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冰雹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1年7月26日北京强冰雹天气个例,结合北京Micaps实时资料,分析降雹过程的天气背景、层结稳定性。利用常规多普勒雷达对该过程的回波演变、基本雷达产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北京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独立参量,根据这些参量对云中粒子的特征变化,探讨双偏振参量在识别冰雹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相比常规多普勒雷达,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传播常数、自相关系数可以直接有效在降雹前对云中的雹区进行判断,这对冰雹的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空、地面天气图、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图等资料对临汾市2004年6月16日局地降雹的天气背景、形势演变、层结稳定度、云图和雷达回波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以往冰雹预报经验对新一代雷达的探测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分析发现,这次降雹过程属典型的西北冷涡影响型,此类型降雹相对于西北气流型和西风槽型降雹具有其自身特征;从多普勒速度图上,可分析出降雹过程中飑线前后较明显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8年广西7次明显降雹过程的探空资料和常用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冰雹云的触发机制和雹云三维结构,分析广西冰雹云出现的先兆特征和冰雹云在雷达产品中的特征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2005年8月26日傍晚太原市尖草坪区降雹过程的急流、冷暖平流、形势背景,并通过对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强度场、速度场及其它产品的分析,结合块状冰雹云出现特点,得出降雹过程不同阶段临近预报的较好预报和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5.
湖北保康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TWR01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地面降雹的实况报告,对2009年6月6日和8月26日发生在保康县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中低层切变线是主要的影响系统。6月6日冰雹由强单体雹云产生,雹云回波具有超级单体回波特点。雷达初始回波高,雹云发展速度快;强中心呈纺锤状,中低层有弱回波区,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有明显的变化。8月26日过程发生在副高内部型环流形势下,由合并加强后的雹云产生降雹。  相似文献   

6.
陕西冰雹实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年5月30日和8月1—3日陕西4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QV IL)资料,分析了14个回波中心与实况对应关系,初步得到降雹的QV IL指标:在多普勒雷达回波图上,雷达探测范围50~150 km内,QV IL≥50 kg/m2会出现降雹,QV IL≥60 kg/m2时可出现大冰雹,QV IL最大可达80 kg/m2;降雹前后,QV IL值一般都较大;QV IL大值区对冰雹落区及强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分析还发现距离雷达50 km以内、150~200 km的范围,雷达回波对QV IL值估计过低,这些区域QV IL≥25 kg/m2时,就有可能产生冰雹,应用时要注意订正。  相似文献   

7.
对大连地区2003—2008年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37个冰雹和强雷雨个例雷达体扫资料进行PUP软件计算和处理,得到了每个个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30 dBz强回波中心高度、强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几个主要雷达参数值、以及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冰雹云识别的雷达技术指标模型;根据大连地区降雹特点,将冰雹云分为强(超级单体)雹云、多单体雹云和单体雹云三类,总结了冰雹云类型判别的雷达指标(即防雹作业决策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毕节、兴义、贵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全省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对2018年4月4日贵州境内的一次致灾雹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除较大的CAPE值,明显的垂直风切变外,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增加了强冰雹的可能性;多普勒雷达回波低层PPI上有明显的V型缺口显现,在降雹前最大回波强度及回波顶高分别达到了60 dBz及-20℃层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与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VILD均对冰雹预警具有指导意义,VILD对大冰雹的指示更为有效;闪电频次每5 min变化、正闪比率对应降雹过程呈现较为规律的变化,伴随降水的降雹过程闪电活动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9.
一次大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朱永兵  张曙 《广东气象》2005,(2):21-22,27
通过对粤北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其出现的WER特征、TBSS的初步分析,认为与强上升气流有关的雷达回波特征和TBSS是降大雹的标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田英  吴爱萍 《贵州气象》2009,(Z1):51-53
利用2003—2005年春季(3—5月),贵阳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和全省84个气象台站及500多个防雹作业点冰雹资料,对贵州西部新生雷达回波与全省大范围降雹天气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在全省大范围降雹天气发生前,贵州西部某地上空均可观测到新生雷达回波生成、发展、增强为回波带的过程,而回波带强中心的东移是导致全省大范围降雹的直接原因,据此结果初’步认为:新生雷达回波在贵州西部有5个相对集中发生地,极可能就是我省冰雹的发生源地。  相似文献   

