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7年4月17日华南发生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这次强飑线过程的成因,并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强飑线过程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两槽-脊的经向环流形势下,西风槽、地面冷锋为其主要的影响系统.雷达回波显示,这次强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具有典型的三体散射和弓形回波特征.此外,WRF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本次飑线过程的中β尺度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飑线发生的带状区域内有明显的低层气流汇合和切变以及中低层的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结构,强对流带内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气流汇合线,汇合线附近有强的辐合,辐合中心强度达-0.8x10-3s-1,表明WRF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系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
地面资料同化的飑线数值模拟及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揭示飑线的中尺度精细结构特征,针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在分析其过程天气背景的基础上,使用WRF模式和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技术,对此次飑线过程中的地面常规观测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同化地面观测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式对飑线这样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模拟效果,输出的高分辨率模式资料可以更加精细地刻画出中纬度飑线中尺度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1-06-12日宝鸡地区出现飑线大风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中,西北气流上携带强的冷平流向南扩展,在宝鸡附近形成不稳定层结,在地面露点锋的触发下,出现强对流天气,飑线发生时红外云图上对应有-50℃的较强高温中心值的白亮云团,雷达回波呈“人”型,高低空环流的有利配置和中小尺度系统的强烈发展是形成这次飑线大风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采用WRF模式进行天气过程模拟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是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引发的。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这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急流减弱之际、低空急流建立之前。高低空急流的U、V风分量变化对飑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阶段的飑线降水和大风出现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2013-07-31陕西中部地区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气象要素演变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次过程为一次典型飑线天气过程。对此次飑线的生成原因、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的天气环流形势下出现,高空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配置加剧了层结不稳定性。雷达回波图上,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呈典型的带状回波;强回波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强风速辐合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高值中心强弱交替等特征,对此类飑线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采用WRF模式进行天气过程模拟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是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引发的。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这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急流减弱之际、低空急流建立之前。高低空急流的U、V风分量变化对飑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阶段的飑线降水和大风出现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3和2004年6月发生在陕西的2次强飑线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陕西的2次强飑线天气均出现在冷涡云系后部的晴空区,单个云团的水平尺度最大约在200~250km左右,16—18时为飑线最强盛阶段。飑线云带距冷涡云系后边界的距离,是影响强飑线天气降水强弱的一个因素。对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31日20时-8月1日08时,三门峡地区出现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对本次过程高低空天气形势、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物理量、雷达产品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地面辐合线是这次飑线产生的触发机制;飑线发生前热力不稳定层结的存在和中低层的正涡度区、高层的辐散区,对预报强对流天气有一定指示作用;飑线天气发生在Tbb梯度最大区。从雷达回波看,这次飑线过程分为生成、旺盛和消散三个阶段。东西方向飑线由对流单体合并而成,在移动过程中,受中条山地形抬升和黄河湿热河面影响得到发展和增强;南北方向飑线由上游陕西东移过来,受低层强的偏西急流影响形成弓形回波;两个飑线合并成"人字形"共同影响三门峡地区。在飑线旺盛阶段,雷达回波存在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冰雹发生在南北向飑线(弓形回波)后侧;两条飑线回波合并处出现明显的中气旋特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晔  沈晓辉 《干旱气象》2007,25(4):46-50
针对2007年5月27日影响伊犁的锋前强飑线过程,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和伊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能量转换、水汽供给以及飑线内部对流单体演变特征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先后出现2条飑线是天气过程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对流单体在飑线中可发展为成熟的超级单体,可造成局地冰雹;可根据VIL值确定大多数强对流风暴的位置,辨别带有冰雹的强风暴,从而对强对流天气做临近预报.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飑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人海  谢安 《气象》1998,24(4):37-40
利用哈尔滨站的飑线资料和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冷涡过程中的飑线从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大尺度动力条件和中尺度天气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①飑线发生在冷涡发展较强阶段,②飑线发生在冷涡浊温压场结构不对称性较强的锋区上,③层结不稳定、低层水汽输送与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等是必要的天气尺度条件,④地面上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⑤飑线发生时天气尺度动能明显向中尺度系统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