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压涡旋中的通风气流与热带气旋移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田永祥 《气象学报》1996,54(1):83-94
应用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了热带气旋的移动。将热带气旋的流场分解为轴对称分量和非对称分量,研究非对称流场中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的关系。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在热带气旋的非对称流场中,不但有大尺度β涡旋,而且还有小尺度涡旋。(2)小尺度涡旋与大尺度β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热带气旋移向的摆动和移速的振荡。(3)应用Fiorino和Elsberry的方法计算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有很大偏差。(4)应用改进的方法计算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2.
热带气旋逆时针打转物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一个无基本气流的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热带气旋逆时针打转运动。分析结果表明:对称气流对非对称涡度的平流引起非对称流场中的小尺度涡旋和通风气流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通风气流引导热带气旋作逆时针打转运动。  相似文献   

3.
1.引言在六十年代以前,在大气环流的诊断研究中,特别是在扰动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中都是应用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在六十年代初,著名气象学家 Ch-arney 提出用波的折射指数来描述行星波在垂直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与此同时,Eliassen 和Palm 也提出一个与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相关联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行星波在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在七十年代,许多研究定常行星波的学者都用Eliassen 和 Palm 原来所定义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波的垂直及侧向传播。例如,Matsuno,Kasa-hara 等,Hayashi 和 Golder 都是应用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定常行星波的传播。然而,当波在具有切变的基本气流中传播,波的能量是不守恒的。Anderew 和 McIntyre 从位涡  相似文献   

4.
斜压大气中环流非对称结构与台风移速关系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晖 《气象学报》1999,57(6):694-704
采用4层准地转斜压模式,在无环境气流的情况下,进行了两次数值试验,研究了台风环流不同方位、不同半径处的非对称程度与其中心移速的关系,以及不同层次台风环流的非对称结构与台风移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距台风环流中心100~300km的东一西向和东北一西南向非对称程度与其东西向移速有稳定的强负相关,200~500km的东南一西北向非对称程度与其南北向移速有稳定的强正相关。(2)模式最下层环流的非对称结构与台风移速的关系最密切。在该层,距中心100~400km的东一西向和东北一西南向非对称程度与台风沿东西向移速密切相关,100km以外的东南一西北向非对称程度与台风沿南北向移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台风移速突变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马镜娴  罗哲贤 《气象学报》1994,52(3):342-349
用准地转正压模式,在无环境气流的情况下,实施了8组时间积分大于5个模式日的试验。在模式大气台风移动的过程中,清楚地显示了移速突然变化的现象。台风移速突然变化与前期台风环流的非对称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后分析了台风环流非规则结构对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环境气流及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一个三层的准地转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结构环境气流和环境非绝热加热场中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和结构的特征.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1)无外界影响下热带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垂直速度场有明显的螺旋结构;(2)热带气旋主要受基本环境气流引导,非对称环流中的小扰动干扰了热带气旋的移动;(3)非绝热加热场对热带气旋影响较大,热带气旋有向加热中心移动的倾向,同时热带气旋的水平、垂直结构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龚月婷  李英  高迎新  徐洪雄 《大气科学》2018,42(6):1208-1218
0908号台风"莫拉克"(Morakot)在台湾岛引发了24 h超过1000 mm的强烈降水,与其缓慢西行过岛密切相关。本文利用NCEP-GFS实时分析场资料(0.5°×0.5°)、中央气象局台风资料库关于我国台湾地面气压场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结果,分析了台风Morakot在台湾岛附近缓慢西行成因。结果表明:(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与台风"天鹅"(Goni,0907)的"藤原效应"是Morakot在台湾岛附近移速减慢的环境因素,而台风结构变化也是其缓慢过岛西行的一个主要原因;(2)台风过岛过程中,由于地形作用,Morakot环流内诱生低压活跃,先后或同时出现在岛屿东西两侧,使台风环流出现非对称松散结构;(3)在台湾岛西侧诱生低压中心取代东侧原台风中心形成不连续路径过程中,台风经历了低层环流从分裂到重组,正垂直涡度柱从垂直到倾斜再恢复垂直的变化过程,这是Morakot过台湾岛缓慢西行的一个重要原因;(4)Morakot西行登岛过程中环境引导气流主要是偏南气流,而包含诱生低压的扰动引导气流则为偏东气流。扰动引导气流虽是小量,但其纬向分量占环境引导气流纬向分量的比率从7%增至26%,较好地指示了Morakot的西行趋势,也说明地形诱生低压导致的台风结构变化是其过岛西行和缓慢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7月4日20时—5日14时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由江淮气旋引起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暖锋上一类中-β尺度小对流带的雷达回波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运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此对流带内部次级环流、降水落区和锋生锋消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湿Q矢量分量的正负和湿Q矢量散度可以指示经向或纬向垂直环流,小对流带始终与湿Q矢量散度带相伴随,小对流带内部存在方向相反的次级环流,在湿Q矢量辐合区域上升,在湿Q矢量辐散区域下沉。根据湿Q矢量与温度梯度矢量乘积的正负指示的锋生,无法完全诊断江淮气旋暖锋上中-β尺度小对流带导致的降水落区。降水最终落在700 hPa高度层湿Q矢量辐合区附近,这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受小雨带内部次级环流中下沉气流的拖曳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时间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海棠(0505)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苏源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1,31(3):237-246
利用滤波方法将NCEP/NCAR提供的FNL风场资料分离出天气尺度和低频环流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环流对台风海棠(0505)路径的影响。热带气旋海棠路径的特征可以分两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海棠西侧的天气尺度反气旋和低频流场副高南侧气流共同引导海棠向西南运动;第二阶段初期,天气尺度环流抑制海棠向北转向,但海棠西侧的QBW气旋和MJO尺度的气流共同引导海棠向北运动。海棠运动后期,海棠与低频气旋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天气尺度流场中波列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热带气旋的传播分量,令海棠产生了向东北转向的趋势,但是由于MJO环流场中副高的北抬和QBW气旋的引导,最终导致海棠向西运动。  相似文献   

