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1年4月2日卢氏县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31日-4月2日卢氏县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小槽东移发展型。500hPa图上,新地岛附近的冷中心低于-40℃,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南、北槽同位相合并加强使不稳定小槽发展成东亚大槽;位于河套的暖倒槽和江淮气旋的形成,有利于寒潮冷锋加速南下;强盛的冷平流和地面前期暖倒槽,为强降温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单站气象要素对寒潮反映较好,不论是气压、气温及其距平的变化,还是过程前气温回升,都是寒潮预报的重要指标。EC850hPa温度场的预报,对判断能否产生寒潮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850hPa强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蒋倩英 《四川气象》1995,15(4):22-23
对1994年4月9-11日发生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类形势下寒潮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6年4月11-12日河南省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及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是寒潮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850 hPa冷平流是强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况资料,通过对影响系统、环流形势演变、地面变压场、高空辐合、冷高压强度与移动方向、引导气流等物理因子的合成分析,揭示了2004年3月15~18日平顶山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并找出寒潮天气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11—12日寒潮天气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6年4月11—12日河南省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及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横槽转竖是寒潮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850hPa冷平流是强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新付 《气象》1980,6(5):39-39
高山和大海一样,支配着天气。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左右着日本的天气,而落基山脉则左右着美国的天气。远隔太平洋的日美两国,在冬季天气方面有着奇异的相似之处。如果美国受到强寒潮的袭击,那么日本几乎也都要受到强寒潮的影响。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据认为与山脉的影响有关。喜马拉雅山、落基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况资料,通过对影响系统、环流形势演变、地面变压场、高空辐合、冷高压强度与移动方向、引导气流等物理因子的合成分析,揭示了2004年3月15~18日平顶山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并找出寒潮天气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8.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自建站至2014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及其降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阿勒泰地区近60 a降温日数据库,按降温幅度将降温日分为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中等强度降温和弱降温5个等级,分析了全地区各站不同等级降温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阿勒泰地区寒潮日数和强降温日数在地区偏东、偏北多,向偏西偏南逐步递减,其它等级降温日数在河谷平原多,向西、向东逐步递减。寒潮、强降温和中等强度降温日数的EOF分解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较大,全地区呈较好的一致性,较强降温和弱降温日数的EOF分解主要模态分别有3个和5个。(2)阿勒泰地区寒潮日数在冬季12月最多,强降温日数在秋季9月最多,较强降温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中等强度和弱降温日数在各季分布较平均。(3)近60 a来,阿勒泰地区各站的年寒潮和强降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年较强降温日数呈明显增多趋势,年中等强度降温日数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年弱降温日数呈地区西部减少、中、东部增多的趋势,且东部增多趋势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2006年4月11日~12日岚县境内出现了历年同期少见的强寒潮天气过程,并伴有暴雪,12日早晨最低气温达-10.6℃,是历年同期的最低值。本次过程降水量充足,彻底解除了前期连续35d无降水的旱情,改善了土壤墒情,对春耕、春播很有利,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同时奇冷的天气致使正处于盛花期的仁用杏花全部冻落,给岚县造成了较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单站气象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探讨春季强寒潮天气影响山西时,环流演变和高低空的配置情况及单站要素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引 言寒潮是北方强冷空气快速向南推进的灾害性天气 ,但它出现的气候概率极小 ,以天水市为例 ,其气候概率为 0 .1 % ,自 1 965年以来共出现 1 2次寒潮天气过程 ,且仅出现在后冬至仲春 ( 2~ 4月 ) ,中秋至深秋 ( 1 0~ 1 1月 ) ,对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生长危害极大。如 2 0 0 1年 4月 8~ 9日的寒潮天气过程 ,造成天水市 1 5 .2万hm2 农作物 (其中包括果树、花椒、油菜等经济作物 )受灾 ,经济损失达 1 .9亿元。每次寒潮天气过程 ,其原因除了有共性外 ,还有许多特殊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 0 1年 4月8~ 9日的个例分析 ,完善原有预报工具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T639客观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12月20-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雪天气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巴州降雪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这次寒潮降雪过程是北欧阻塞高压向东南衰退,导致脊前横槽转成竖槽东南移,高空冷空气南压至40°N附近,造成巴州强降温、强降雪等寒潮天气,降雪阶段关键影响系统是700 hPa上的冷暖切变和风场辐合,水汽主要源自中低层西北方的经向和低层东南方的纬向输送;后续的冷凝降雪和阴雪阶段天气局地特征明显,水汽源自850 hPa至近地层局地的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整理出阿勒泰市64年各级别强度寒潮过程数据库,分析阿勒泰市近64a来各级别寒潮过程的频数以及强度相关6个指标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7年春季阿勒泰市共发生一般寒潮过程109.5次,强寒潮过程75.5次,特强寒潮过程37.5次;平均每年春季分别发生1.7次、1.2次和0.6次;3种级别寒潮过程发生频次占寒潮过程发生总频次的48.2%、33.3%和16.5%,阿勒泰市春季主要以一般寒潮和强寒潮为主。