强盛的偏南风急流与强烈的风速垂直正切变韭存,是主要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安顺市2015-2019年降雹个例、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贵阳雷达资料,分析总结了安顺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安顺市冰雹以直径20 mm以下的小冰雹为主,冰雹站次呈北多南少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4月最多,5月次之;2015—2019年期间,2019年安顺市冰雹站次最多,2017年最少。直径10 mm以上与直径10mm以下冰雹对应的雹云相比,其强回波值更强、降雹概率更高、强回波中心平均升降次数更多、上升幅度及最高上升高度更高(须在0 ℃层高度以上)、对应的径向速度场有明显特征(逆风区、辐合/辐散、旋转)的比例更高、径向速度特征(逆风区、辐合/辐散、旋转)出现时间较降雹时间提前量更多。此外,强回波中心上升高度(0 ℃层高度以上)越高,冰雹直径越大。以上雷达回波特征均可作为安顺市冰雹预警指标,有利于提高安顺市冰雹预警准确率及提前量。  相似文献   

8.
从大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基本物理量场、大气层结、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1-09-05渭南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脊前下滑冷空气产生的,冰雹产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湿舌的顶部,低层辐合、地面能量积累的区域中。  相似文献   

9.
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气象》2021,(6)
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80—2018年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布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度和气温变化对冰雹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9年来,青海高原年降雹次数总体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减少尤为明显,6—7月冰雹高发且减少速率为年内最快,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亦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较大冰雹发生概率明显增大;空间分布上,南部高海拔地区为冰雹高发区,降雹持续时间也较长,大冰雹落区主要在冰雹次数较少的东部低海拔地区;直径介于3~5 mm以及持续时长在2~3 min左右的降雹频率最高;较低的0℃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成并且延长降雹持续时间,较高的0℃和-20℃层高度对支撑空中冰雹的碰并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降雹频次和降雹持续时间显著减少不仅与0℃和-20℃层高度上升有关,还与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气温日较差减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秧田雹坑分析雹谱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5月1日,自安徽省来安县经江苏省六合、邗江、泰县等地直至黄海边缘发生了一次超单体降雹过程,使所经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四日后,我们对受灾较重的六合县泉水公社作了实地调查,发现秧田中由于冰雹的降落而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雹坑。降雹前秧田土面很平整,秧苗也刚刚出土,很稀疏,田中水深1厘米左右,因而冰雹所  相似文献   

12.
雷达—火箭人工防雹自动化系统,是俄罗斯水气象局高山地球物理研究所自1992年至2004年间,经研究、开发、应用改进、完善而研制成的比较先进的人工防雹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自动跟踪观测冰雹天气,分析确定冰雹云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4-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河北廊坊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MICAPS资料、北京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研究了廊坊冰雹日的天气形势、物理量特性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廊坊冰雹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降雹达到高峰期。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1519时,多持续1~5 min。廊坊冰雹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西北部较多。降雹日500 hPa环流形势有4类,并对应3种地面形势。对预报冰雹天气有指导意义的物理量参数阈值为:冰雹开始前对流层中下层存在逆温层或等温层;对流参数SI指数或LI指数<0,中低层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0 ℃层高度多为3050~4702 gpm,-20 ℃层高度多为5996~8332 gpm,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为27~32 ℃,低层有大的垂直风切变,近地面925 hPa垂直风切变为5.5~15.0 m·s-1·km-1。此外,廊坊冰雹云回波有块状单体和飑线两种结构,回波中心强度普遍大于60 dBz,垂直结构上均有悬垂回波,速度场为逆风区或旋转速度>12 m·s-1的弱切变,VIL普遍大于35 kg·m-2,ET普遍大于11 km。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对2005年7月13日镇赉县宝山村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及7月14日镇赉本站出现的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可达12km,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9km;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1999 年5 月9 日平顶山地区降雹的天气形势、稳定度、单站要素以及雷达回波、卫星云图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此类冰雹天气的一些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仇娟娟  何立富 《气象》2013,39(5):577-584
利用1971-2006年气象记录月报表A文件资料及1999-2009年自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苏浙沪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华北冷涡背景条件下区域性冰雹与3小时降水量大于100 mm的极端降水过程环境场条件差异进行了对比.归纳了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冰雹年发生频率先递减后略增,30~50mm·h-1降水天气日数缓慢增加,高发区均位于江苏省北部.强降水较冰雹天气华北冷涡浅薄位置偏南,冷空气强度较弱,伴随低空急流,深厚湿对流明显;冰雹天气时高空急流强盛且偏南,上千下湿呈干对流风暴特征,两者均由低层不连续线触发.统计表明,0℃层高度、△T850-500、K指数、可降水量和高空风切变等参数冰雹与强降水天气分别平均相差-1700m、7℃、8℃、-37 mm和1.63×10-3s-1,这些物理量用来区分对流天气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7.
1974—80年的6—9月,在昭苏县北部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三七高炮在冰雹云中撒播碘化银催化的防雹试验。经对目标区目标期的各类降雹日数、降雹次数,持续降雹时间等与目标区的对比期和对比区在相应时间内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现行的人工防雹方法对抑制一般冰雹云是有效的,对能产生直径2cm(或受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强冰雹云可能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8日下午,山西省有62个县市出现雷雨天气,6县市伴有冰雹,7县市出现了短时大风,9县市降大雨,15个县市降中雨。本文从影响冰雹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T639客观预报对这次天气预报进行了分析,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冰雹预报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16年3月29日云南德宏一次强冰雹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阶梯槽形势和前倾槽结构及700 h Pa的湿舌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背景;(2)冰雹发生时0℃线和-20℃线的高度有明显下降,中层存在干冷空气侵入,Δθse850-500的走向对中高层干冷空气具有指示意义;(3)高空急流南移影响导致垂直风切变增加和上升运动加强;(4)雷达上强回波高度均在7 km以上,且探测到旁瓣回波、TBSS、钩状回波、"V"形缺口、有界弱回波区、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冰雹强对流天气条件分析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沈树勤  李会英 《气象》1994,20(9):25-29
通过对江苏省冰雹强对流天气温、湿条件及其稳定度参数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参数值域在一个较大的区间变动,并初步分析各参数值域过大的原因,同时提出应用稳定度及缩小参数值域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