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夏季(6—8月),吉林省出现了建国以来十分罕见的异常天气。主要表现为降水的阶段性变化明显,严重的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灾害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重属历史罕见;气温的阶段性变化也很明显,有长时间持续的低温阶段出现;日照时数持续偏少。这些异常天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从夏季大气环流分布特征上,简要分析了各种异常天气的成因,同时对异常天气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夏季旱涝分型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曹乃和  吴志伟  陈新育 《气象》2003,29(9):37-41
对1961-2000年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8个站夏季(6-8月)累积降水距平进行EOF分析,根据有三个特和下向量将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旱涝趋势异常分成4种主要空间型:旱型、涝型、东旱西涝型、东涝西旱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与500hPa高度场异常的同时,时滞关系,得到一些对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汛期旱涝异常预测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五年异常气象的解析孙福淑,张红,饶维平(吉林省气候资源开发中心,长春130062)1引言1995年我省的气候十分异常,这是继1994年后我省人民再次经受了1995年复杂的异常天气。为了更好地掌握1995年异常气象情况,及时了解其出现时间与范围,...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14年全省4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吉林省夏旱和春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夏季干旱与产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气象产量随夏季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他地区夏旱与产量大多呈二次或三次曲线关系,当干旱指数接近或达到中等干旱时,气象产量达到峰值点;春旱不是影响气象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当出现轻旱时,发生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的干旱年份的减产频率并不高于发生在其他时期;对全省来说,当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夏旱时,往往也出现作物需水临界期干旱;发生中等程度夏旱的减产频率,并不比发生轻度夏旱的减产频率高;当发生严重夏旱时,减产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式对我国东部6垮的1991年和1994年的汛期降水进行预测,模式预测的旱渤总体趋势与实况相符。并预测了1995年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2--2004年6—8月NCEP/NCAR逐日500hPa高度资料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对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欧亚地区的阻塞活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夏季鄂霍茨克海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汉水和渭水流域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黄淮、江淮地区夏季的涝(旱)密切相关,夏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则与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1995年吉林省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气候条件以低温、多雨、寡照为主要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多利少,旱、涝、冷害和霜冻均有发生。农业气象条件区域差异很大,西部干旱;东部低温寡照加洪涝.中部地区较适宜。总的看属平年年景,尽管高产作物面积扩大,农业投入增加.但粮豆总产仍稍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小婷  李清泉  王黎娟 《大气科学》2017,41(6):1332-1342
利用1961~2015年中国567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结果表明:1961~1970年夏季旱转涝多于涝转旱,1971~1980年夏季涝转旱年较多,1981~2000年旱转涝与涝转旱年相当,21世纪初以来,指数又呈现出负值的趋势,涝转旱年偏多。选取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急转典型年,对旱涝急转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强,冷空气不易南下,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弱,西南地区亦处于水汽辐散区,因此降水偏少。而涝期中高纬环流的经向运动增强,乌拉尔山以东的槽加深,东亚沿岸脊加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弱,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孟加拉湾和南海为西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铜仁地区2009—2010年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并叠加冬旱的严重干旱,通过分析和评估发现,在这次夏秋冬三季连旱过程中,一是以冬季干旱最重,地区大部达到特重等级,且地区西部旱情重于东部;二是夏季干旱普遍达到中旱等级,干旱严重程度仅次于冬旱;三是地区东部秋旱偏重,普遍达到中到重旱等级,而地区西部秋旱只达到轻旱标准,旱情比东部偏轻;四是这次铜仁地区冬季出现罕见的特重干旱是前期长时间降水偏少累积、气温偏高所致,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跨季节异常稳定偏强、脊点位置异常偏西、南海夏季风异常以及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四川省盆地区发生了多起异常气候事件。冬春的异常高温干旱,夏季伏旱的异常偏早偏强,秋季连阴雨而强,盆地西北部秋季大涝旱,均为历史同期所少见。本文将四川省2001年气候事件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前言1995年汛期吉林省气候异常,旱涝阶段性变化明显,地域分布差异十分突出。夏季白城地区的少雨和通化、白山、吉林地区南部的多雨均居建国以来的第一位,严重干旱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同时发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天气和预报难度高、防灾减灾服务压力大等情况,省...  相似文献   

13.
