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2010年鄱阳湖地区德安、鄱阳、湖口、进贤和星子站风向、风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的特点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有湖陆风现象存在。平均而言,东西方向湖陆风强度为0.5~0.7 m·s-1,湖西侧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东侧早2 h左右,而南北方向的湖陆风强度相对较弱,为0.3 m·s-1左右,湖北侧的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南侧提前近5 h。湖陆风存在季节变化,夏季湖陆风表现得相对更强一些,而秋季表现异于其他季节。利用2010年8月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得到,湖区的湖陆风现象与湖陆热力差异有关。采用浅水波模型对鄱阳湖地区湖陆风形成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现象基本一致,能反映湖陆风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洞庭湖周围岳阳、常德和益阳三站1、4、7、10月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洞庭湖湖陆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降水、特别是对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洞庭湖的湖陆风是显著的,湖陆风厚度大约为300米;湖陆风转换可以引起湖陆风散度和涡度的变化,从而引起清晨和傍晚降水的加强;一年四季都有湖陆风,但夏季更为显著,冬季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湖陆风特征与降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洞庭湖周围岳阳、常德和益阳三站1、4、7、10月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洞庭湖湖陆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降水、特别是对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洞庭湖的湖陆风是显著的,湖陆风厚度大约为300米;湖陆风转换可以引起湖陆风散度和涡度的变化,从而引起清晨和傍晚降水的加强;一年四季都有湖陆风,但夏季更为显著,冬季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4.
小湖泊对其周围温度场和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大湖泊对其周围局地气候的影响很大,这已为许多学者调查研究所证明。对小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效应,也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但系统地、全面地调查研究小湖泊对四周近湖岸陆地气候的影响是近年来的事。要研究湖泊效应,弄清小湖与周围陆地温差密切相关的湖陆风的发生与发展,搞清它们的特征和环流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湖陆风虽是湖陆温差引起的,但反过来湖陆风又影响周围地区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形坐标建立了一个三维湖陆风的预报模式,其中对边界层及模式层顶高度采用预报方程求解,对边界层参数作了较仔细的考虑。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湖陆风扰动系统有着很好的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个含植被影响的湖陆风数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一个包含植被影响参数化的二维湖陆风数值模式。它以改进的Nickerson(1979)二维中-β尺度数值模式为动力学框架,并加入McCumber等(1981)的土壤模式和Deardorff(1978)的植被参数化方案,然后以Therry等(1983)的湍流参数化和Mahrer等(1977)改进的辐射参数化方法闭合此控制系统。最后,以太湖湖陆风对陆地植被覆盖因子作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对湖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的湖陆风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杨军  高雅 《高原气象》2019,38(1):165-178
采用基本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博斯腾湖的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而通过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天山山谷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北侧湖风与中天山南侧谷风叠加效应造成局地环流增强,从湖岸到山体,叠加效应造成的局地环流最大振幅表现出增大、减小、再增大的特点;湖岸区域湖风开始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不显著,当离岸距离增大到约20 km以上,距离每增加约6 km,湖风开始时间推迟1 h;湖北侧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比受天山主体影响较小的湖南侧远约11 km;随着湖北侧湖风锋向天山靠近,湖风与谷风耦合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应用WRF模式,耦合考虑室内外大气能量交换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BEP+BEM(building effects parameterization and building energy model),对2016年7月24—26日巢湖地区的一次夏季高温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巢湖表面的日间气温较周围陆地低4~5 ℃,巢湖的存在使合肥、巢湖两地日间平均近地面气温分别下降了018 ℃和028 ℃;巢湖对城市热岛的垂直发展有日变化特征,日间随着湖陆温差的增大与减弱,城市热岛得以发展与削弱,夜间有无巢湖的影响趋于减弱;巢湖的存在使合肥边界层高度最多下降约200 m,巢湖市下降约310 m。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对湖泊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设计了陆地生态环境好转、维持现状和退化3种情境下的模拟试验,分析了夏季黄河上游鄂陵湖湖泊效应的特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该湖泊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晴天中午至傍晚,鄂陵湖有显著的湖风环流;白天湖面感热和潜热较小,昼(夜)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湖区低层全天呈现出"湿岛"效应;受湖风作用影响,环湖陆上白天形成"湿墙"和感热高值区;随着陆地生态环境由好转到退化,湖风环流加强,环湖"湿墙"增高,湖陆边界层高度差增大,陆面感热和潜热变化显著大于湖面;陆面边界层中下部的气温和比湿主要受下垫面影响,环境退化后分别升高和减小,而在边界层顶部由于受湖风环流的作用,两者变化趋势与中下部相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湖、陆测站三年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湖、陆风的气候特点,探讨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时,湖、陆风速的差异,应用线性分析的统计学理论,建立湖上风速的预报方程。历史拟合率和试报结果表明,这是在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时,预报湖面风速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11.
研究巢湖流域流场特征对于认识该地区热量、水汽交换和水流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6年合肥、肥东、巢湖、庐江站以及姥山岛自动气象站的风场资料,分析了巢湖流域典型站点的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陆面站点年平均风速为2.17m/s,湖面站点风速为2.41m/s。所有站点春夏季风速大于秋冬季,陆上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风速大于夜间,而湖面风速日变化较不显著。陆面站点风向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以偏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春夏季的风向日变化特征较秋冬季明显,湖面站风向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陆面站点不同程度地受到湖陆风的影响,距离湖面较近的站点受到的影响较大。湖面和陆面站点风向差距平与气温差距平的日变化保持一致,表明湖陆温差是影响巢湖流域湖陆风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1986~2015年盐源所在的攀西地区20个县(市)地面冰雹观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烤烟关键生育期冰雹频次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多元回归方程,结合盐源县烤烟观测资料和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冰雹频次、烤烟播种率、地形、农村经济、土地覆盖等作为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模型,基于GIS技术完成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对于盐源县农业用地区域,烤烟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高等级为主,低风险区域面积较少。   相似文献   