(2)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频数年际变化均在递减,且不显著,其中4月一般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递增,特强寒潮过程频数递增明显;一般寒潮过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在1950年代最多,强寒潮过程1970年代最多,特强寒潮过程1960年代和2000-2009年代最多。(3)一般、强和特强寒潮过程持续时间分别在1~7d、1~6d和1~5d,均以持续1~3d为主,分别占各自寒潮过程总次数的94.5%、90.8%和90.0%,其中又都以持续2d最多。(4)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0.8℃、-13.0℃和-17.3℃,一般寒潮和强寒潮降温幅度均在5月最强,特强寒潮降温幅度在3月最强。(5)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7.8℃、-12.8℃和-20.3℃,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抬升趋势。(6)1954~2017年阿勒泰市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中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平均值分别为-5.7℃、-7.9℃和-10.5℃;三种级别寒潮过程最低气温距平为负值占该级别寒潮过程频数的比例分别为80.0%、97.4%和97.5%。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Micaps资料、数值预报场,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2014年10月11—13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黑海、里海高脊东移,新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至贝加尔湖,受鄂霍次克海高脊阻挡,冷空气在此堆积,贝加尔湖低槽明显加深,台风北上使鄂霍次克海高脊逐渐减弱,贝加尔湖低槽迅速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降水的潜热释放及地面长波辐射对气温升降起到辅助作用。降水开始于冷锋前部的暖区一侧气旋中,冷锋过后降水转变为雨夹雪或雪,较大降水落区在气旋顶部或后部。T639、ECWMF数值模式提前对形势场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比较而言,以ECWMF模式预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寒潮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58个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寒潮国家标准统计寒潮次数和寒潮强度,分析环渤海地区单站寒潮和区域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单站寒潮出现频次的地域差异很大,大体上呈现自北至南递减态势,年平均次数最多的为张北21次,最少的京津地区不足2次。近50 a来环渤海地区共有233次区域性寒潮,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4月,其中11月最多。区域寒潮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60-70年代区域性寒潮事件频发,8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并在1983年出现了突变。区域特强寒潮不多,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2次,自70年开始特强寒潮平均每个年代出现1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区域寒潮次数明显减少,但特强寒潮亦极端寒潮事件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5日乌兰察布市大雪、大风、寒潮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对2010年1月2—3日乌兰察布地区普降中雪,其中集宁和兴和大雪、卓资山大到暴雪及雪后大风、寒潮过程做了客观分析。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空横槽转竖与地面河套气旋共同影响的结果,下游的阻塞高压是降雪的必要条件,极地冷空气南下在横槽北部堆积是出现大风、寒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利用1961-2014年乌鲁木齐市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3a乌鲁木齐市的寒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单站寒潮特征地域差异较大,寒潮频次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渐减少;平均初寒潮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终寒潮日则相反;城区春季寒潮最多,山区为秋季、谷地和平原则冬季最多;强寒潮及特强寒潮出现比例城区最大。乌鲁木齐市区域寒潮平均每年4.0次,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4月最多,区域强寒潮和特强寒潮春季发生频次最多。近53a来区域寒潮以0.3次/10a的速率递减,并在1976年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寒潮变化与气温、风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寒潮是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一般认为:自北往南爆发的冷空气,在其南下过程中会变性减弱,因此,能在北方形成寒潮的冷空气,在南方就不一定能形成寒潮。进而认为:不能在北方形成寒潮的冷空气,在南方更不会形成寒潮。其实不然,据1965—1980年广西寒潮过程统计:与北方寒潮同步发生的华南寒潮(称同步类华南寒潮)只占57.9%,尚有42.1%的华南寒潮产生在北方无寒潮的冷空气过程中,笔者称之为华南区域性寒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2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日最低气温,定义黑龙江省单站寒潮,并着重分析了黑龙江省寒潮发生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黑龙江省寒潮频次明显减少,寒潮频次的多少与地形的分布特点一致,山区半山区等高寒地带发生寒潮的频次明显多于平原地区。寒潮在11月和12月发生的最多,9月最少,冬季的寒潮频次明显比春季和秋季多。近52 a春季、秋季和冬季寒潮频次基本为减少趋势,而大兴安岭地区秋季寒潮频次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 寒潮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灾害性天气,据寒潮年鉴统计:寒潮爆发日期可从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我国平均每年遭受5~6次寒潮侵袭。本文所述春季寒潮系指2~4月出现的寒潮。 关于寒潮的分析,国内已做了许多工  相似文献   

20.
据1951-1975年全国寒潮年鉴的统计(缺1969年): 1.全国寒潮共51次,其中路经新疆的共42次,占全国寒潮的83%; 2.区域寒潮共93次,其中路经新疆的共66次,占区域寒潮的71%; 3.全国和区域的寒潮共144次,其中路经新疆而影响内地的共108次,占全部寒潮的75%; 4.全国寒潮中新疆同时出现寒潮的有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