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指出ElNino年登陆和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较常年显著偏少,而LaNina年则较常年偏多。其机制是EiNino活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大,位置偏南、偏西,强对流带ITCZ位置偏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弱;LaNina年西太平洋副局强度小,位置偏北、偏东,ITCZ位置偏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及北上登陆或影响福建。  相似文献   

2.
《气象》2016,(9)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3.
殷明  肖子牛  李崇银  葛耀明  贾亦君 《气象》2016,42(9):1069-1078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AKn~D〗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AKn~D〗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AKn~D〗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AKn~D〗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AKn~D〗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瑾  柯宗建  江吉喜 《气象》2009,35(12):44-50
对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指出: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为生成总数少,源地集中,位置偏西;登陆数多、时间早;登陆地点偏南、时间集中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热带气旋的多发期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且脊线偏南,造成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在其南侧生成的热带气旋易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登陆我国南方.另外,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表温度和热带辐合带上的对流活动等因子的异常分布都不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直接导致这一年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明显偏少,源地显著偏西.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系,给出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哈得来环流偏强,沃克环流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西;季风槽位置偏南,东西向不发展;南海、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偏弱;异常热源和水汽汇偏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对流活跃区位于赤道以南;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明显偏少,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6.
夏季东亚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15,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庆云  彭京备 《大气科学》2003,27(1):97-10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与登陆中国台风频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200 hPa风场上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南)其形态表现向东北(东南)伸展,西太平洋热带地区上空(200 hPa)的东风急流加强(减弱),中层(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南),低层(850 hPa)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弱),登陆中国台风数偏多(少).夏季东亚-西太平洋热带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为正(负)距平, 即东亚热带大气出现辐射加热(冷却)和变湿(变干),登陆中国台风数偏多(少).20世纪50~60年代登陆中国台风频数处于年代际变化相对偏少期,70~90年代中期登陆中国台风频数处于年代际变化相对偏多期.夏季登陆中国台风频数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热带大气视热源、视水汽汇及西太平洋热带海温的年代际变化一致,西太平洋热带大气视热源、视水汽汇及西太平洋热带海温处在年代际变化的低(高)值阶段时,夏季登陆中国台风频数也处在年代际变化的偏少(多)期.  相似文献   

7.
ENSO与南海台风活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能  周家德 《气象》1989,15(4):9-14
本文对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来年,弱南方涛动和强南方涛动的当年和来年的南海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当年南海台风偏少,来年南海台风偏多,来年9—11月最显著。此外,厄尔尼诺年在广东登陆的台风偏少,在广西登陆的偏多;反厄尔尼诺年相反。厄尔尼诺年来年7—9月登陆两广的台风、强台风偏多。统计资料还表明,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反厄尔尼诺年偏北。反厄尔尼诺年来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  相似文献   

8.
利用1949--2003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和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东TC频数偏多年份,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副高强度偏弱,副高面积指数偏小;频数偏少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副高强度偏强。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弱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副高西伸脊点更偏东些。  相似文献   

9.
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49-2003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和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东TC频数偏多年份,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副高强度偏弱,副高面积指数偏小;频数偏少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副高强度偏强.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弱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副高西伸脊点更偏东些.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49  
李维京 《气象》1999,25(4):20-25
1998年受ENSO事件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多等因素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大,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冬、夏季风均较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在西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影响我 斩台风和热带风暴异常偏少;夏季亚洲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其它季节则以纬向环流为主;环流异常是影响1998年中国气候极其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51—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COBE SST再分析资料,〖JP〗按照热带气旋生成区域将热带气旋分为南海热带气旋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两类,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热带气旋活动盛期,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对东部型和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活动盛期,南海热带气旋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下生成频数差异不大;东部型El Niño存续期南海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比率较中部型El Niño时偏低,登陆时强度较中部型偏弱。中部型El Niño存续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比东部型El Niño时的频数偏高,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较东部型偏少,登陆时热带气旋强度较东部型偏弱;但两类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中国的登陆率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中部型El Niño事件相比,在东部型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偏低,对流层中部水汽条件较差,对流层低层涡度异常偏低,同时在热带气旋较为集中生成的海域存在沃克(Walker)环流的异常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东偏南,共同导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 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 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 °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925 h 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门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与同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中央气象台业务实时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对2019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9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个;秋季台风异常活跃,生成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台风整体强度偏弱,超强台风数与常年持平;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略偏少;登陆台风平均强度较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弱,但台风“利奇马”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  相似文献   

