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将引入西北太平洋副高重心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副高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副高重心能很好地反映副高的一些变化特征,副高重心强度与纬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赤道太平洋暖水期间,夏季和冬季副高的响应正好相反———夏季副高偏弱、偏南;冬季偏强、偏北。副高重心指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3.
“05. 6”华南强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加热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化和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有密切关系.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2005年6月副高北侧的加热区很强,而南侧赤道辐合带(ITCZ)没有相当强度的对流;伴随着副高北抬,其南侧均有明显的对流潜热加热向北伸展.副高西侧的加热基本上都大于副高纬带内的加热,副高的每一次西伸都伴随着西侧加热的显著增强,并且加热增强先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中层,副高北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大于气候平均值,不利于副高北进;而南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均小于多年平均,有利于副高南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增长,从而有利于副高南退.2005年6月下旬副高西伸之前,副高西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高于气候平均状况,有利于副高两侧反气旋涡度增加,从而诱使副高随后西伸;而东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大多数时间都低于气候平均状况,使得副高东侧气旋性涡度增加,有利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低层也具有类似特点.因此在南北两侧加热和东西两侧加热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6月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南偏西,从而有利于雨带在华南地区维持.  相似文献   

4.
副高北进过程的个例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一次出梅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过程,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副高北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在副高北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对应出梅时的环流形势,大气内部的动力调整过程具有使副高增强北进的趋势,是副高北进的主导因子。2)在3~5天时间尺度上,非绝热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总效应使副高减弱。就各非绝热因子而言,净辐射过程的总效应使副高减弱,不利副高北进;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有利副高的维持和增强,有利副高北进。就地区而言,南亚季风区加热具有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加热相同的作用,正的加热增强有利副高增强北进。  相似文献   

5.
王颖  石汉青 《气象科学》2006,26(3):294-300
本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红外卫星云图的云系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1997年7月副高的一次进退过程,并以9711号台风的红外云图对副高进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西侧积雨云、西北侧云系边缘的反气旋性云系、副高内部一些小的积云块以及台风对副高的南北进退具有指示意义,通过对云系影响副高进退的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利用卫星云图云系特征对副高进退进行预报的方法,为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于副高进退预报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北半球500毫巴平均图,分析了早涝年同期副高特征及副高特征量(如副高面积指数、副高综合指数等)长期过程演变特征,又分析了西风带系统,副高和旱涝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寻找了夏季旱涝的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广西沿海高温主要集中在7—8月,并且呈北多南少的特点。通过对38个典型高温个例进行分析,建立了广西沿海高温概念模型,主要有4类:副高+热带气旋型、副高型、副高+西南暖低压型和热带气旋型。增温的形势主要由垂直下沉气流增温及暖平流增温。副高+热带气旋型受到副高底部脊和台风外围的下沉气流增温影响;副高型受到副高控制下的下沉气流增温影响;副高+西南暖低压受到副高控制下的下沉气流增温及西南急流输送的暖平流增温影响;热带气旋型受到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增温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51—1984年逐月副高面积指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研究了副高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和太阳活动的关系。发现:副高的强弱有明显的阶段性和3.2、3.8、11.3和22.5年的周期性,周期的长度随着阶段的转变而变化;副高的3—4年振荡主要受海面温度的支配,在副高由弱转强时,海温的变化在先,副高由强转弱时,海温的变化在后;副高的11.3年和22.5年的周期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副高阶段的转折年份大都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极值年前后,而且在太阳活动奇数周期中副高偏强,偶数周期中副高偏弱。这些结果为副高的气候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早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 195 1~ 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 ,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 ,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亚季风区加热影响副高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一次出梅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过程,从加热场角度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南亚季风区对副高活动的影响,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南亚季风区正的加热增强将激发出一支自最大加热中心向东北方向传播的波列,至第3天将在日本到华北建立一强正区平中心,从而有利副高增强。此外,还比较了南亚季风区加热与副高南侧热带辐会带加热对副高影响的差异。结果认为:南亚季风区正加热更有利于副高北进,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正加热更有利于副高西伸;从影响副高的时间来看,南亚季风区正加热在第3天便使副高增强,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正加热的作用偏晚,在第5天影响才明显起来。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义文 《气象》1989,15(1):28-32
本文统计验证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位置变化与强度之间的相关联系及相对独立性,并试从副高的活动特征解释这一现象;这一工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副高诸特征量间的关系和正确地综合分析副高的各种活动特征,对于副高形态的分类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向量及其与我国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敏  张先恭  林学椿 《气象》1984,10(1):2-6
一、引言 西太平洋高压是全球副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尤其是夏半年的降水和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研究副高的变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表示副高的特征?目前业务上广泛使用的副高面积指数、脊线位置等特征量,虽然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副高的特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得较多的副高面积指数,是用大于588位势什米的点数来表示副高所占面积的大小。但是,由于地球为圆形,纬  相似文献   

