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根据玉米分期播种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干物质累积及籽粒干物质累积资料,求出玉米发育期的热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合作用模型,温度、水分对光和作用影响模型和呼吸及物质转运模型;建立温度对玉米发育进程和物质积累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评价发育进程中温度对发育和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对成熟度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价温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玉米分期播种资料,得出不同品种从播种到出苗、从出苗到抽雄及从抽雄到成熟的热量指标,以地区热量资源的满足程度确定玉米成熟度及成熟概率。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概率及收益状况,利用概率决策方法确定地区的主栽品种,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不同品种最佳搭配的比例。可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
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夏玉米机收指标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籽粒含水量是影响夏玉米机收的主要指标。研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相关的品种农艺性状及不同脱水类型品种产量差异,对于机收品种选育有重要参考意义。为此,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省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选择24个当前主要种植品种为供试材料,采取统一授粉,连续测定分器官含水量变化及收获期品种农艺性状,进行籽粒脱水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茎秆、穗轴和苞叶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穗轴直径、雄穗分枝数、百粒重、果穗长、果穗粗、果穗大小、种皮厚度、粒长和籽粒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脱水类型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成熟期籽粒含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兴安盟玉米生产中气候资源利用不合理现状,在建立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和精细化气候资源(80m×80m)推算模型基础上,区分不同耕地类型和有无灌溉条件分类建立了玉米品种布局精细化气候指标,并开发了操作简单的服务系统.结果能够提供任意地区玉米品种优选方案和任意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地区,为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增产增收提供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5.
玉米生育期热量指标及其不同品种的栽培北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玉米分期播种资料,分析不同发育期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得出:在作物营养生长期,用有效积温作为热量指标比较稳定;播种到出苗期,不同品种的生物学下限温度基本在8℃左右;出苗到抽雄所需的有效积温可用品种的叶片数来计算,有效积温与叶片数关系可以写成y=30.2x+31.8;进入繁殖生长期,用>10℃积温作为抽雄到成熟的热量指标,并用抽雄期进行订正。用播种到成熟各发育阶段的热量指标来确定能否成熟和因成熟度所造成的减产程度。把品种在80%年份能够成熟的地区作为品种栽培的北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气候带山区玉米种植试验,分析对比其气象条件差异,找出该品种玉米在不同气候带的适种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玉米产量和玉米各生育期长度、茎杆重、籽粒茎杆比等产量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玉米最终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乳熟至成熟期长度及茎杆重,即只有经过充分营养生长且有足够籽粒成熟时间的玉米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浚单20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浚单20玉米新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浚单20各个阶段生长状况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首先对各播期发育阶段持续日数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日数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其次,分析了作物各发育期持续日数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以促进夏玉米生长,日照减少可加快夏玉米生育进程,不同生育阶段降水量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同,其中抽雄-乳熟期降水量增加能缩短发育日数.然后,对比分析了播期对浚单20干物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穗长有缩短趋势,单株籽粒重、百粒重、籽粒与茎秆比也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一平均实产达864.12g/m2,比播期二高74.56 g/m2,比播期三高128.33g/m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浚单20适时早播,有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农气报表审核中有关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作物观测部分1 .1 “产量结构”分析中 ,样本称重和各项计算 ,平均值、比值、百分率取值范围规范和国家局技术解答已明确 ,应以此为准。1 .2 “产量结构”分析中 ,“籽粒与茎杆比”规范明确为“样本总子粒重 /样本总茎杆重”即小麦为 40 0茎、玉米为40株总籽粒重、总茎杆重 ,其重量在观测簿上填入“备注”栏 ,在报表中抄入注明。同时 ,玉米观测中 ,“样本总籽粒重”不等于“株籽粒重”中样本总粒重 ,后者为 40株中有效茎的总粒重。1 .3 “籽粒与茎杆比”比值省气象局《审核办法》中备注为“玉米一般为 1 :3~ 1 :5之间 ,小麦一般为 0 …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喜光天然异花授粉作物,气候条件是决定其丰歉的重要因素。1995年凌源市玉米播种面积为3.1万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由于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大幅度减产,其中园成熟度不好、千粒重普遍下降而减产约668万kg;因后期死秧而减产1200万kg。死秧的玉米品种各异,其中以478为亲本的掖单13、掖单12;5003为亲本的沈单七等,凡是生育期较长(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的品种,死秧多、危害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动态变化,利用不同品种冬小麦分期播种的灌浆速率资料,建立了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性冬小麦的灌浆特性,并探讨了冬小麦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质量与开花后天数的关系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基于Logistic模型求算的各次级参数能够较好地表征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半冬性品种较春性品种灌浆高峰期出现时间早;春性品种的粒重渐增期和粒重快增期持续时间一般长于半冬性品种的;半冬性品种的平均活跃灌浆期较春性品种的短;早播和正常播种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半冬性品种的,而迟播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低于半冬性品种的,适期晚播更利于春性品种灌浆和千粒重增加。灌浆特性的变异系数分布总体呈春性品种大于半冬性品种的,表明播期对春性品种的影响更大。不同籽粒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孕穗—成熟期内的平均气温、孕穗—乳熟期内的降水量、播种—乳熟期内的日照时数与冬小麦灌浆特性相关密切,基于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507~0.875,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棉花产量结构及发育速度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新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构建棉花品种熟性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度对不同品种棉花产量结构及发育速度影响的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品种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霜前花比例及发育速度的可能影响。该文对棉花生产气象监测、预测及评价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蓉  景怀玺 《干旱气象》2001,19(4):22-23,26
