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姚秀萍  于玉斌 《高原气象》2001,20(2):208-213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定性而言,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定量而言,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而在暴雨的诊断和预报过程中完全Q矢量散度和锋生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一次辽宁暴雨过程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Q矢量理论,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结合MM 5模式模拟输出结果,诊断分析了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及四川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应垂直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及辐合强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基本上是强降水中心,辐合愈强降水愈强。非地转湿Q矢量锋生函数场与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也对应很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Q矢量理论 ,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 ,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 ,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NCAR提供的1°×1°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进行了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出现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降水区域集中并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湿Q矢量方法是分析强降水落区很好的工具;925~850 hPa湿Q矢量散度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暴雨并不总是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中心,有时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梯度大的负值区一侧;700 hPa湿Q矢量涡度正值中心与散度负值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有利的区域,与未来6~12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湿Q矢量锋生函数差值预报强降水落区明显优于锋生函数。  相似文献   

6.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21-24日河南省大暴雨过程中准地转Q矢量作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Q矢量散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时,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区位于Q矢量辐合中心下方,降水的强弱与Q矢量的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强弱变化一致。Q矢量的y分量能较好地反映出锋生、锋消的作用,并能指示6-12 h后的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7.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气象》2006,32(6):25-30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以发生在2001年7月26—27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为例,对准地转Q矢量和非地转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Q矢量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水前期700hPa诊断效果最好,但在暴雨的强度和落区上存在明显偏差。而湿Q矢量在各层对暴雨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特性,其散度辐合区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强锋生出现6小时后开始产生强降水,且暴雨区与强锋生中心基本吻合,700hPa表现尤为突出。(2)Q矢量锋生函数分布表现出典型的准地转特征,而湿Q矢量锋生函数分布则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因此,Q矢量适宜于研究与天气尺度系统相关的大气运动,而湿Q矢量更适宜于研究天气尺度系统激发的次级环流。湿Q矢量较准地转Q矢量更能反映出暴雨的落区和暴雨的中尺度特性,在反映暴雨的强度上也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非地转湿Q矢量(Q*)和湿位涡等物理量诊断分析,研究暴雨期间Q*散度、锋生函数和湿位涡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强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在850 hPa高度层上对暴雨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特性,冷、暖气流的汇聚加强了锋生作用,强锋生中心出现几小时后即出现暴雨。暴雨区位于Q*辐合区内,Q*散度对6 h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暴雨落区基本位于MPV1正、负值交界处的等值线密集带上以及MPV2负值区内。暴雨区上空,从近地面到对流层低层的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这很可能是此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应用Q矢量理论对2010年9月河南省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湿Q矢量的正负散度区,分别对应下沉和上升气流区,负散度绝对值大值区与暴雨落区对应;利用850 hPa湿Q矢量散度纬向剖面图可分析出中低层低值系统的移动;Q矢量锋生函数正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对应,但其值与暴雨强度并非呈线性增长关系,其值逐日演变...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7年7月5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快速东移的小槽,低层700hPa关中横切变、西南急流,地面弱冷锋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线南侧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5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水区域对应较好;85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