14.
王黎娟  陈璇  管兆勇 《大气科学》2009,33(5):1047-1057
利用NCEP/NCAR多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 (NOAA NCEP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候平均降雨量资料以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 对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中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异同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华南和江淮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均比同期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南偏西, 且强度偏强。华南暴雨期间, 副高西北侧华南地区以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 江淮暴雨期间, 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也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 研究非绝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副高位置的短期变异与非绝热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联系。华南暴雨期间, 副高西北侧边缘的华南地区加热场可在短期内迫使副高东撤南退; 江淮暴雨期间, 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加热场的存在不利于副高北进, 而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会诱导副高西伸, 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副高在江淮以南维持, 且会明显西伸。  相似文献   

15.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短期演变特征,利用NCEP逐日资料,首先揭示了此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东西断裂、副高单体发展的短期异常特征,进而指出了中高纬环流调整与副高短期变异的对应关系.在发现与中高纬环流调整相伴随的强冷空气是副高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大气热力学基本原理,研究副高短期变异的动力机制,发现在副高边缘的冷暖空气活动通过与南北风发展直接关联,而影响副高的短期变异,是副高短期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最后,利用R42L9/LASG IAP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证实了上述冷暖空气活动影响副高发生变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通过分析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前期12月至后期11月的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综合比较副高面积指数、西伸脊点和脊线位置与海温的相关关系,讨论副高对海温的反馈作用以及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物理联系模型,为副高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中国气候的大尺度环流系统,研究次季节尺度副高东西变动对西南地区降水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根据副高东西变动的关键区位置分别定义了前夏和后夏副高东西变动指数,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次季节周期,能够很好表征副高次季节东西变动的特征。根据指数的标准化值,共选取前夏和后夏东西事件195次(1374天)。进一步对东西事件的分析表明次季节尺度上副高东西变动与西南地区降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副高偏西(东)事件中,副高经历了由东→西→东(西→东→西)逐渐变化的过程,相应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经历了逐渐由少→多→少(多→少→多)的演变,次季节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对副高变化的响应与副高东西变动过程中副高北侧及副高主体区域的水汽和气流的垂直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分析发现对于西南地区而言,受副高次季节东西变动的影响,贵州和重庆地区降水变化的一致性比较好,而云南和四川地区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尤其是云南。前夏,在副高东西变动过程中云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现出与西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与贵州和重庆地区的降水变化完全相反的特征,即副高偏西(东)事件中,云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偏少(多),西南其它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少);后夏,除云南中北部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计算了一次西太副高进退过程中海上副高主体和大陆副高脊内涡旋动能的收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海上副高主体内的涡旋动能主要来自外部区域的辐合,动力性质明显;陆上副高脊在开始发展时,其涡动能源大部分来自涡能转换项,而在西伸北抬后,与南亚高压上下重迭,逐渐演变为热力性质,转换的涡旋能量不足以弥补辐散损失,最终导致西太副高的撤退。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分析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认为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和相对稳定、西脊点偏西以及三次南北和东西振荡的中短期活动过程,是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主要特征,符合江淮流域洪涝年份副高活动的统计规律。利用动力学理论和天气学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成因和机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副高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揭示出副高与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急流活动之间新的特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动力系统反演思想,采用遗传算法从1998年实际观测资料中,客观合理地反演重构了副高特征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因子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并结合1998年天气实况,讨论了模型中外参数的变化对副高系统平衡态失稳和分岔的影响。从而为副高等难以准确构建动力模型的复杂天气系统的物理机理分析和动力行为讨论,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手段。研究发现,副高指数平衡态的分布和变化与实际副高的中短期异常活动相对应,副高系统由高值稳定平衡态向低值稳定平衡态跳跃的突变行为对应副高的异常南落过程,副高系统由双稳定平衡态向单稳定平衡态并入的分岔行为对应副高"双脊线"并存到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