本文对白银市前一年秋季 ,当年春季、秋季大气干旱指数与秋粮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秋粮产量与当年伏旱关系最密切 ,其次是前一年的秋旱和当年的春旱。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 ,用这 3个旱段的干旱指数构造了服务指数 ,其与秋粮产量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确定了冬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曲线,提出了农业干旱指数和农业干旱预警指数两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确生物学机理的华北农业干旱预测数值模式。对北京、石家庄、郑州和济南1998年至2000年432旬的农业干旱模拟结果表明:农业干旱预警定性准确率为90.7%,定量准确率在87.5%左右;此外,模拟表明模式也可以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北京等地区历年农业干旱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于大气干旱,在自然气象条件下,北京等地区作物生长期内几乎每年都存在农业干旱现象,特别是冬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每年均存在一次较为严重的农业干旱胁迫过程,但农业干旱胁迫程度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功率谱分析表明其具有3~6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对平均气候状况下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即大约在冬小麦开花、灌浆至成熟期,农业干旱胁迫指数存在一种自然的逐渐加强的动态过程,这与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揭示春大豆后期干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开展夏秋干旱评估和抗旱灌溉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和2018年在吉林省中部开展大豆鼓粒—成熟期农田水分控制试验,设7个土壤水分处理和1个自然雨养处理,观测土壤湿度、结荚率、空秕荚率、百粒重及产量。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湿度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持水量以下,大豆粒重和产量与鼓粒—成熟期间耕层土壤水分线性正相关,结荚数和空秕荚率与土壤水分呈二次函数关系。鼓粒—成熟期间0—30 cm土层土壤湿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大豆结荚数和有效荚数分别下降3.1和3.7个百分点,相对百粒重和相对单产分别下降0.8和1.5个百分点,空秕荚率上升9.3个百分点。大豆鼓粒—成熟期比较喜水,但也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土壤湿度22%—23%之间大豆荚数多、空秕荚少、籽粒重、产量高。大豆鼓粒—成熟期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分别为66%—75%、57%—65%、50%—56%和50%以下,对应的减产率分别为5%—10%、11%—15%、16%—20%和20%以上。与以往指标比较,本试验重旱、特旱指标明显大于凋萎湿度,更符合大豆水分生理规律,可用于春大豆鼓粒—成熟期干旱影响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6.
CO2浓度倍增对大豆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研究了CO2浓度倍增对大豆的影响, 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使大豆成熟期提前,株高增加;根瘤数量、干物重和单个根瘤的重量增加;叶片厚度、干物重及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增加;总生物量、籽粒数量、籽粒产量和百粒重明显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和气孔阻力增加,蒸腾速率减小;粗蛋白含量减少,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1949~1992年的粮食产量、气象资料,分析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平因素、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尤其是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减轻气象军家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信志红  郭建平  谭凯炎  张利华  孙义  杨荣光 《气象》2019,45(12):1736-1746
选用黄淮海冬麦区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郯麦98、山农18、徐麦33、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半冬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变化趋势和气象因子对灌浆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播期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小、千粒重最大,迟播10 d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大、千粒重最小;华北区品种郯麦98灌浆速度表现最稳定、千粒重最高,而黄淮区品种皖麦52灌浆速度最大;半冬性小麦灌浆持续期为35~39 d;南北气候差异是影响各品种冬小麦灌浆速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半冬性小麦各播期灌浆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灌浆速度变化与相关显著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相符合;灌浆速度峰值期一般出现在开花后15~25 d,迟播冬小麦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较对照处理提前,不利于提高粒重;气温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影响显著,其中最高气温要素是影响不同播期品种灌浆速度的共有关键因子。通径分析表明,最高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由自身的直接效应决定,而日照时数与最低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与间接效应一致;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最重要,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较弱;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均为灌浆速度的限制因子,其中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变化的决策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9.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grain yield of irrigated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past decades under a significant warming climate. This paper combined regional and field data with modeling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climate in the last 40 year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crop varietie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to crop yield.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a planned adaptation strategy to climate change -“Double-Delay” technology, i.e., delay both the sowing time of wheat and the harvesting time of maize, on both wheat and maize y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proved crop varietie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not only compensated some negative impact of reduced crop growth period on crop yield due to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y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crop yield increase.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before over-wintering stage enabled late sowing of winter wheat and late harvesting of maize, leading to overall 4–6% increase in total grain yield of the wheat-maize system. Increased use of farming machines and minimum tillage technology also shortened the time for field preparation from harvest time of summer maize to sowing time of winter wheat, which facilitated the later harvest of summer ma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