选取黄淮流域及周边地区147个气象站1962—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地区近54 a夏季干旱变化及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黄淮地区近54 a夏季呈稳定略偏旱趋势,1990年代起该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演变。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黄淮地区夏季SPEI的前3个模态为一致旱涝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该地区夏季偏旱年份为Ⅰ类或Ⅲ类雨型且夏季各月干旱成因有所不同,其中6月亚洲区极涡强度偏弱时,同期黄淮地区降水偏少,干旱频发;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位于129°E以东),黄淮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8月副高强度越弱,干旱风险越大。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时,中高纬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影响到黄淮地区,同时,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偏西,导致该地区偏旱。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并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高原东部夏季大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则长江流域地区的夏季降水显著偏多(偏少),而华南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偏多).菲律宾南部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夏季大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时,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偏旱),而华南地区、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则偏旱(偏涝).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和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夏季降水受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影响的显著范围要比受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影响的显著范围要大.无论是高原热源异常还是西太平洋暖池热源异常,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都存在类似EAP型的遥相关波列.大气热源的异常是通过直接影响垂直运动场的异常,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夏季降水的异常.夏季高原热源或西太平洋暖池热源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比常年位置偏南(偏北).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冷 《气象》2000,26(4):20-24
1999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全国持续偏暖,但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而且阶段性变化也更趋明显,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热带风暴生成和登陆我国的个偏省;沙尘暴异常偏早;风雹偏省,损失轻;雾日较多。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气象》2021,(1):3-9
近些年来,内蒙古呈现出干旱趋势。文章利用1961—2019年内蒙古107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内蒙古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内蒙古夏季降水,尤其是东部地区(110°E以东)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夏季降水由前期(1983—1998年,P1阶段)偏多阶段转变为后期(1999—2011年,P2阶段)偏少阶段。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异常可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突变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另一方面,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在20世纪末显著增高,升温幅度明显超过趋势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对我国北方大气环流有调制作用,在P1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为负的温度距平,我国北方为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一环流形势有利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多;而在P2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增暖显著,内蒙古上空被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大陆高压偏强,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偏旱。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夏季吉林省西部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4年吉林省西部夏季气温、降水特征及干旱情况,并从大气环流、北太平洋海温、气候背景等方面对少雨干旱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11-1月的高空大气环流、前一年春季北太平洋暖池区海温的异常,对吉林省西部夏季旱涝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蒋兴文  李跃清  李春  杜军 《高原气象》2007,26(3):476-484
利用1981—2000年夏季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平均的水汽输送状况及四川盆地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差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旱涝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时,其外侧东南风可以把南海水汽带到盆地西部,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受到阻挡被迫停留在盆地西部,形成了盆地西部异常的水汽辐合,东部异常的水汽辐散,由此导致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时,其西南侧的南海水汽不能到达盆地西部,只能到达盆地东南部,而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则可以进入盆地东部,在盆地东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在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造成四川盆地西旱东涝。  相似文献   

19.
利用贵州省19个测站1951~2000年夏季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量的月平均(区域平均)标准化距平。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夏季降水在近50 a中存在5个明显的气候段: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多雨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为少雨期;60年代中后期为多雨期;70~80年代为少雨期;90年代以后进入多雨期;降水呈增多的趋势。全省一致性是贵州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特征,同时还存在区域差异。贵州夏季降水异常有5种空间分布型,即:全省旱(涝)型、东旱(涝)西涝(旱)型、南旱(涝)北涝(旱)型、中东旱(涝)西南涝(旱)型和西南旱(涝)其余涝(旱)型。各型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10~12 a、4~5 a、2~3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降水变化特征对该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79~2016年吉林省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探究了长白山天池站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并与吉林省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池夏季降水量以及年际变率高出吉林省其它站点一倍左右。此外,天池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与吉林省降水一致,即6月东北亚气旋式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的增强,以及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和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北,均可引起吉林省和天池降水偏多。另一方面,天池降水变异还表现出其独特的环流异常,与吉林省降水对应的环流异常显著不同或者甚至近乎相反,究其原因为长白山地形所致。本文的结果说明山地的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