10.
沙漠-绿洲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吕世华  罗斯琼 《高原气象》2005,24(4):465-470
利用美国NCAR新版中尺度MM5V3.6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模拟方法,模拟研究了沙漠绿洲的环流及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在没有西风气流背景的影响下,绿洲沙漠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是对称的。沙漠绿洲改变了原有沙漠地区环流结构及温、湿场的分布,绿洲上空大气下沉,沙漠上空大气上升,从而产生了绿洲上空大气冷干,沙漠上空大气暖湿的边界层特征。绿洲边缘形成了由干到湿的强湿度梯度带围绕着绿洲,起到了保护绿洲的作用。在有西风背景气流的影响下,绿洲沙漠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是非对称的。但是,西风背景气流的存在可以破坏绿洲系统对称的环流结构,不利于绿洲系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指出,大气环流基本气流纬向非对称结构是产生大气低频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1-4]。在低频时间尺度上,大气运动必然要受到外强迫因子的影响。但外因必须通过大气环流运动中的内因才能产生低频环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设计一组高分辨率理想试验,采用位涡趋势方法定量诊断分析热带气旋在登陆我国华东沿海地形时,其运动发生的精细化变化以及不同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平地的存在使得登陆热带气旋移速相对更快,当华东沿海地形存在时,热带气旋移速显著增大,这种增速现象主要是由于平地和地形所引起的非对称气流以及相应的引导气流变化所致,这很可能是导致预报路径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地试验中,陆地在热带气旋低层激发出中小尺度的非对称气流,与之不同的是,实际地形的加入激发出更大尺度并且更强的非对称偏南气流。位涡趋势方法的诊断结果表明,非引导效应总体而言对热带气旋运动贡献较小,这是因为这些因子相互抵消,但在不同的垂直层次上,不同的非引导因子贡献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田永祥  寿绍文 《气象学报》1998,56(5):584-593
采用无基本气流的无辐散正压模式模拟了双热带气旋的运动。应用非对称理论研究了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双热带气旋中的每个热带气旋主要由通过其中心的非对称气流(即通风气流)作用而移动。这股非对称气流是由其自身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产生的非对称涡旋与其配对热带气旋形成的非对称涡旋相叠加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热带气旋运动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热带气旋运动是由各种形式的外部强迫、内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特别是环境气流与气旋环流以及β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次级的非对称气流,使热带气旋偏离大尺度环境气流的引导。这种偏差,被称为广义的β漂移。本文讨论了控制β漂移的物理因子和物理过程,尤其是涡旋结构与环境气流切变对它的影响,以及β漂移在热带气旋路径预报上的应用。另外,还总结了双台风相互作用、热带气旋摆动和与下垫面强迫有关的物理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PIAP3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对夏季中国南海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期间夏季中国南海西南水汽输送较强,负位相期间则较弱。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正位相期间,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多活动于热带西印度洋,其向东传播受到阻碍,但经向传播明显,通常可传播至孟加拉湾地区,同时PIAP3显示印度洋季风槽位置偏北,且印尼以西过赤道气流较强,从而使得这一地区气旋性环流得到建立与加强。孟加拉湾地区对应着较强的对流活动以及深厚积云对流加热,从而通过对流加热的二级热力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向北推进,进而使得南海地区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得到建立与加强。在此期间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地区对流活动较强,而苏门答腊沿岸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由此增强了Reverse-Hadley环流,使低层经向风较强,进而增强了南海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了Reverse-Hadley环流的增强。负位相期间,MJO多活动于热带东印度洋,在东传过程中受到Walker环流配置影响,在140°E赤道附近形成东西向非对称积云对流加热热源,其东侧Kelvin波响应加强了东风异常并配合副热带高压南缘东风压制了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在此期间,MJO在南海地区的经向传播较强,但经向传播常止步于南海地区15°N附近,虽携带大量水汽,但深厚积云对流强烈地消耗水汽使大气中水汽含量降低,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负位相期间深厚积云对流对水汽消耗加大,从而使得负位相期间南海地区水汽含量与正位相期间大体相近,但由于经向风不足使水汽向北输送较弱。  相似文献   