15.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SOTA实测资料,对TC的影响做了统计分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同步西太平洋TC个数不存在线性相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1月SOTA滞后5~7个月影响西太平洋的TC;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1月的SOTA出现正(负)距平值时,当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生成时间比常年提早(推迟)是主要现象,极值年份尤其明显,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位置偏北(南),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对流加强(减弱),对台风生成有(不)利,台风生成平均位置偏西(东),TC的个数偏多(少)、偏强(弱),易于出现西行(东北转向)路径为主;南海中北部2月SOTA出现偏暖(冷)年,当年南海TC生成日期偏早(晚)、数量偏多(少)、偏强(弱)是主要现象。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对TC影响明显,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9~1995年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我国夏半年台风多寡的同期及前期热带太平洋地区OLR分布特征,通过计算OLR特征指数,探讨对流活动与台风异常变化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台风活动季节,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OLR强度与生成及登陆台风个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仅如此,这种相关关系在前期冬、春季OLR强度与生成及登陆台风的相关场上就有所反映.用OLR特征指数所表征的对流活动的强度和位置与台风活动频数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且7~9月对流强度指数与登陆我国台风个数、6~10月OLR低值轴的位置与生成台风个数都具有3~5年的低频振荡周期及气候阶段性.  相似文献   

17.
董林  高拴柱  许映龙  吕心艳  黄奕武 《气象》2019,45(9):1322-1334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NCEP海温实况等资料,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台风生成具有源地偏西、南海台风偏多和台风群发特征明显等特征;台风活动具有年度活跃程度低、台风极值强度偏弱和超强台风异常偏少等特征;台风登陆具有登陆台风个数多、登陆地点偏南、登陆强度偏弱等特征。对2017年度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48、72、96和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4、137、233、318、428 km,各时效误差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美国相比,除120 h外,中国路径预报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24、48、72、96和120 h台风强度误差分别为3.6、5.4、6.6、7.4和6.8 m·s-1,较2016年有所减小,24 h误差为历史最低值。强度预报水平居于日本、美国之间。另外,2017年最主要的预报难点是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近海快速加强台风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上海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建群  张家澄  陈永林 《气象》2000,26(9):31-35
对1999年上海地区入梅早、出梅迟、梅雨期长、梅雨量超历史纪录的环流特征和原因作了初步统计分析,其中分别讨论了西太平洋副带高压强度及脊线位置、东亚夏季风强度经指数及爆发迟早、低续热带地区对流活动、台风的频数及移劝路径等天气气候因素与1999年上海地区梅坏处主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主体位置偏南、偏东,东亚夏季风爆发早、强度指数偏弱,ITCZ赤道辐合带)不活跃,台风位置偏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49-2015年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大气环流指数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对7-9月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不含热带低压)和台风TY(含台风及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9月登陆华南TC及TY频数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显著,但TC和TY年际变化和准十年波动变化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近10a来登陆华南的强台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7-9月登陆华南的TC占登陆中国的一半以上,并且有约3/4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从登陆华南TC的区间分布特征来看,以中路最多,西路次之,东路最少。亚洲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西,登陆华南TY偏多,反之亦然。TC偏多(少)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偏强偏东)。TC偏多年110oE以东引导气流出现的反气旋式和气旋式环流对较TC偏少年偏西,反气旋环流南部的东风异常一直延伸到华南地区东部,这样的东风引导气流异常有利于引导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另外,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积雪偏多、华南气温偏高及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也均有利于台风登陆华南。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特点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2004年台风汛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进而对其成因做了分析。结果指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特点是生成总数较常年略偏多,热带气旋生命史普遍较长、:生成时间相对集中、生成源地偏东,转向路径偏多,登陆气旋数多于常年平均值,登陆地段集中且偏北,集中在华东到日本一带。其成因在于:(1)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且西伸脊偏西,同时副高分布形态多呈块状,使得2004年台风的高频活动区向北偏移,直接对华东到日本一带造成威胁,乃至正面登陆影响;(2)澳大利亚高压强大,越赤道气流强,赤道辐合带辐合偏强、位置偏东,造成台风活动比较活跃且源地偏东;(3)西风带环流经向度较常年偏大而且副高多呈块状分布,东西两环副高之间形成的鞍型场有利于台风过此通道北上转向,导致转向台风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