13.
使用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在流域交汇处的东风湖地区湖面大风的产生原因和降雹的RHI(range—height indicator,距离高度显示器)特征。对鸭池河流域范围内两个雹云回波移动演变个例的分析表明,具有多个小尺度对流中心的雷暴自不同河段跨河后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利已路径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1951-2008年辽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51-2008年辽宁省56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日数以山地为最多,丘陵次之,平原和沿海最少。移动路径基本与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走向一致。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0月。5-6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为最多,5月次之。近30a辽宁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辽西走廊、辽宁中部平原及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为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产生冰雹的天气系统按高空形势分类主要有4种:冷涡、冷涡后部横槽、高空槽和槽后西北气流,对应地面形势多为低压冷锋。  相似文献   

15.
下垫面对雹云形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的雷达回波、冰雹云移动路径和冰雹落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和农田两种下垫面对雹云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城市下垫面的地面感热通量显著增加,有利于雹云的发展增强和大冰雹的形成,使地面累积降雹量增加,但对雹云移动路径影响不大。农田下垫面具有较大的潜热通量,局地蒸发强,有利于大量小冰雹的形成,云中冰雹含量增加,但降雹强度较弱,地面累积降雹量小。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51—2008年辽宁省56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日数以山地为最多,丘陵次之,平原和沿海最少。移动路径基本与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走向一致。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0月。5—6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为最多,5月次之。近30 a(1979—2008年)辽宁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辽西走廊、辽宁中部平原及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为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4种:冷涡、冷涡后部横槽、高空槽和槽后西北气流,对应地面形势多为低压冷锋。  相似文献   

17.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frequency in Mongolia are examined using the hail observation data from 61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for 1984-2013. The annual number of hail days averaged over all observatories and the entire period is 0.74. It exhibits a decreasing trend, particularly since 1993 with a rate of decrease of 0.214 per decade. Hail occurrence is concentrated in summer, with 72% of the total hail days occurring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Moreover, hail occurrenc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fternoon and early evening, with 89% of the total hail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1200 and 2100 local standard time (LST). Spatially, observatories where relatively frequent hail events are observed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central region where almost all of the land is mountainous or covered by grassland, whereas relatively less frequent hail events are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desert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il frequency and thermodynamic factors including th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the temperature lapse rate between 700 and 500 hPa, the water vapor mixing ratio averaged over the lowest 100 hPa layer, and the freezing-level height is examined using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It is found that in summer, CAPE and the low-level water vapor mixing ratio are larger on hail days than on all days, but there is no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hail frequency and the 700-500 hPa temperature lapse rate. It is also found that annually, CAPE and the low-level water vapor mixing ratio decrease, while the freezing-level height increases, which seems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nnually decreasing trend of hail frequency in Mongolia.  相似文献   

18.
MODIS巢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面积水体进行水质遥感监测是比较典型的水体环境监测手段。该文利用地物光谱仪测定了巢湖水面的光谱反射率, 收集了相应时间的MODIS数据, 经过预处理之后, 首先分析了巢湖水面光谱特征, 并对实测水体反射率与实测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拟合计算。在经过MODIS大气校正后, 得到1~7通道的地表反射率。利用大气校正后的EOS/MODIS数据, 选择最佳通道组合, 定义了叶绿素a指数IChla, 建立了MODIS巢湖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模型, 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5079。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unique detaile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a dense network operated in Serbia during the project of hail suppression have been used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nvective storm and associated precipitation.The data analysed were from 1982–1986 and from 120 firing stations in mountainous terrain and 115 in flat areas. The firing stations are those manned 24 hours a day by cooperative observers.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sites is 5 km.Detailed maps of th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types at all points of the network are plotted.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oth mountainous and flat land networks. It is shown that alternate changes of the local maxima and minima of rain and hail shower frequency exist for the air mass (Cb) clouds. The air mass tracks from a NW direction in the river valley where it is flanked by orography.With 8 Figures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