16.
大气经圈环流对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劲钧 《大气科学》1990,14(4):413-421
本文用斜压准地转模式讨论了经圈环流作为基流的一部分对不同风系中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特别指出在东风带中因经圈环流的存在,就可能形成定常和非定常的经向行星波,使夏季低纬度东风气流中的波动及其能量向中、高纬度传播。 文中还分析和计算了定常经向波和瞬变波的群速度和一些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局地环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雪梅 《高原气象》2003,22(2):197-201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Eta模式和中-β气象预报模式,选择广州地区不同季节的47天,得到47例(包括夏季和冬季)24h环流的数值模拟结果,经过认真分析。得到影响广州地区的主要局地环流型有三种,即辐合气流型、辐散气流型、热岛环流型。从模拟的统计结果来看,辐合气流型、辐散气流型、热岛环流型分别为28%、26%、36%,为广州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提供了典型的气象场资料。  相似文献   

18.
热带大气对单一型赤道非对称热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楠  李建平  李耀锟 《大气科学》2014,38(6):1147-1158
本文采用Gill模式得到了热带大气对单一型赤道非对称热源响应的理论解析通解,从理论上完善了单一型赤道非对称热源激发的赤道非对称的大气响应结果。同时在单一型赤道非对称热源的位置、强度及范围变化对大气响应的影响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当热源中心位置北移,北半球气旋强度增加、位置北移,同时赤道辐合气流减弱而越赤道气流增强;当热源强度增强(减弱),热源激发的大气响应整体增强(减弱),但大气分布型不发生变化;当热源范围不断增大(减小)时,北半球气旋强度增强(减弱)、位置西移(东移)、范围增大(减小),同时越赤道气流增强(减弱)。将上述结论应用于分析孟加拉湾地区海温对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指出当孟加拉湾地区经向最大暖海温位于赤道附近时,其两侧表现为Rossby波响应的Gill型气旋环流,而海温暖轴北移后,其南侧激发出有利于季风爆发的越赤道气流,这是Rossby重力混合波对热源响应的结果。这是上述理论结果的一个很好例证,同时也为孟加拉湾夏季风的爆发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用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6月10日至7月23日T42中期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度夏季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发现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与热带纬向环流不同存在着20-40天的局地低频振荡,在热带季风中断时,35-45°N范围内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主要表现为120°E附近区域内下沉气流加强。初步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所选范围为100-120°E平均低频经向环流,热带季风中断时,下沉气流在30-40°N区域内加强。通过对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而的低频振荡的分析,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与华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可能联系。由于热带季风中断时,主要降雨带位于我国江淮一带,此时垂直环流表现为在对流层低层28°N左右范围内为上升运动区,在35-45°N区域附近内下沉气流加强,即我国华北地区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于该地区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20.
黎惠金  覃昌柳 《气象》2003,29(11):29-32
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地转引导气流和湿热成风等资料对0214号强热带风暴突然加速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得出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改变、引导气流的加强及热带风暴云系的变化是“黄蜂”移速突增的可能原因,所得结果可对今后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