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资料分析,从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气象信息在媒体中占重头戏和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选择方面论述了“气象——媒体不可或缺的信息”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亟需顺应新的发展形势,研究融媒体传播渠道和运作模式。为此,本文调研分析了全国气象融媒体服务开展情况,研究发现气象融媒体对于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效果显著;梳理了近年来贵州在气象融媒体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挖掘其中的亮点、总结不足之处,并结合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贵州气象融媒体发展设想,旨在为气象融媒体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以及计算机美工设计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气象媒体开始使用美工设计来吸引公众的眼球,提升气象媒体的形象。文章根据内蒙古各气象媒体发展的现状,通过4个不同的方面探讨美工设计在气象媒体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气象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特性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是知识和有用消息的增量或积累。从狭义上理解信息是指物质载体为媒介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有用的知识和消息。它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东西,可以被人们感知、认识、传播、存储、交换、处理和利用。信息时代,每个人每一天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气象工作每天每时都在观天测云,捕捉天气瞬间的变化,汇集成原态信息,经过专业气象人员的加工,通过各种载体已进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气象信息已成为许多媒体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气象服务信息在多媒体中传播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媒体带来气象服务在传播空间、传播内容、受传关系等各方面的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气象服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旨在以服务为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对各级政府、目标消费者更加及时、精准、到位的气象服务。本文主要对青海省气象服务信息在各类媒体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激发气象产品的社会价值,提升气象服务质。  相似文献   

6.
气象部门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部门,也是气象信息服务部门。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气象部门为之提供预见性的信息服务。这种需求,推动气象部门不断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扩大信息覆盖面,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地把气象预报预测信息传达给公众。利用各种媒体来传播气象信息,特别是在发布灾害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和警报方面,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程莹  阮小建 《浙江气象》2007,28(2):35-38
气象行业该如何利用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气象信息,真正为社会所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应用电视媒体传播气象信息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以及电视气象节目理念等方面内容,比较深入地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电视气象节目,使之更加符合当今社会需要,并且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例探讨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的新特点以及总结经验,为满足社会各界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改进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促进气象信息传播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的气象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象服务本身的特点和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出发,讨论未来气象服务可能的模式.总结如下:自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是主动推送,未来气象服务产品更多的是需要主动推送自己的产品给用户,而不是被动地等用户来获取;任何气象服务产品信息都不能单一化,需要有纵深开拓,让用户可以获得超过信息之外的内容.气象服务产品的模式要多样化,产品的展示要多样化.无论通过何种服务渠道,目的是将更多的公众引入到纵深领域中来,让公众能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拓宽和大众传媒工具的增加,专业气象服务的内容及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专业气象服务信息稿件,其内容字编辑和表述方式是否适用于媒体要求,直接影响到气象信息的服务效果。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和“12121”气象声讯语音信箱播发的气象信息稿件,更需要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也就是都需用到广播语言。这里,对如何使用广播语言编写气象服务信息稿件谈一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气象媒体编辑工作介绍及其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阐述了气象媒体编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并对气象媒体编辑的原则做以总结,在丰富气象媒体编辑工作内涵上做些基本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市气象局“气象+动漫”的融媒体应用为例,分析将“唐妞”和“秦风小子”等著名动漫IP引入后对公众气象信息传播产生的正面影响,借助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全媒体融合发展形态,解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关注及灾害认知避险能力,总结和思考公众气象融媒体服务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2022年5月10—14日强降雨过程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强降雨过程中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情况及效益,研究“31631”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策略。结果表明: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做到让市民“收得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依托多类自有渠道开展气象服务科普宣传,并积极拓宽辐射范围,联动政府媒体及社会媒体等共同对公众发布天气信息,政务“和声团”同步转发、社会媒体“整点播报”、公众预警短信及行业靶向发布,实现更大社会覆盖率和更高传达效率的气象信息发布。二是开展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让市民“看得懂”“用得上”;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紧跟“31631”决策服务节奏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阶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同时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恰当地加密服务频次,让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成为暴雨预警信号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公共气象服务如何从单一的传统气象影视服务模式向融媒体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正在新的领域积极探索。融媒体直播,对于在新形势下开展重要天气的服务或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无论是从服务手段还是传播渠道,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融媒体直播实践的思考,分析如何具体开展大型融媒体直播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桂湘 《广西气象》2007,28(A02):165-166,174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如下目标:增强原有电视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从而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快餐流行,手机资讯受到追捧。气象资讯也是手机资讯的一种形式。它依托手机媒介,通过由气象部门、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发送气象资讯,使用户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天气预报及实况信息。3G技术是最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它使气象资讯在手机媒体的信息流量、传输速度、多媒体等问题得到解决。利用3G技术可打造全新的手机气象资讯平台,增强气象资讯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气象信息的认识和分析,阐述气象信息是许多企业、行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表明:作为决策者应不断增强气象意识,及时、准确地掌握气象信息,巧妙、科学地利用气象信息,抓住天机把握商机;我国应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背景下推进气象媒体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气象媒体融合主要目的是实现服务的精和准。这就要求气象媒体首先实现业务在线化,在业务上实现"需求感知——服务匹配——反馈优化"的数据在线化的业务闭环。其次要大胆创新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第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相融合,将公共气象服务作为专业气象服务的延伸。为此,有必要进行移动互联背景下推进气象媒体融合研究,以期为实现精准气象服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如下目标:增强原有电视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从而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省级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与准确性,满足政府决策及社会广大专业用户的各类需求,改建和扩充了省级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系统包括 “12121”声讯子系统、手机短信业务子系统、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分布式大型数据库、公众气象信息产品制作子系统和媒体气象信息业务子系统。分别从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总体结构、各子系统功能及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