11.
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冰雹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6月24日发生在洛阳嵩县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模式对该冰雹云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其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天气形势上属于下滑冷槽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上表现为单个单体的强对流风暴,最大反射率≥65 dBz,回波顶高达到14 km,降雹前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具有明显的跃增;径向速度场上出现了大范围明显的逆风区。三维冰雹云模式对该冰雹云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模拟的最强回波与实况一致,雹云中含水量中心与强上升气流有很好的配置,在云的发展阶段,主含水量中心是强上升气流的指示。冰雹的雹胚主要来自冻滴和霰,在冰雹形成期间,冻结形成的冻滴和转化产生的霰数量上相差不大,但是冻滴向雹的转化比例却是霰的6倍,即在地面强降雹之前,雹云中的雹胚主要来源于冻滴;而冰雹的增长在前期主要靠收集过冷雨水,后期主要靠收集过冷云水;适量的冰晶、雪和丰富的过冷水的存在对雹的形成和增长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冰雹云中闪电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通过对西北地区11次冰雹过程闪电定位仪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闪电5min频次分布呈现规律变化,在降雹前4-97min出现频次大于20次的峰值,冰雹过程正地闪占总地闪比值在24.7%-40%之间;闪电密度最大中心区出现在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空间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路径;闪电分布在雷达回波区,并不与雷达最强回波区对应,闪电频次、正地闪所占的比值和闪电时间序列分布,可能起到预警冰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可能降雹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河北中南部地区2D04年的8次冰雹过程,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指标.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 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0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35 kg/m2时容易降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越大,冰雹直径越大.回波发展初期2~3体扫内,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迅速增大,一般每个体扫增加10~30 kg/m2,这是冰雹独特的特征.冰雹指数为实心正三角时,大多有降雹.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8年4~9月间进行的GAME-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 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 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 其峰值也均强于-22 kVm-1; 在降雹过程中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大气电场强度不断增强, 但降雹开始时大气电场强度并未达到其峰值, 峰值出现的时刻比开始降雹的时刻略有滞后; 在各降雹日中, 较强的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对应着各冰雹谱分布段较多的冰雹数目, 而这种较好的相关在各谱分布段上都表现出来; 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每5 min闪电频数不断增强.在开始降雹时每5 min闪电频数平均达到43, 峰值的出现时刻略滞后于开始降雹的时刻, 这一滞后时间一般平均在3 min左右; 在降雹过程中, 单位面积中的冰雹数目与对应时段内总闪电数有着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关系数R为0.954 0.在降雹过程的时间序列上, 冰雹云成熟期过后, 总闪电次数与冰雹降雹率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相似文献   

16.
郑芬  冯德花  王郦  邹祖容 《贵州气象》2013,37(Z1):51-55
该文通过对2012年8月5日和2012年8月12日2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背景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垂直液态水含量、冰雹指数等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大范围水汽条件不是很有利的环流背景下,文山州8月冰雹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和一些定量指标:回波强度≥55 dBz、≥50dBz的强回波垂直伸展高度≥6 k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25 kg/m2时,容易产生冰雹天气,注意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强对流降雹天气与逆风区和风的辐合有关,超级单体所在区域均对应着逆风区或是辐合线;冰雹指数产品对冰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雹概率和强降雹概率达到100%时发布冰雹预警,但是冰雹最大直径与实况偏大,只能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贵州遵义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2016年4月2日(简称"4.02"过程)和5日(简称"4.05"过程)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两次冰雹过程的环境场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低层辐合切变的影响,没有地面冷锋作用;2016年"4.02"过程的大气层结相对"4.05"过程更加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更强,因此冰雹直径与降雹范围更大;"4.05"过程的低空急流强度和水汽的辐合强度比"4.02"强,更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聚集,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更大;两次冰雹过程的降雹云团都有低层强辐合、低层弱回波区、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和中层强回波悬垂等降雹回波的典型特征;冰雹指数对静锥区和绥阳县以外的大部分降雹云团都成功识别显示,对强冰雹的指示性尤其明显;VIL值越大、跃增越明显,出现大冰雹或者大范围冰雹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闽西一次冰雹过程的雷达产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闽西一次典型冰雹过程为例,对这次冰雹过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速度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对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核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和多普勒速度等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一些冰雹雷达产品的重要指标和判据,这些结论在龙岩市日常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对判断是否为冰雹回波和降雹时段、地点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雹云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 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大风区”常伴随出现强风冰雹, 而“中气旋”则常伴随出现暴雨冰雹, 这对于判别冰雹云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是有指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兰州CINRAD/CC雷达对2008年7月18日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降雹过程连续观测,对探测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RCS垂直剖面、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等产品的主要特征,初步探讨了使用多普勒雷达监测冰雹的方法,找出了超级单体风暴呈现出的钩状弓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墙、悬挂回波、明显的人流缺口、存在中气旋等典型的回波特征,归纳出VIL剧烈变化、ET与冰雹过程的一致对应关系、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等一些对冰雹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为使用天气雷达探测此类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